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为何不愿意自称“孙中山” 袁大头窃国是何人之哀
如同盟会盟书、临时大总统誓词、中华革命党誓约及遗嘱,均署名“孙文”。1907年之《委任宫崎寅藏在日本全权办理筹资购械事宜状》、1923年10月10日之《致外交团请否认曹锟为总统电》,则自称“孙文逸仙”、“孙逸仙”。孙中山先生名字的来历一直充满争议。家书中,孙氏多以家谱中之“德明”自称,亦从不自称“孙中山”。1930年平山周在“日本友人追怀孙中山先生座谈会”上的发言记录——但考虑到孙氏在给日本友人的私人信函中,多自称“中山樵”、“中山”、“樵”,而从未自称“山樵”,平山周后文中的“中国山樵”之说,可信度并不高。当以前文为准。
孙中山毕生,从未署名“孙中山”;1911年之后,连“弟中山”之类署名亦已不用。究其原因,或与国人姓名的使用传统有关——“孙中山”这个名字虽然流传极广,但终究非孙本人或其长辈所取,而是外人随意所拟。孙能接受外界如此称呼自己,但不愿以“孙中山”自称,是情理之中事。无论是让位于袁之时,还是武力讨袁之日,孙对袁都缺乏信任。也正因缺乏信任,孙在1912年对袁有相当多的赞美。这些赞美用心良苦。一方面是为了增进彼此间的互信;另一方面则是希望通过捧袁如何真心热爱“共和”,将其与“共和” 更牢固地捆绑在一起。
辛亥革命的时代,孙中山的困顿无奈挣扎与奋斗,殊为不易!然,曾言让可满洲与日寇之事如若属实,则孙中山在这一点上甚至远不及张作霖,如张作霖不是义以命据日,东三省早就独立为日本的傀儡殖民地了。古文有篇“中山狼”,先生自然不会喜欢人家叫他做中山了。其实对于让权一事,以前的文史研究上有过一些争论,本人还是赞同为国之大局让位于袁的说法,至于讨袁应是一种被逼无奈的结果。天下为公,人民公仆,这两个口号已经奠定了中国政治形态,后世枭雄再想世袭独裁,已经没有空间了。所以袁大头窃国终究失败,从境界上来说孙先生是领先的,无论家国大事民族大义抑或政治还是修身之类的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