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扬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联合大学历史文博系
历史文博系是北京联合大学最早的系部之一,她是1978年由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选派教师帮助建立,始称历史系,2011年更名为历史文博系。现有历史学(文化遗产)、文物与博物馆学两个本科专业,年招收125人左右。除此之外,还有一级学科考古学和二级学科专门史两个硕士点,每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约40人。
专业概览
1.历史学(文化遗产)专业
历史学(文化遗产)专业是国家级和北京市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北京市级特色专业,主要开设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艺术学、文化遗产学、中国民俗学、中国古代建筑、中国文物通论、文化遗产信息化、文化遗产调查方法与实践、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专业实践等相关课程。
还精心设计了文化遗产参观与解说、文化遗产调研、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行业实习四个模块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层次递进,实现了实验教学的模块化、全程化。
2.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是2014年学校唯一新增专业,主要开设有考古学通论、中国古代史、艺术概论、文化遗产学、博物馆学概论、文物保护概论、中国文物通论(青铜器、书画、玉石器)、博物馆陈列设计、博物馆公众服务、博物馆藏品管理、文物保存环境、文物博物馆信息化、文物绘图、文物摄影、文物保护基础、考古发掘现场保护、文物分析与检测评估、文物保护材料学、无机质文物保护与修复、有机质文物保护与修复、古代建筑等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
同时,也设计了博物馆参观与解说、可移动文物调查、可移动文物保护与修复、文博行业实习四个模块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在课余时间,历史文博系还定期邀请包括国家文物局、社科院考古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专家学者为学生进行学术讲座,介绍考古学、历史学、博物馆学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等相关研究动态和前沿知识,以拓宽学生学术视野。当然还有众多的外出参观、考察的机会,希望学弟学妹们不要错过!
除此之外,历史文博系搭建了校内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平台,拥有国家考古发掘资质(团体领队资质);国家级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其中包括陶瓷文物保护实验室、金属文物保护实验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验室以及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文化遗产传承应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实验教学平台;拥有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学研究基地、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京台文化交流研究中心;相关校级研究机构有三山五园研究院、台湾研究院、文化遗产研究所、考古学研究中心、民族与宗教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拥有首都博物馆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等多家校外实践基地。
平台的搭建为学生的学习、研究以及实践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在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还建有一座文博馆,它是我校所藏部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标本的展示场所,同时也是相关考古和文化遗产类课程进行实物观摩、鉴赏的实验室。现藏有国家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调拨和私人捐赠文物千余件,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代表作数百件,同时还包括我校师生进行考古调查采集的部分文物标本,以及进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的部分实物成果。
文博人
历史文博系全家福
首先要介绍的是我们的系主任——顾军教授。顾老师主要从事中国民俗史、文化遗产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是北京市特色专业——历史学专业带头人。主讲课程有中国民俗学、文化遗产学、中国传统文化通论等课程。
韩建业老师曾任历史系系主任,现任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校考古学学科带头人、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历史文博系学术委员会主任。
他多年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对中国北方和中原地区先秦时期的文化谱系、聚落形态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过全面综合地研究,初步建立了五帝时代古史和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对应关系框架,曾主持或参加河南驻马店杨庄、湖北天门石家河等遗址的发掘工作,主持过多项国家级、市级项目。2009年被评为二级教授。
左芙蓉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外文化关系史、中国基督教史、宗教文化史等。曾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主持教育部课题1项、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课题1项、海外合作课题2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北京学基地课题3项。
杨靖筠教授长期致力于世界历史、宗教文化史方面的研究,主要开设世界现代史等课程。曾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项目,主持北京市教委课题2项,主持北京学基地重点课题1项。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合作出版学术著作3部,独著1部,主编1部,教材1部。
程德林教授长期致力于世界中世纪史、公共关系学研究,主讲世界古代史、公共关系学、礼仪与修养等课程,获中国公共关系教育20年突出成就奖,出版教材4部,曾主持参与课题多项,发表论文20余篇。
冯小波教授主要从事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侧重于石制品研究。主持或参与了湖北省郧县人遗址(旧石器时代)、湖北省巴东李家湾遗址(新石器时代)、湖北省建始县巨猿洞遗址(旧石器时代)、河南省许昌市灵井人遗址(旧石器时代)等遗址的发掘和整理工作。参与过国家科技部"九五"重点课题"攀登计划"等多项国家重大课题研究。已发表专著5部及论文30余篇。
