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战争电影推荐 大兵瑞恩值得回味
汤姆汉克斯的作品你绝对不要轻易错过,当初小编就是因为阿甘才喜欢上的汤姆汉克斯,当然事实证明汤姆汉克斯绝对是一个相当优秀的演员。
1999年,《拯救大兵瑞恩》为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但最佳影片的桂冠则落到了《莎温情史》(Shakespeare in Love)的头上;从统计学上来看,最佳导演好最佳影片两项荣誉花落两家实属罕见。不管奥斯卡庆典有多荒诞,就奖项本身来说,这样的分配还是存在其逻辑合理性的:斯皮尔伯格在《拯救大兵瑞恩》中所展现出来的导演才华的确配得上这样的褒扬,但相比之下,罗伯特?罗达特创作的剧本就显得平淡得多。
《拯救大兵瑞恩》大致取材于一则真实的故事:二战期间,列兵詹姆斯?弗兰西斯?瑞恩(马特?达蒙饰)的三位兄长在战争中相继阵亡。作战指挥部为了弥补这一家人对祖国作出的巨大贡献,利用所谓的“单独生还者方针(Sole Survivor Policy)‘,派遣刚从诺曼底登陆战役中归来的米勒上尉(汤姆•汉克斯饰)率领自己的部下去寻找瑞恩,然后将其送回家中。
出色的导演技巧和对诺曼底登录过程的镜头刻画让这部电影成为一部令人值得回味的佳作。影片开头的三十分钟时间都用来展现当年在奥马哈海滩的登陆过程,其场面拍摄得异常残酷,且极具画面感,连那些曾经参与过登陆的二战老兵都认为电影准确地再现了历史,同时复原了真实的战争体验。影片中的多处战斗场面都显得惊心动魄,例如在固守拉梅勒桥的战役中,原本呼啸的爆炸声被沉闷的重击声所取代,士兵们与敌人展开了输死肉搏。强烈的真实感让观众血脉贲张,如同置身于战场之上。
但电影的剧本则显得颇为乏味,它设置的那些战争桥段在好莱坞的战争电影里屡见不鲜,已经被人用了几十年之久,例如:盟军士兵们会和落单的德国狙击手遭遇;执行任务的作战小分队里什么样的人都有;带队的上尉总是一个严肃而专注的人,在他的带领下,列兵们总会遭遇最难缠的敌手;小分队的狙击手一定是个来自美国南方的乡巴佬;如此等等,不胜枚举。从这部电影里,我们没有学到任何对于战争的新看法(对于斯皮尔伯格和汉克斯共同制作的电视连续剧《兄弟连》,我们也能做出同样的定论),但我们看到了在其他好莱坞战争电影中看不到的新东西——即久经沙场的老兵在战场上的本能表现。
导演泰伦斯•马力克是电影节最负盛名同时有最令人难以捉摸的人物之一。1973年的《不毛之地》(Badlands)是马力克执导的第一部电影,它充满诗意地再现了五十年代一对亡命鸳鸯的杀戮之旅,自此以后,他开始步入影迷和影评家的视野。1978年,他又执导了影片《天堂之日》(Days of Heaven)。该片推出以后遭到褒贬不一评价,马力克因此感到心灰意冷,决意退出好莱坞,前往法国定居。根据詹姆斯•琼斯同名小说改编的《细细的红线》是马力克时隔二十年之后重返好莱坞所拍摄的第一部电影。
这部在拍摄之时就陷入各种传闻的电影讲述了二战期间一群美军士兵奉命夺取瓜达康纳尔岛的故事,这座太平洋小岛当时在日本军队的控制之下。早在影片的筹拍阶段,就有很多著名影星因为仰慕马力克的大名,竞相投奔剧组。最后由于演员阵容实在过于庞大,有些大牌的戏份只好从主角沦为龙套角色。而在电影的最终版本中,加里•奥德曼、米基•洛克和比利•鲍勃•桑顿的戏份甚至被直接剪切掉了。
虽然《细细的红线》中不存在绝对的主角,但大部分的剧情是围绕着首次被人所熟知的詹姆斯•卡维泽(卡维泽还担纲了这部影片大部分的旁白工作)所饰演的列兵威特所展开的。与无法无天的威尔中士(西恩•潘饰)之间的冲突表面威特是个幼稚单纯、内心憎恶战争但又对战友极其忠诚的人。电影中的很多场面都展现了威特无视战火纷飞,神情恍惚地想在丑恶的现实环境中寻找自然之美的情景。
这些情节与影片对瓜达康纳尔岛之战的写实描绘很不协调,威特在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人英雄主义也暗示了人物与电影本身的各自对立。事实上,创作与毁灭之间的对抗正是影片所力图表达的中心主题。在暴力面前,自然的宁静之美毫无抵抗力。
不过,影片最后还是展现了自然抹去人类所施加的创伤并缓慢恢复的能力。而对于那些被无情卷入战争中的士兵来说,这样的结尾等于为他们保留了一丝生的希望。
