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启钤为什么被抹掉 朱启钤与周恩来的交往轶事

2018-01-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正如学者王世襄曾经说的:“可惜现在的人对朱知道得太少,不能理解他的重要性,从学术来说他是中国很多学科的奠基人.那么,朱启钤究竟在学术上什么建

正如学者王世襄曾经说的:“可惜现在的人对朱知道得太少,不能理解他的重要性,从学术来说他是中国很多学科的奠基人。那么,朱启钤究竟在学术上什么建树呢?他和周恩来的交往又是怎么回事?

朱启钤(qián)(1872~1964),字桂辛,晚年号蠖公,人们称他桂老。祖籍贵州开州(今开阳),1872年生于河南信阳,1964年2月26日卒于北京,享年92岁,几乎长达一个世纪。他的一生经历了清朝末年、北洋政府、民国、日伪、新中国五个历史时期。

朱启钤幼年清贫,但是在读书上非常用功,后来在清光绪年间中了举人,被任命为知县,后来又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译学馆监督和北京外城警察厅厅长。在辛亥革命成功以后开始在北洋政府中任职,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内务总长、代理国务总理,可谓身份显赫。

但是在人生最为辉煌的时候他做了一件错事,那就是拥护袁世凯称帝,袁世凯失败以后被通缉,两年后被赦免。在南北议和时期是北方总代表,但是因为最终谈判破裂,所以辞职后自此再不从政,进而潜心著述。

朱启钤积极主张旧时的皇家园林对外开放,让普通百姓享受到城市的园林生活;是他提出了“公园开放运动”,要将城市的一部分山水园林化。因此有了实际意义上的中国第一座公园——北京中山公园。此后,开放了天坛、先农坛、文庙、国子监、黄寺、雍和宫、北海、景山、颐和园、玉泉山、汤山等处名胜风景区。

他创办了中国的第一个博物馆——古物陈列所,后国民政府将古物陈列所和故宫博物院合而为一,统称故宫博物院。朱启钤喜好收藏,尤以缂丝收藏为最,堪称“中国缂丝收藏第一人”。他从恭亲王奕欣的后人手中购得一批缂丝珍品,有的年代可至宋朝。1950年,朱启钤将珍藏的明岐阳王世家名贵文物56件捐献给故宫博物院。这些还都是他任职之外的举手之劳。

由于职事所在,清末,朱启钤督建过济南黄河大桥、济南火车站等工程;民国时期更是大刀阔斧地开始了对北京旧城的改造:北京街上装了路灯,在前门大栅栏推行单行道制,而且从他开始有了路旁的绿化树木。

这还不算什么,由于袁世凯支持他,送他一只银镐,红木银箍,“上镌“内务朱总长启钤奉大总统命令修改正阳门,朱总长爰于一千九百一十五年六月十六日用此器拆去旧城第一砖,俾交通永便。”朱启钤在雨中敲落第一块古老城墙上的砖,“开启民治北京的先河”。

从1915年起,北京已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正阳门箭楼、东西长安街、南北长街与南北池街,都是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改造与打通的。

朱启钤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奠基人。1917年,朱启钤在江南图书馆发现了宋代李诫的《营造法式》手抄本,便委托商务印书馆以石印本印行,同时又在北京刊行仿宋本。之后,又组织人员对《清钦定工部工程做法》一书进行校注。

1930年,朱启钤得到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的资助,成立了“中国营造学社”,自任社长。设文献组和法式组,朱启钤兼任文献组主任,建筑学家梁思成担任法式组主任。营造学社是最早研究中国传统建筑式样、设计的学术团体,奠定了中国古代建筑学的基础。

解放前夕,朱启钤对共产党不了解,半信半疑,因而由居住了几十年的北京迁到上海。解放以后,朱启钤的外孙章文晋夫妇准备从北京去上海探亲,周恩来知道后,把他们叫去,并对他们说:“朱启钤是个实业家、建筑学家,他可以为新中国服务。请你们转告他,人民政府欢迎他回到北京来。”不久,朱启钤就回到了北京。

朱启钤回到北京后,周恩来对他关怀备至,不仅在工作上发挥他的专长,而在学习和生活上,周恩来也对其体贴入微,甚至对朱启钤的生老病死都加以认真关照。细微之处见真情,朱启钤生前曾对家人说:“总理是我在国内外所遇到的少有的杰出政治家,也是治理我们国家的好领导。可惜我生不逢时,早生了30年,如果那时遇到这样的好领导,我从前想做而做不到的事一定能办到。”

“朱启钤是中国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没有他,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我们读到《中国建筑史》的年份,还不知道推迟多少年。”中国文物研究所某研究人员曾这样评价。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他被研究者们有意无意地抹掉了”。

有人曾经提及,朱启钤被遗忘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他支持袁世凯复辟的事情。袁世凯复辟帝制之时,朱启钤是大典筹备处的处长,这使他一直遭受后人的诟病。事后他被通缉,后因其才尚可用,很快被赦免。

朱启钤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心和民族气节的传奇人物,他在学术上的建树不应该被他的政治活动所埋葬,更不应该被其女儿们的风花雪月所掩盖。他是中国著名古建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