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华附小学生大数据分析苏轼看项目式学习的好处

2017-10-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最近这段时间,北京清华附小的六年级学生彻底火了,他们一定没想到,因为一篇叫<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的论文,竟然摇身一变成为了网红.这篇论文是利用大数据搜索,整理了苏轼诗词的高频用词,还展示了研究过程中克服文献查找困难的解决办法.很多人在惊叹的同时,也在困惑,为什么清华附小的学生这么牛?今年刚好是苏轼诞辰980周年,北京清华附小开展了一系列致敬苏轼的活动.其中,2012级4班的学生,不仅通过吟诗.写字.作画了解苏轼,还利用假期时间,进行了以苏轼为主题的课题研究.除了前文提到的<大数据帮

最近这段时间,北京清华附小的六年级学生彻底火了,他们一定没想到,因为一篇叫《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的论文,竟然摇身一变成为了网红。这篇论文是利用大数据搜索,整理了苏轼诗词的高频用词,还展示了研究过程中克服文献查找困难的解决办法。很多人在惊叹的同时,也在困惑,为什么清华附小的学生这么牛?

今年刚好是苏轼诞辰980周年,北京清华附小开展了一系列致敬苏轼的活动。其中,2012级4班的学生,不仅通过吟诗、写字、作画了解苏轼,还利用假期时间,进行了以苏轼为主题的课题研究。

除了前文提到的《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像《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苏轼的朋友圈》等视角独特的文章,也不胫而走,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

在一般的印象中,小学生整天就是玩玩闹闹,如果有哪个小学生知道苏轼,还能背几首苏轼的诗词,就已经堪称“学霸”了。而现在的小学生,居然已经在分析研究苏轼了。

这当然与清华附小学生所处的教育环境、家庭环境有关,但即便抛开这些,也可以说,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县城,现在的小学生无论是智识还是综合能力,都要强于人们印象中的“上一代”小学生。

这一现象的出现,可以用“弗林效应”来解释。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弗林发现在此之前的近一个世纪,人类的平均智商水平随着世代的更替越来越高,也就是说人类似乎越来越聪明了。

“弗林效应”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生物学原因,近亲通婚减少、儿童营养更佳、人类颅顶增大;另一方面也有社会学因素,更多人得到教育、社会复杂度提高。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在于,现在小学生的眼界以及所能接触到的讯息,对比十几二十年前都有了一个极大的提升,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现在的小学生在智识上表现得也更优秀。

除了站在前人技术和知识的肩膀上,这写小学生的“逆天”表现,肯定也和“清华”这个标签脱不了干系。毕竟,一个人所能达到的高度,离不开周边资源的支持。

在优秀学校云集的北京海淀,清华附小算不上是顶尖的学校,但是对比其他区县甚至全国其他地区来说,也绝对算得上是优质的教育资源。而且背靠清华,或多或少的也有一些隐形优势。

在北京,很多学校早就脱离了机械式、填鸭式的教学,给孩子更多自由成长的空间,清华附小也不例外。小米创始人雷军的孩子就读于清华附小,2015年雷军去学校开家长会,在发言时说到:“清华附小倡导‘1+X课程’,我原来还不明白是什么,后来我就发现她上了健美操班,上了合唱团,前段时间还加入了班级的足球队。”

对于清华附小孩子们的论文,一边有网民惊呼现在的小学生真是逆天了,一边又有网民质疑,这八成又是家长代劳的成果吧。毕竟,最近有太多诸如此类的新闻:女儿上小学,不少作业都需家长配合完成,妈妈辞职回家陪做作业。

其实,孩子们在文章中写的也很清楚:“我和爸爸一起”,“在爸爸的帮助下”完成研究报告。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对小学生的研究进行指导都不是问题,只要不越界,直接上手替他做,就没什么可说的。

当然,从这里也能看出家庭对一个孩子的重要影响。虽然父母无法决定孩子的未来,但是不同家庭所提供的成长条件,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按照清华附小2017年的招生简章,父母有一方为清华大学本部事业编制教职工的“二代”及符合政策的三代子弟,才拥有入学资格。

