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生平资料简介及照片【图】
继余秋雨遭遇恶意谣言“被去世”之后,文坛另一位重磅人物金庸昨日也遭遇“逝世谣言”,惊动全国媒体记者,金庸好友倪匡、潘耀明等昨晚更接到无数求证消息的电话,他们均表示此为谣传,金庸创办的《明报》昨晚亦明确表示所谓金庸去世是谣传。各界对此则谣言的出现感到莫名其妙,称谣言发布者没有道德。
记者昨晚突然接到同行电话,询问金庸去世的消息,而这则消息很快在媒体圈蔓延,不多一会儿全国各地文化记者都纷纷互相发短信、打电话探听消息。据悉,此则消息最早发自昨日下午,一条帖子称金庸逝世了。记者迅速展开求证,中国作协方面对此感到愕然,表示不知道此事。其后,金庸好友潘耀明则表示此为谣传,他前几天还见过金庸,身体很好。此事也惊动了香港媒体,有香港记者致电倪匡,对方表示5月31日还和金庸在一起,而金庸创办的《明报》亦明确表示这是谣传。
金庸生平大事
金庸,原名查良镛,生于1924年,浙江海宁人,查家为当地望族,历史上最鼎盛期为清康熙年间,以查慎行为首叔侄七人同任翰林。现代查氏家族还有两位知名人物,南开大学教授查良铮(四十年代九叶派代表诗人,翻译家),台湾学术界风云人物、司法部长查良钊。出自海宁的著名人物还有王国维和徐志摩。金庸祖父查沧珊是“丹阳教案“的当事人。
1937年,金庸考入浙江一流的杭州高中,离开家乡海宁。1939年金庸15岁时曾经和同学一起编写了一本指导学生升初中的参考书《给投考初中者》,据说畅销内地,这是此类书籍在中国第一次出版,也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书。1941年日军攻到浙江,金庸进入联合高中,临毕业时因为写讽刺黑板报《阿丽丝漫游记》被开除。1944年考入重庆国立政治大学外文系,因对国民党职业学生不满投诉被勒令退学,一度进入中央图书馆工作,后转入苏州东吴大学学习国际法。抗战胜利后回杭州进《东南日报》做记者,1948年在数千人参加的考试中脱颖而出,进入《大公报》,做编辑和收听英语国际电讯广播。不久《大公报》香港版复刊,金庸南下到香港。
1950年,《大公报》所属《新晚报》创刊,金庸调任副刊编辑,主持《下午茶座》栏目,也做翻译工作,与梁羽生(原名陈文统)一个办公桌,写过不少文艺小品和影评(笔名姚馥兰和林欢)。1955 年开写《书剑恩仇录》,在《大公报》与梁羽生、陈凡(百剑堂主)开设《三剑楼随笔》,成为专栏作家。1957年进入长城电影公司,专职为编剧,写过《绝代佳人》、《兰花花》、《不要离开我》、《三恋》、《小鸽子姑娘》、《午夜琴声》等剧本,合导过《有女怀春》、《王老虎抢亲》(用的艺名林欢)。1959年离开长城电影公司,与中学同学沈宝新合资创办《明报》,共写武侠小说15部,1972年宣布封笔,开始修订工作。
1981年后金庸数次回大陆,先后受到邓小平、江泽民等领导人以最高规格的接见,1985年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1986年被任命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政治体制“小组港方负责人,1989年辞去基本法委员职务,卸任《明报》社长职务,1992年到英国牛津大学当访问学者,1994年辞去《明报》企业董事局主席职务,现在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任教。
金庸博学多才,举凡历史、政治、古代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电影等都有研究,作品中琴棋书画、诗词典章、天文历算、阴阳五行、奇门遁甲、儒道佛学无所不包,是香港著名的政论家、企业家、报人,曾获法国总统“荣誉军团骑士“勋章,英国牛津大学董事会成员及两所学院荣誉院士,多家大学名誉博士。
金庸1924年出生在浙江海宁袁花镇。
