周衣冰的子女 吹响现代化的嘹亮军号——访北京军区原司令员周衣冰
国庆60周年前夕,记者来到北京西山脚下的一座军营,采访了国庆35周年阅兵副总指挥、北京军区原司令员周衣冰,请将军回忆了25年前那次世界为之震惊的国庆大阅兵。
周司令员身体硬朗、思路清晰、思维敏捷,说起话来铿锵有力,举手投足间无不散发着军人的特有气质,他如数家珍地讲述了当年阅兵决策经过和阅兵的宏大场面。
1984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了国庆35周年阅兵。这是自1959年国庆阅兵之后,时隔24年后举行的一次盛大阅兵,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共和国举行的第一次阅兵。
周衣冰回忆说:“1981年举行的‘802’华北大型军事大演习结束后,参演部队举行了多年来我军没有举行的大阅兵。在部署这次演习时,邓小平同志说,不能认为阅兵是个形式主义,在适当的时候要搞一次阅兵。
“国庆35周年大阅兵是对中国人民解放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成果的一次全面检阅,显示了人民军队保卫祖国四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和力量。”周衣冰说,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装备最新、机械化程度最高的一次阅兵。陆、海、空、第二炮兵、武装警察和民兵共18527人参加了检阅。接受检阅的各种作战飞机、导弹、坦克、装甲车、火炮、火箭布雷车等29种受阅装备全部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研制、自行生产的,其中19种是新装备,尤其是巨浪潜地导弹和东风某型号战略核导弹首次亮相,使世界震惊。武警、空降兵、女兵方队等部队首次出现在阅兵方队中,也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那次阅兵中,阅兵指挥部确定了“世界一流,国际前茅”的目标。“要想举办一流的阅兵,必须要有一流的组织领导水平。”周衣冰说。
为了组织好这次阅兵活动,阅兵指挥部充分了解了世界各国的阅兵情况,认真分析了自身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困难,从方案筹划、组织到队员选拔、方队的构成、排面的设定以及方队训练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详细而周密的部署。
作为阅兵副总指挥,周衣冰负责具体筹划工作,他对于阅兵方案的每一项具体内容都了然于胸,在为中央领导汇报阅兵方案时,他胸有成竹,脱开文稿,利用悬挂在墙上的阅兵图,边解释边汇报,条理清楚、论证严谨、简明扼要,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
“在方案中,我们尽可能地从每一个细微处体现人民解放军的风采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周衣冰说:“徒步方队首次将横排确定为25人,纵列为14人,这样的布局超过以往历次大阅兵的规模,在世界史上也绝无仅有,最能体现方队的威武雄壮。从立体的角度来看,地面42个徒步和车辆方队,再加上4个空中梯队,整体效果与天安门的建筑布局十分吻合,形成了天地一体的立体阅兵场面。”
阅兵方队构成也有了新变化,高技术军兵种在数量和质量上与以往相比也有很大发展,海军、空军及装甲兵、炮兵方队大量增加,46个受阅方队中步兵方队比例很小。周衣冰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军队战斗力的新构成,技术兵种的数量大大超过了步兵,反映了我军现代化的发展水平。
“阅兵口号也有新的变化。”周衣冰回忆说:“以前,领导人检阅部队的口号大都是‘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这一次,小平同志提出要呼喊:‘同志们好!’和‘同志们辛苦了!’这一阅兵口号延续至今。
“为了更好地体现女军人的风采,这次阅兵破格允许受阅女军人化淡妆。这一变化很不容易呀,在那个年代化妆是被视为资产阶级情调。”周衣冰说,每一个细节的变化,既体现了军委领导对官兵的关怀和爱护,更反映了军队治军观念的转变。
1984年10月1日,首都全城到处充满着节日的欢乐气氛。修缮一新的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宏伟壮观。广场东西两侧,林立的红旗迎风招展。
上午10时,天安门广场礼炮齐鸣,国庆35周年盛典开始了!
邓小平同志在雄壮的军乐声中走下天安门城楼,乘坐敞篷检阅车检阅了受阅部队。
当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在天安门发表了重要讲话后,分列式开始。
足音铿锵,铁流滚滚,战鹰轰鸣……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武装力量的受阅部队在雄壮的乐曲声中,以精神抖擞的风采,雄赳赳、气昂昂地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天安门城楼上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频频向受阅部队挥手致意,观礼台上的各界代表,看到受阅部队的威武阵容,一次又一次地为之鼓掌、欢呼。
阅兵结束后,国内外都对这次阅兵给予了高度评价,邓小平同志对这次阅兵非常满意,他说:“看到这次阅兵,我非常感动,要奖励受阅部队,你们要尽快拿出奖励意见。”后来,以中央军委主席的名义向全体阅兵部队颁发嘉奖令,这在我军阅兵史上是第一次。
“这次阅兵不仅令全国人民为之振奋,也在世界上为人民解放军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周衣冰将军说:“因为这不仅展示了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更是为人民解放军向国防现代化进军吹响了嘹亮号角。”(陈辉、王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