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勇厦门 梁建勇任厦门市委书记 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谈厦门发展与变化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新华访谈”。厦门是一个美丽的海上花园城市,城在海上,海在城中,赋予了它独特的浪漫气息。厦门的“钢琴之岛”——鼓浪屿享誉海内外。特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让美丽的厦门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时尚都市。
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我们新华网很荣幸地邀请到了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做客我们新华网。接下来的时间,于书记将跟我们各位网友在线交流,为我们介绍厦门这些年来的发展与变化。
主持人:于书记,您好!
于书记:新华网的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很多去过厦门的网友朋友都对厦门有很深的印象。于书记,您能不能给我们网友概括一下厦门这座城市的特色?
于书记:厦门有它优越的自然禀赋,城在海上,海在城中。被称为“海上花园”,这是大自然赋予厦门一份珍贵的财富。市民对厦门也是特别地钟爱,因为厦门美,市民就更爱厦门,更希望这份自然的美、生态的美能够持续,永久保持下去。同时,又希望这份自然的美、生态的美进一步转化成生活的美、心情的美。
主持人:听于书记这么一说,就感觉厦门是一个非常宜居的城市。“宜居”这个词当然不仅体现在厦门有着美丽的风景,同时在建设方面,(厦门)取得了许多的荣誉。
于书记:要使这样一种自然的美进一步提升成生活的美、心情的美,重要的是,我们坚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走科学发展之路。厦门三十年的发展GDP年均增长达17.4%,年均财政收入达21.
6%。厦门有四个主要的特点:第一、经济的增长速度、规模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相协调。财政收入三十多年来年均增长高于GDP增长四到五个点。到去年,也就是2011年,我们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25.
8%。也就是说,一千亿的GDP的话,财政收入有258亿,这样的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就比较好。第二、在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同时,社会各项事业也得到了协调发展。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总体得到了比较协调的发展。
第三个特点,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生态环境也更加优美,或者说没有以破坏生态环境来求得一时的经济发展。第四个特点,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厦门市民的素质、人的全面发展也得到了协调推进,这样就实现了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提高相协调。
于书记:三十多年来,除了我刚才说的经济发展之外,在城市建设、民生保障、和谐社会的构建等等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厦门最早获得了环保模范城市、园林城市等等,还得到了“联合国最佳人居奖”。在“联合国最佳人居奖”颁奖典礼上,对厦门的一条主要的评价是,厦门市让居民在健康的环境中拥有体面的家,每一个家庭都能够健康地体面地生活。
这是一个朴实普通的话语,跟厦门实际情况比较接近。当然,在这个方面还要积极去努力,还有一些家庭、城乡居民,还有一些新的困难,还要解决他们生活当中碰到的困难,让大家更加安康、更加快乐地生活。
主持人:就如书记所说,厦门获得了这么多的荣誉,我们仍要不断地进步,仍要不断地改善我们的民生问题。听说,书记最近特别地操心,特别地忙。您提出了六大民生问题,是哪六大民生问题?
于书记:六大民生问题主要是根据近几年来,我们厦门市广大市民群众在生活中碰到的主要问题,就是“就业、就学”和新“医、食、住、行”。医不是衣服的“衣”,是医疗的“医”。应该讲,民生大如天。我们各级党委、各级政府所有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的利益,就是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老百姓的利益。
也就是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具体的要体现在一桩桩、一件件民生事情当中。比如说,医疗的问题,谁都需要;出行交通的问题,每个人都面临着。
主持人:都是跟市民息息相关的。
于书记:随着城市化、城镇化的进程加快,一个城市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这些问题也会逐渐凸显,对市委的具体工作是新的挑战,也是我们面临的责任。怎么把广大市民面临的工作、生活、学习上的难题一步一步地把它破解,让群众满意,这是我们的目标和责任。
主持人:所以现在也是将民生问题放在了工作重点来抓。
于书记:是的,要解决好民生问题,发展确实是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各项民生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如果说,没有我们特区三十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要解决这些民生问题是无从谈起的。当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民生所体现的问题也各有侧重。近期,就是刚才我们所说的六大民生问题。
主持人:就业、就学、医、食、住、行。的确,民生问题是跟我们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问题,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我们说到民生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现在很多地方出现企业用工难,大学生需要就业等等这些问题。厦门目前面临这些问题吗?