1937年(另一说1936年),金庸从袁花龙山学堂(现袁花镇中心小学)毕业,同年考入嘉兴中学(现嘉兴一中),离开家乡海宁。
1938年,日军攻到浙江,嘉兴中学千里南迁至丽水,金庸进入省立联合中学初中部。
1939年,15岁的金庸和同学一起编写了一本指导学生升初中的参考书《给投考初中者》,畅销内地。这是此类书籍在中国第一次出版,也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书。
1939年秋,进入联合中学高中部。
1940年上半年因为写讽刺黑板报《阿丽丝漫游记》被开除(得校长张印通帮助改成退学)。
1940年7月转入浙江衢州中学。1942年5月底因日军侵占衢州城提前高中毕业。
1942年秋进入《东南日报》(迁址福建南平)工作。
1944年,考入重庆国立政治大学外文系,因对国民党职业学生不满投诉被勒令退学,一度进入中央图书馆工作,后转入苏州东吴大学(今苏州大学)学习国际法。抗战胜利后回杭州进《东南日报》做记者。
1948年在数千人参加的考试中脱颖而出,进入《大公报》,做编辑和收听英语国际电讯广播当翻译。不久《大公报》香港版复刊,金庸南下到香港。
1950年,《大公报》所属《新晚报》创刊,金庸调任副刊编辑,主持《下午茶座》栏目,也做翻译、记者工作,与梁羽生(原名陈文统)一个办公桌,写过不少文艺小品和影评(笔名姚馥兰和林欢)。姚馥兰的意思是英文的Yourfriend.(你的朋友)。
1955年开写《书剑恩仇录》,在《大公报》与梁羽生、陈凡(百剑堂主)开设《三剑楼随笔》,成为专栏作家。
1957年进入长城电影公司,专职为编剧,写过《绝代佳人》、《兰花花》、《不要离开我》、《三恋》、《小鸽子姑娘》、《午夜琴声》等剧本,合导过《有女怀春》、《王老虎抢亲》(所用笔名为林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金庸为了实现外交家的理想来到北京,但由于种种原因而失望地回到香港,从而开始了武侠小说的创作。
1959年离开长城电影公司,与中学同学沈宝新合资创办《明报》,任主编兼社长历35年,期间又创办《明报月刊》《明报周刊》、新加坡《新明日报》及马来西亚《新明日报》等。金庸任董事长期间,《明报》成为香港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有人把它比喻成香港的《泰晤士报》。其对中国时局的预测和分析,是其它报纸不能比拟的。《明报月刊》则是华人世界最文人化的刊物,其对大中华关怀,深受全世界华人好评。
1972年,宣布封笔,退出侠坛,之后对其以往的武侠作品开始修订工作。
1981年,英国政府褒扬其对新闻事业及小说写作的贡献受其O.B.E 勋衔。
1981年后金庸数次回到内地,先后受到邓小平、江泽民等领导人的接见。
1985年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
1986年被任命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政治体制”小组港方负责人;获香港大学社会科学荣誉博士。
1988年任香港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名誉教授;
1989年辞去基本法委员职务,卸任《明报》社长职务。
1992年到英国牛津大学当访问学者;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Doctor of Letters。
1994年辞去《明报》企业董事局主席职务。
1994年10月25日北京大学授予金庸名誉教授,北大中文系前主任、著名中国现代文学史专家严家炎教授在授予仪式上发表讲话,称赞金庸武侠小说创作是“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
1996年任剑桥大学荣誉院士。
1998年,获香港市政局颁授“文学创作终身成就奖”;获香港(及海外)文学艺术协会颁授“当代文豪金龙奖”,同获此奖的还有巴金和冰心。
