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是什么人 他有什么故事
曾巩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少时聪颖,博览群书,长大之后为官更是清廉公正。曾巩有许多的小故事,其人才华横溢,受到了当时皇帝的重用,当过史官,后来皇帝想让他当中书舍人,却被曾巩以年纪太大推辞了。
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散文和诗词方面都有着惊人的成就。曾巩出身书香门第,他的祖父曾经做过尚书户部郎中,父亲是太常博士,所以曾巩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曾巩的记忆力很好,小时候读书,脱口就能吟诵。
据说曾巩十二岁的时候,曾经尝试写《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他根据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实施。曾巩为官十分公正,深受百姓的爱戴。
曾巩是宋朝十分杰出的散文家和史学家,其诗文杰出,散文更是出彩。曾巩是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他是欧阳修积极的支持者,几乎接受了欧阳修在古文创作上的所有主张,理论上更注重于道。
曾巩为官清廉,在当时更是翻了不少的冤案,在百姓中的威望很高。再加上诗文创作上的名气,曾巩在当时可谓是名扬四海,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其事迹也被后人广泛地传颂着,对百姓也是发自内心地关心。曾巩既有为官的品性,又不失文人的风雅。
据说曾巩到了结婚的年龄,父亲叫他回家成亲,成亲之后,曾巩就在家里从事劳作并读书。但是乡里嘈杂,于是曾巩就到县城南门外的山腰上找到了一个岩洞,在岩洞中摆好了读书用品,之后将自己的弟弟们都叫过来读书,而后来这个岩洞就被人称为读书岩。
后来,曾巩兄弟三人都考取了共鸣,这个岩洞也跟着兄弟三人一起扬名天下。现在这个读书岩中还有一座风雨亭,一块石碑上刻有“书岩”两个字,另一块石碑上也刻有“墨池”两个字,都是出自朱熹的手笔。这个读书岩就在江西南丰县境内,据说风景十分优美。
曾巩为官清廉,勤于政事,他当官的原则就是少说多做。曾巩绝弊讲述的其实是曾巩在福州的时候当官不与百姓争夺利益的故事,更多的是说明曾巩廉洁自守的品质。据说曾巩在七八个州都当过官,为当地的百姓做了很多实事,受到了各地老百姓的欢迎。
在福州的时候,当地的和尚都争着当寺庙的管事,于是都来贿赂曾巩,但是曾巩并没有同意,而是在明察之下,才确定谁来当管事。还在府院张贴了公告,说要一律禁止贿赂事件的发生。之后曾巩发现福州没有守官的官俸田,而是以每年卖蔬菜和水果作为地方官的收入。而这个收入远远超过官俸田,于是曾巩就下令放弃这块收入,还给了百姓。
曾巩文采出众,在当世也属一流。曾巩十八岁的时候,跟随父亲进京,遇到了王安石,两个人惺惺相惜,成为了好友。当世的王安石名声不显,所以曾巩就把他引荐给了当世的大官欧阳修。而在王安石得势之后,曾巩对王安石却没有了从前的热情。
有一次,宋神宗问曾巩说王安石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曾巩说王安石是一个吝啬的人。宋神宗不解,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为什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解释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道义确实很出色,也勇于作为,但是他却吝啬于改正过错。宋神宗表示赞同。
关于曾巩,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据说曾巩在齐州当官的时候,当地有一个大富之家为富不仁,官商勾结,当地百姓敢怒不敢言。曾巩上任之后,自然是不允许这种事情的发生,于是曾巩马上开始搜集证据,迅速将这个大富之家法办,百姓们纷纷拍手称快。
之后曾巩又听说章丘一带有一伙叫做“霸王社”的土豪,做尽了伤天害理的事情,就派兵将其剿灭,同时在齐州开创了“保伍”之法,就是以五户为一保,监督出入,实行外来人口登记,如果谁家中有盗贼则鸣鼓请求其他人家相助。曾巩在齐州做了一系列的大动作,终于将当地的风气肃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