这些写出苏轼研究论文的小学生,家庭或多或少都跟清华相关,在一些研究性课题上,家庭可以直接提供帮助,相对于绝大多数家庭确实更有优势。

随着社会进步现在小学生的智识能力对比从前已经提升不少,而清华附小本身又占有优质的教育资源以及家长的介入,在这三点的共同作用下,使得清华附小的学生看起来非常“牛”。

而实际上,这种让学生针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并写成论文的教学形式,已经在北欧、北美等许多国家的学校被广泛采用,它叫做项目式学习法。

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执行项目的教学和学习方法,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一定的时间内,学生选择、计划、提出一个项目构思,通过展示等多种形式解决实际问题。

在一个项目式学习法当中,有几个非常关键的环节:提出问题(Propose),规划方案(Plan),解决问题(Execute)和评价和反思(Judge)。老师在每个环节,都要为学生起到引导的作用,根据项目的主题不同、学生的表现不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和项目的进行计划。在和其他教学方法的对比中可以看到,教师在整个教学模型中,更像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在较为松散的课程计划中为学生提供大方向的辅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项目。

新华社曾以《美国小学生“研究报告”堪比大学生论文》为题报道过美国小学生所写的“研究报告”:一位在美国读五年级的华裔小学生,用两个月完成了英语阅读与写作课的作业——一篇题为《水》的论文。论文有厚厚的34页,从他感兴趣的水的历史、水的技术、和水有关的极端天气以及水上娱乐四个方面来介绍“水”,论文丰富的文字内容中间还穿插有若干幅相关图片和图表。

实际上,在美国很多的中小学课堂上,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或跟着老师进行项目式学习,已经成为常态。它的教育思想就是鼓励学生勇于去做、去尝试、去创作自己的东西,不束缚学生的思维,注重个性化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很多人给清华附小的孩子们点赞,原因就在于他们抛弃了传统的填鸭式、由老师到学生的单向度教学模式,而是像欧美国家一样,进行创新性学习,这也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素质教育”。

项目式学习法对提升孩子的综合能力确实有好处。研究表明,在美国基础教育环境中,使用项目式学习法之后,学生普遍对学习内容的掌握能力、对课堂学习的参与度以及对学习项目的理解程度都有明显的提高。特别是对科学类学科概念的掌握上,项目式学习法以实际的应用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同时,相比较传统以教师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法,项目式学习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学习的自主性以及学生的个性化表达。

但也必须承认,项目式学习法也不是万能的,它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年龄和学科。以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数学为例,学生需要在这一阶段通过大量反复地练习提升计算速度。然而项目式学习法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练习时间,在某种程度上会降低学习的目标。另外,项目式学习法对老师的要求也会提高。

有一种观点认为,既然已经有学校开始实践项目式学习法,那应该全国推广,完全取代应试教育。从现在的条件来看,这既不可能,也不应该。

首先,必须要承认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很多地区还没有条件和能力开展项目式学习法,现在就完全取代,对一些条件落后地区的学生并不公平。家庭条件是起跑线,这个不平等无法改变,但教育提供的机会应该是均等的。

其次,要明白为什么要开展项目式学习,重点是让孩子去创作。而现在很多地方,在操作过程中,重结果轻过程,让项目式学习作业变成了让家长抱怨的奇葩作业,比如为了最终展示出的作业形式好看,最终让家长越俎代庖成了“枪手”。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应试教育并非一无是处。应试也是一种能力,它要求迅速给出解决方案,这本身就是一种素质;高强度的训练,也会提升孩子注意力集中水平;而死记硬背对于一些基础性的学习还是有作用的。

很多人反对应试教育,是希望它不要过于极端,变成一种“斯巴达模式”,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伤害。而在日本和英美,近年来也开始反思“宽松世代”“快乐教育”的问题。无论哪种教育思维,走到极端都会产生问题。

而在现在的教育环境下,确实还没有哪一种制度能取代高考,所以完全抛弃应试教育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在一定的应试教育训练下,让孩子参与到项目式学习中,去探索、去创新,这才是一个现实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