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逸飞双桥 陈逸飞的“双桥”与陈益的“错桥”

2017-10-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84年陈逸飞从美国归来,乘着小船来到神秘的周庄.由于古镇民居完整,浓烈的乡土气息,引起了陈逸飞的极大兴趣.他沿着井字形的老街,踏着青石板

1984年陈逸飞从美国归来,乘着小船来到神秘的周庄。由于古镇民居完整,浓烈的乡土气息,引起了陈逸飞的极大兴趣。他沿着井字形的老街,踏着青石板悠悠漫步,进入眼帘是典型的 “小桥流水”水乡风情,在桥连桥、河接河雅致环境中,陈逸飞独具慧眼地发现了“双桥”,于是他描绘了一幅“双桥图”,起名《故乡的回忆——双桥》。

同年10月,陈逸飞把《故乡的回忆——双桥》等37幅作品,在纽约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曼德·哈默所属的哈默画廊展出,引起了很大轰动。

11月,阿曼德·哈默访问中国前出巨资将“双桥图”买下,作为珍贵礼物送给邓小平,一夜之间使周庄扬名。在周庄,“双桥”可以说是周庄的一张名片,中外人士涉足周庄,往往直奔主题,先看“双桥”,在桥上流连留影,以获得快慰和满足。

逸飞先生热爱故乡,情系周庄,希望在周庄能有自己的创作室。令人遗憾和惋惜的是,先生已于2005年4月10日病逝于上海,放下了画笔,告别了他的艺术人生。

斯人已去,但双桥依旧。4月14日,在逸飞先生六十寿诞夜晚,为了追思这位传播江南古镇魅力的艺术家,一千多名周庄民众自发地来到“双桥”桥头,燃起支支蜡烛,一双双眼睛凝视着先生遗照,深情地抚摸着“双桥”的石栏,倍加珍惜由“双桥”唱响的“中国第一水乡”品牌。为了怀念逸飞先生,周庄人民建成了“逸飞之家”。

这段文字摘自汤明嘉《陈逸飞与双桥》,文载2008年10月8日新浪博客。陈逸飞1946年生于宁波,浙江镇海人。1965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进入上海画院油画雕塑创作室。1980年旅美,专攻中国题材油画的研究和创作。

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闻名海内外的华人画家。他的画风融合了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画面上弥漫着宁静和平和,在写实主义中渗透着中国传统美感。余秋雨说,陈逸飞本身就是一座“双桥”,首先是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桥梁,在20世纪的后半叶,在这方面搭建得特别成功的一定能数得上的是陈逸飞。

陈逸飞画作的最大贡献就是告诉世界,我的祖国是美丽的,尽管有很多的沧桑。陈逸飞搭建的“第二座桥”乃是“画内画外之桥”,他冲破画框,搭建了一个大美丽,一个整体美学的桥梁。

秋末曰:今日《双桥》已是水乡、桥梁、乡情、伟人、友谊、艺术的结合体。

在古镇周庄,几乎每个导游都会说,画家陈逸飞一幅以双桥为主题的油画,印上联合国邮局发行的首日封,引起世人瞩目,周庄从此走向了世界。从1985年初到现在,二十几年中只有极少数人见到过这枚首日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首日封上画的是古镇锦溪的一座石拱桥。

1985年元旦,我当时在昆山广播电视局从事新闻工作,在一个新年联欢会上,遇见了文管会的程振旅先生。他告诉我,陈逸飞一幅描绘周庄双桥的油画《故乡的回忆》,由美国石油大王阿曼德·哈默收购。

哈默在去年秋天访华时,赠送给了邓小平。随即,这幅油画经作者加工,印上了1985年世界联合国协会的首日封。1983年春,自费留美的陈逸飞回到上海,去古镇写生,每次都是程振旅陪同。

当时昆山至锦溪、周庄的公路尚未筑通,程振旅向昆山航道管理站商借了一条小轮船,在六七天时间里,陪着陈逸飞一路经甪直、锦溪,到达周庄。陈逸飞没有采用画家们常用的在画板上写生的办法,而是把感兴趣的景物拍摄下来,带回画室,再进行创作。

1984年10月29日晚上,在灯火辉煌的纽约哈默画廊,五百多位来宾欢聚一堂,祝贺38岁的青年画家第二次在哈默画廊举办画展,大家对陈逸飞作品作出了极高的评价。我在1985年元旦听了程振旅先生提供的情况后,第二天就向省市新闻单位发了消息,《新华日报》没几天就见报了。

不久,陈逸飞又从美国寄来了一张16吋的彩色照片,那是由一位美国记者拍摄的,角度选择得很好,邓小平和哈默面对面交谈,装在油画框里的《故乡的回忆》就在他们身旁,几乎占了照片的三分之一。

1990年11月,陈逸飞回到上海,参加其大型画册的首发式。16日,他又一次去周庄。我刚刚调到昆山市文化局工作,也参与了接待。为了报答周庄的盛情,陈逸飞特意带来了一枚首日封,在沈厅赠送给周庄镇镇长庄春地,还挥笔题词“我爱周庄”。

这时候,我和庄春地才见到了这枚知名度很高的首日封。我惊异地发现,画面上并非周庄双桥,竟是另一座桥——古镇锦溪的南塘桥!也就是说,五年前我写的新闻稿,其中有一个关键内容与事实不符。

这段文字摘自陈益《陈逸飞的“冤假错案”:画的是哪里的桥?》,载2009年12月10日中国新闻网。此事怎看?果真是“冤假错案”?谁的错?陈益说:南塘桥,又称里和桥,是锦溪镇古桥的代表,始建于南宋,明清时期做过维修,武康岩和青石的构件至今仍很完整。

当时我就萌生一个念头,要认真写一篇文章,以澄清事实。然而考虑到五年前写的消息已尽人皆知,一旦纠错,或许会对古镇周庄产生负面影响,便把事情搁置了,一搁就是24年。

在这期间,陈逸飞每年都去周庄参加各种活动。关于首日封上的油画,他有这样一个机智的解释:“我画的是江南古桥。你可以说它像什么桥,也可以说它不像什么桥。”是的,作为一件艺术品,其价值并不在于它的原型在哪里,它应该是审美的,我们就通过它来欣赏江南之美吧。但作为一次差错的当事人之一,我想我还是应该把事情说清楚。

秋末曰:陈益是诚实的认真的,敢在盛名之下说陈逸飞错点鸳鸯用错了原型。但又陷入了混乱,既把《故乡的回忆》当艺术品,又把它当照片,既承认首日封上的画是油画,又以照片作对照相要求。要知道,拍的照片是素材,画是创作,取哪座双桥之材都无不可,不能这样对号入座,你无法否定陈逸飞创作时没有注入周庄的灵魂和影子。

可以这样说,《双桥》并非只取材于某一座桥,也不是某座桥的复制。《双桥》可以是周庄双桥,可以是锦溪双桥,也可以是同里、甪直双桥,是艺术的双桥。美丽的“冤家错案”。不过,有一点倒值得美术界思考,依样画葫芦,摄影的翻版,这样的画画是不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