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艺术在成都“扎堆”现状
台子搭好,人就来了。3月3日,张小涛的个展转场开幕式上,罗中立、周春芽、何多苓、吕澎、王小箭等艺术家、批评家现身。这是在成都当代美术馆,艺术川军的一次平常聚会。藏家、学生陆续到来,还来了不少拖家带口看展的观众,他们不知道张小涛是谁,只是被美术馆门口一溜广告吸引进来。每逢新展开幕,当代馆会在沿路挂起数十幅广告,吸引路人的眼球。
活动还没结束,何多苓早已去赶下个场子。同一天,距离当代馆40多分钟车程的廊桥当代艺术空间正举办展览《与过去相连的今日肖像》,何多苓是12个参展艺术家之一。在成都一天开幕两场当代艺术展并不算多,之前曾有一天6场展览同时开幕的纪录。有业内人士解释。
近年来,成都涌现出一批艺术机构、群落。成都市美术馆、文轩美术馆、当代美术馆等重量级美术馆对市民开放;A 4当代艺术中心、K画廊、廊桥艺术空间、了了阁、天艺村等知名画廊云集。放眼成都,东南西北都有艺术家群落,老蓝顶、新蓝顶、浓园、西村、北村相继出现。成都一度被誉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的中国当代艺术第三城(亦有争议说是除北京以外的第二城)。
成都,究竟有何能量集中这样一批机构,它们又如何运营、生存?艺术家扎堆的繁荣背后,艺术产业又能否在这里完成自给的循环?
去年3月,北京,中国美术馆艺术川军集体登场。收藏家林明哲从藏品中挑选了170余幅作品举办展览,包括罗中立、张晓刚、周春芽、叶永青、庞茂琨、冯斌、杨千、何森等川派艺术家的作品。这是恢复高考后川美30年来最集中的一次展览。罗中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现场,找艺术家签名、合影观众源源不断。随着媒体广泛报道,川军再一次成为艺术界的焦点。
成都,四川省省会,天府之国的美誉古已有之,也是当代艺术里四川现象的重要发生地。恢复高考后至今,以成都为中心走出了一大批优秀川籍艺术家,包括罗中立、何多苓、张晓刚、周春芽、郭伟、何工、曾朴等老中青三代,影响、推动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形成了川流不息的画面。
奇怪的是,这批成名的艺术家除了张晓刚以外,基本都在成都有工作室。现在张晓刚在新蓝顶也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张晓刚不算地道的成都人,他家在昆明。以前不少艺术家北京成都两地跑,像郭伟、杨冕两边都有工作室。后来嫌麻烦都回成都了。何多苓告诉南都记者。
何多苓,1948年生于成都,自1982年从四川美院毕业后回到成都,就一直没有离开。上世纪80年代初以《春风已经苏醒》、《青春》、连环画《雪雁》、《追穷寇》、《我们曾唱过这支歌》等作品驰名画坛。
本来我想留校的,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留成,后来想想是对的。我是成都人,我最喜欢的生活状态就是自由。在成都我吃东西都很习惯,气候合适,生活压力也不大,刚刚好。话没说完,何多苓又笑着说,我们现在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位置大概定下来了的,没有必要去折腾。如果再年轻些,或许又有新想法。
艺术聚落正是成都本土艺术生态的真实写照。现居成都的评论家陈默介绍道,成都曾有大大小小10余个艺术聚落,包括旧蓝顶、新蓝顶艺术中心、浓园、北村等,汇聚了成百上千的艺术家在这里生活、创作。
目前,旧蓝顶、新都区北村艺术区已经解体,西村不太景气,还活跃于成都的主要是以程丛林为首的浓园国际艺术村群落。从2005年40多人入住,到现在已经汇聚了200多位艺术家。川军的主要力量,目前聚集在成都东郊新蓝顶。