1999~2005年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2000年,获香港政府颁赠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
2001年,国际天文学会将一颗由北京天文台发现的编号10930的小行星命名为 “金庸”。
2003年3月,位于澳门新马路的文化会馆开设金庸图书馆,金庸亲临开幕并任荣誉顾问,馆藏中、英、日、泰、印尼版金庸小说。
2005年,剑桥大学授予金庸荣誉文学博士名衔,金庸随即以81岁高龄赴剑桥大学攻读历史学硕士、博士。
2006年,于12月完成剑桥大学硕士论文《初唐皇位继承制度》(The imperial succession in early Tang China)。
2008年,9月应刘中树教授邀请,受聘成为吉林大学名誉教授。
2009年3月获得“2008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2009年9月,金庸被聘请为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2010年4月24日,金庸获2010大本钟奖个人奖之终生成就奖。
2010年4月27日,金庸获“2009香港艺术发展奖”的“终身成就奖”。
婚外情多多:美女如云剑如霜
金庸
三次婚姻 一个暗恋
金庸的爱情与婚姻外界一直讳莫如深,显得更为神秘。不过,晚年的金庸接受采访时简单谈到过家庭生活。金庸能说出的情史,大致归结为三次婚姻和一次暗恋,其中唯有对大明星夏梦的暗恋为金庸的爱情点染上绯红的色彩。
读者也将与金庸有关的这四个女人比作他小说中女主人公:杜小姐,活泼幽默,聪明善辩,十足一个小黄蓉;朱小姐性格刚毅,清高孤傲,有点像木婉清和霍青桐;林小姐则温婉可人,柔情似水,表面是小昭,实质是成竹在胸的赵敏;夏梦自然就是小龙女,仙子一般的人物,只适合暗恋。
第一次婚姻 “妻子背叛了我”
第一任妻子叫杜冶芬,两人的爱情萌芽于1947年的杭州,那时金庸在杭州《东南日报》工作,因主编幽默副刊与杜的弟弟杜冶秋认识,在登门拜访杜家时邂逅了时年十七岁的杜家小姐杜冶芬,双双坠入爱河,1948年在上海举办婚礼。
婚后的杜小姐随金庸来到香港,在这里,不会说粤语的她与这个城市很隔膜,金庸则因为编辑工作,昼夜忙碌,让年轻的妻子独守空房。他们的婚姻最终解体,还有一传闻是杜冶芬有了外遇。对这个问题,金庸一直沉默,直到74岁时他对记者说:“现在不怕讲,我第一任太太 Betrayed(背叛)了我 。”
他在《大公报》、《新晚报》时的同事罗孚记得,他们那时住在湾仔, 这位太太人长得挺美艳,人称“杜四娘”。 杜的弟弟杜冶秋则回忆说:“有些报纸说查、杜分离是因为查欲求职‘外交官’遭妻子反对,迫不得已才分手的,实际上是无稽之谈。”他认为他们“后来离婚的主要原因,恐怕还是‘爱尚且存在不足’。”
第二次婚姻 金庸有了婚外情
1956年,金庸与第二任夫人朱玫走进了婚姻。这一年,朱玫21岁,是位事业型知识女性。1959年,金庸夫妇合作创办了《明报》,金庸任主编。开始时,《明报》销量不尽如人意,甚至面临倒闭的危险,而且他们的四个孩子相继出世,处境更为艰难。到1970年,金庸已经写完14部长、短篇武侠小说,在华人世界风靡一时,《明报》也发展成香港畅销的大报。
然而,随着事业的逐渐壮大,他们的婚姻开始出现问题:金庸个性是外柔内刚,不会轻易改变,而朱玫也是个要强的人,两人经常以“刚”对“刚”,很快便由意见不合发展到感情伤害。
而在此时,金庸在报社附近的一家餐厅邂逅了女服务生,对她产生好感,从此一日千里,在跑马地共筑爱巢,终被朱玫发现,婚姻结束。朱玫也提出自己的要求:一份财产补偿;金庸与以后任何女人都不能再有孩子。
金庸曾经在节目中脸带愧色地说过:我对不起朱玫,我作为丈夫并不成功,我心里感觉对不起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