陈悦新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佛教考古与汉唐考古,在佛教考古领域中对佛像服饰的研究,开拓了学科视野,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主讲课程有博物馆学概论、考古学通论、汉唐宋元考古、佛教考古。出版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武家璧教授主要从事商周考古和天文考古研究工作。参加了湖北新洲香炉山新石器——商周时代、湖北石首走马岭新石器时代城址与墓地、湖北江陵鸡公山、河南新密新
砦龙山晚期——二里头文化遗址等遗址的发掘工作,发表著作1部,论文和文章70余篇。
李宝明副教授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主讲课程有中国近代现代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李扬老师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获专门史(社会史)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史、社会史。主讲课程有民俗学、北京通史等。
吕红梅老师是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主讲课程有《中国古代史》、《古代汉语》等。
宋蓉老师是吉林大学考古学系的博士,主要从事秦汉考古学研究,古代陶瓷研究,主讲课程有考古学通论II、中国古代陶瓷、文物绘图等。
黄可佳老师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研究方向为新石器及夏商周考古,获硕士学位,主讲课程有重大考古新发现、中国古代玉器等。
张经副教授主要从事甲骨、金文与古史研究,主讲课程有古文字学、博物馆学概论、中国古代青铜器等课程。
李自典老师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学博士,后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社会史。
张雨老师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学博士。2011-2013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隋唐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经济史。
于洪副教授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民族史、北京民族与文化、藏传佛教。
虽然从未上过尹凌老师的课,但是看着尹老师的教育背景,印入脑海的就是一个词——学霸。尹老师本科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后在东北师范大学古典文明史研究所研修;硕士、博士就读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语系古代东方文明方向;获北京大学与赫尔辛基大学校际交流奖学金赴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亚非研究所研修;在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学习德语;后获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三明治奖学金,作为德国莱比锡大学古代东方所与北京大学联合培养博士。
尹老师主要从事西亚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主讲课程有世界古代史、专业英语等。
周华老师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考古专业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考古、石质文物保护,文物无损分析技术。参加多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傅凤英副教授主要从事道家、道教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北京桃源观千峰派研究》、北京市教委项目《北京地区全真道的历史考察》,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首都宗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项目《当代北京宗教史》等多项课题。
王云松老师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主要从事清代政治史、社会文化史的研究,主讲课程有中国古代钱币、明清专题等。
张俊娜老师是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士,主要从事环境考古、地貌与第四纪环境演变方向的研究。
李若水老师,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建筑历史与理论方向工学博士。
学生社团
在历史文博系的学习,除了必修、选修课程以及专业实践之外,学生社团组织同样是重要一环。在这里,大家可以跟社团成员一起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习兴趣,探讨学术问题,开拓专业视野。
1.文化遗产保护协会
社团主要成员为本科生1-3年级的同学及考古学专业研究生。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宗旨是发展和促进中国考古学和文化遗产研究的新思想和新技术,特别是在发掘方法、技术、考古遗址的保护和管理方面。
另外,在活动中帮助培训新一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力量;激发公众对中国文化遗产的认知,帮助中国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大国更有效更完美的向公众开放;积极推动丰富的中国文化遗产知识的传播工作。每年协会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像国际博物馆日活动、文化遗产日活动等等,以及众多参观活动。
2.京韵文化社
成立于2004年,由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顾军教授带领,校内陶瓷实验室所进行的制陶体验项目深受社员喜爱,是社团最具特色的项目之一。
北京作为一座拥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50年的建都史的古都,历史的车辙使它沉淀出古朴的风韵。京韵文化社的宗旨是让京味儿流传、京韵传承。致力于传承和弘扬古都风韵。
3.北京革命史迹研究会
成立于2015年,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而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在北京烧杀强掳,中国军民奋起反抗,在北京很多地方都留下了反抗的印记,留下了很多的遗址。社团研究的对象是北京的革命史迹,也为了宣传北京革命史迹背后的故事,让同学真正做到勿忘国耻。
该社团以学术交流和提高同学们对中国近现代革命史及其遗迹的了解、研究为目的,在日常会定期开展如读书交流会、外出参观革命史迹、参加专业学术讲座等活动,不断丰富社团活动内容,争取能够学以致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术能力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