2003年8月,周春芽、郭伟、赵能智、杨冕4位艺术家,租下成都机场路旁太平寺机场侧的一排闲置厂房,改造为工作室。厂房以蓝色铁皮为顶,蓝顶因此得名。据陈默介绍,4位艺术家的进入,带动这里迅速成为成都乃至全国的当代艺术的一大据点。后来,罗发辉、舒昊、何多苓、吉磊、屠宏涛、唐可、徐牧原、黄明进、廉学洺、郭燕等50余位艺术家相继入住。这里成为继北京之后,中国第二大艺术群体聚居区。陈默说。
批评家王小箭表示,成都艺术最大的特点是袍哥文化,哥带着弟玩。比如这里都认周春芽的作品,他在这里是老大,他经常带着年轻艺术家去玩。另外,这里的房地产商跟艺术家玩,当官的也一起玩。成都人爱凑热闹,举办一个画展他们都会过来,用罗中立的话说是十个展览十个满,刺激着成都的艺术氛围。
但老蓝顶很快遇到了发展瓶颈。从2006年起,四周由于要改造成家具生产基地,拆迁、污染随之而来。2010年一场大雨把画室淹了,毁掉了一大批画。那时周春芽、何多苓已经搬到新蓝顶,别的艺术家们在想法子搬迁。第一批艺术家搬迁是2007年,成都作为***城乡统筹试验区,政府有个文化创意产业的规划:要打造一个5A级的乡村游乐场地。蓝顶创意产业***总经理金延说,新蓝顶也就应运而生。
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副***冉卫称,他们当时就知晓周春芽、何多苓要在老蓝顶那边找个固定场所,当时成都有5个区/县,都向周春芽伸出了橄榄枝。趁着锦江区三圣乡五朵金花刚打造出来的契机,他马上联系周春芽。
那天下大暴雨,我们当时的副***亲自赶到机场接他去物色地点,最后他选择了蓝顶。据了解,2003年初锦江区开始打造五朵金花,把三圣乡的五条村打造成一座充满田园风光的开放式公园。该地在2006年4月荣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称号,成为全国农家乐发源地。而周春芽当时选择的地方叫庙山村。
政府支持,场馆到位,还得找到能运营艺术项目的人。周春芽找到了学经济出身的金延。金延曾与友人在上海办过收藏俱乐部,经验丰富。很快地,他组建出一支叫蓝顶创意产业***的团队,负责与政府沟通,为艺术家修工作室,举办艺术活动等。
两年后,即2009年1月12日,首批工作室落成。新蓝顶一期沿用蓝顶艺术中心的名称,地处荷塘边的坡地上,风光优美。南都记者到达时,正是3月里油菜花盛开的季节,在荷塘月色尽头右拐,一幢幢颇具当代建筑风格的工作室相继出现。
首批住进去的艺术家有周春芽、何多苓、赵能智、郭伟、郭晋、杨千、罗发辉、杨冕、郑德龙、吉磊、屠宏涛、李胤、唐可、吴建军等14人。蓝顶美术馆也应运而生。新蓝顶一期引起了双流县政府的关注,在毗邻一期的新兴镇庙山村,双流县政府规划了1500亩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计划,蓝顶二期、蓝顶青年艺术村、栀子街等新的艺术聚集群落和创意机构相继出现。
何多苓亲自设计了自己在新蓝顶的工作室。每天下午,他就从城内驱车过来作画。南都记者走进何多苓工作室时,他刚画完一幅自己所种的花的油画。他说,画自己种的花是一种完全陶醉于自我世界的享受。他的工作室有两亩地,花了不到两百万建设,带产权。
他喜欢现代主义简约的风格,种花修室外泳池之余,还在一个150平米大的空间内修了羽毛球场,四周挂满了自己的作品以及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来他工作室的艺术经纪人、收藏家很多,有不少作品就这样被收藏了。如今政府有意把蓝顶艺术中心旁的地打造成为湿地公园,何多苓正帮忙在里面设计一个方盒形的亭子。
把工作室卖给艺术家,是新蓝顶的盈利渠道之一。据金延介绍,新蓝顶的商业运营有两个方面,一是卖工作室,二是举办艺术品鉴会,向高端的人群推荐作品,以及开发衍生品。很多艺术家都在买工作室,凭着房子中间赚点钱去修美术馆,修艺术街。品鉴会做了两年了,最近举行的一次是高小华的作品品鉴会,有律师、设计师、房地产老板、金融投资人参与。金延说。
蓝顶二期的业主有:罗中立、张晓刚、方力钧、俸正杰等长期居住在重庆北京的艺术家;也有成都、深圳的设计师,刘家琨、汤桦、沈正清等;还有收藏机构以及事务所和广告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