于书记:厦门同样面临这个问题。就业问题在厦门近阶段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结构性的用工问题。也就是我们讲的,一方面有工作没人做,另一方面还有找不到工作的人。结构性的矛盾在厦门特别是这两三年体现得比较明显。
比如说,一些企业用工难,找工难,找不到工人。另一方面,又有一些比如说我们的大中专毕业生、职高毕业生找工作比较困难。这是一个难题。第二、厦门有些失地农民、失海渔民的再就业问题,特别是农民转为市民这个问题比较难。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厦门海域的养殖,我们实行清退。这十几年来一直不断地在清退海域养殖,现在厦门的海域养殖已经基本上没有了。大量过去依靠海域养殖的这些渔民上岸之后怎么办,他们就面临着就业的难题。一方面,他们的技能主要是搞养殖,上岸之后他们就没有新的技能了,这样就给他们的就业带来非常现实的困难。
这方面,当地的各级政府首先是采取补贴培训,了解我们全市各个行业用工需求,把这些需求跟渔民对接,根据他们自身的兴趣爱好自愿地来选择行业,然后政府组织他们按行业对口培训,培训费由政府补贴。这样,应该说大多数的渔民通过这个阶段的专业培训,能够跟新的行业、新的岗位对接起来。
主持人:厦门市委市政府考虑得非常周到和细致,为每一个农民设身处地的考虑。提供了这个岗位。如何在这个岗位长期的工作下去,发展下去,适应城市化的生活。
于书记:培训了,上岗了,实际就业问题还没有解决,还没有划句号。为什么?我们就遇到过不少这样的情况,有一些渔民、包括农民进了工厂以后不适应,上午八点上班,下午几点下班,还要刷卡,在工作岗位上纪律很严明。由于他过去的生产方式相对比较自由,到了现代化大工厂就有一个适应过程。
出现了不少农民和渔民经过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进了企业了,但是没有过一两个月承受不了,自己走了。政府,包括我们的街道、乡镇,甚至村委会再做工作,再请到企业。
有的人要几进几出才适应这样的现代企业的要求。慢慢地由农民转化成工人,由农民转化为市民,还有更深更广的内涵。因为他不仅要适应生产需要,还要适应城市生活,这样一种节奏,这样一种要求。
主持人:书记,我们刚刚开始讲到解决企业用工难、用工荒的问题。同样,还有一个问题,企业愿意招收外地人不愿意招收我们厦门本地人,因为社保标准高了,社保标准高了怎么办?
于书记:在招收本地农民工中遇到本地农民工社保补贴问题,我们为了促进本地农民工更多的转为工人,所以,我们政府每年为每位农民工补贴社保3000多元钱。这些年来,由于这个措施的推行,本地的农民工进入工厂越来越多。因为,这样既有力地保障了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同时,也为企业减轻了负担。
主持人:听书记这么一说,厦门市政府是为创建这个城市花了不少的心血了。我们说这个创业的就业环境好了,就会有很多外来人口来厦门安居乐业。来厦门安家,就涉及到他们随迁子女上学的问题,厦门原有的教育资源能否分配均衡?
于书记:城市产业快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外来务工人员超过了我们的户籍人口,对基本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面临着重大的挑战。首先是教育,进城务工人员要求跟我们厦门市民一样,随迁子女能够进入公办的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这些年来,市委市政府在让进城务工人员享受九年义务教育时做了很大的投入。首先,确保他们跟厦门市户籍子女一样享受九年义务教育,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的学杂费、课本费等都全部免除。但是,全部免除之后还面临着一个问题,由于我们公办学校建设还来不及,公办教育资源还跟不上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需求,就有一部分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要到民办学校去入学,这样就造成了教育均衡方面的差距。
尽管在经济上,我们政府全包了,但是在教学的质量均衡上还有差距。
我们要承认从总体看,公办学校的教学质量要好于民办学校。这些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进了民办学校之后不满足,要求也要进公办学校。当前,厦门市在教育方面,或者是就学难方面,可以说这是最重大的问题。
主持人:这也涉及到我们的师资力量也是没有达到均衡的状态。
于书记:这就要采取措施。首先我们进一步加快公办学校的建设。这些年,每年我们都在各个区新建一批公办的中学小学,每年为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提供大量的公办学校的学位,都是数万数万在增加。这是一方面,大幅度地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公办学校的比例。
另一方面,我们要提高民办学校的教育质量与师资水平。实际上,包括公办学校,教育的均衡也有差距。我们要承认,比如说,郊区的公办学校就不如中心城区的公办学校,过去传统的重点学校的师资质量就好一些,非重点的学校的师资质量相对有差距。
针对这不均衡的问题,我们采取的措施是,把原来重点学校的优质师资交流到郊区的学校,交流到原来的薄弱学校。通过优秀的骨干教师的带动,让原来郊区的学校和相对薄弱的学校师资力量在较短的时间内有一个明显的提升。同时,加强对这些郊区学校、薄弱学校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质量。让进城务工人员,让全市的市民接受均衡化教育,尽量在起跑线上就能够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