《夺金三王》是一部以海湾战争为背景的救赎电影,它讲述了少校阿奇•盖茨(乔治•克鲁尼饰)带领一队士兵夺取一批伊拉克人从科威特带走的黄金的故事。随着计划慢慢误入歧途,这趟夺金之旅演变成了寻找心灵救赎的人道主义任务。
这部电影最著名或者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在于它详细刻画了子弹击中人体的全过程。在电影前半部分,影片通过阿奇的转述告诉观众,子弹不会立刻让人觉得疼痛难忍,当它击中小腹时,胆囊破裂流出的胆汁和满是细菌的流出物会渗满子弹造成的伤口,导致败血症。同一系列的特效手段,导演大卫•拉塞尔向我们展示了这一过程的最初部分。
拉塞尔不厌其烦地将观众的注意力转向战争暴力的实质冲击层面,例如在一处村庄广场上的激烈交火,虽然我们看不到枪林弹雨的场面,但它的确是一场针锋相对你来我往的殊死战斗。子弹出膛后,直接奔向目标,撕开脆弱的人体,胆汁从弹片造成的创口处喷涌而出。通过这样的表现方式,拉塞尔以一种诗化的风格诠释着暴力,正如河马在《伊利亚特》中所描写的那样。二者都着力刻画了人体在战争武器面前的不堪一击。但和《伊利亚特》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拉塞尔只是道出了问题的本质部分,而这一切与荣誉和勇气无关。在另一部描绘沙漠风暴游击队与一群伊拉克士兵的交火场面中,导演用《黑客帝国》(The Matrix)中的慢动作镜头记录了子弹的破空穿梭过程。的确,这部战争电影以充满讽刺的黑色幽默感调侃了战争的暴力和冷酷。
《夺金三王》通常被视为伊拉克战争的批判之作,但事实上,拉塞尔对战争发起过程的批判要多过对战争本身的批判。他认为美国入侵伊拉克的动机是为了保障石油供应,而并非是为了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即从制造大屠杀的独才者手中解救平民。
电影还暗示了每个给伊拉克留下了一个烂摊子,因为萨达姆依然掌握着实权。但不幸的是,正是这样的结局又促成了第二次伊拉克战争,也许和拉塞尔一样,我们应当再次拷问一下这次入侵的真正目的的何在。不管怎样,《夺金三王》着实让观众真正见识了战争给人来带来的肉体创伤。
《与魔鬼共骑》商业上的失败似乎与影片的动人程度和启示意义形成了鲜明对比。这部根据丹尼尔?伍德瑞德(Daniel Woodrell)的小说《与痛苦为生》(Woe to Live On)改编。由华人导演李安执导的南北战争电影聚集了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活跃在堪萨斯和密苏里边境的一群非正规军,他们支持南方阵营,与北方联盟进行游击对抗。这一群人中包括不适应社会者、南方的有钱人和心理变态者,甚至还有一位已经恢复自由身但依然对主人保持忠诚的黑奴。随着邻里的相互背叛,他们卷入了一场残酷血腥而且势力悬殊的战争中,其惨烈程度令人不禁想起九十年代在短短数年就让南斯拉夫变得四分五裂的种族之战。
无论是导演李安的御用摄影师佛里德里克?艾尔默斯(Frederick Elmes)那令人难忘风格怀旧的摄影技巧,还是叙事节奏,抑或对地区方言的口音及腔调以及十九世纪服饰风格的真实再现,皆足以体现这部电影构思之精巧,基调之深沉。换句话说,电影没有刻意回避战争的怪异特质和残酷本性,这尤其体现在对威廉?昆特瑞尔突袭劳伦斯城并屠杀了两百位居民这一历史事件的刻画上。此外,影片令人称道的闪光部分还包括托比?马奎尔对十九岁青年加克的内敛诠释上,他设法微妙地传递出角色在种族身份(加克的父亲是德国人,按理说他应当站在北方阵营一边)和忠于南方的朋友的两难境地中挣扎的矛盾心态。杰弗里•怀特饰演的黑奴霍尔特是影片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他对主人的绝对忠诚根本不受周围大环境的影响。电影的结尾展现了霍尔特所面临的艰难抉择——是继续待在一个自己永远被视作黑奴的社会中,还是去开拓属于自己的自由领域?
电影有意汲取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南北战争历史展开剧情,而回避了葛底斯堡战役和安提塔姆战役这些已被搬上银幕且众所周知的著名历史事件。某些早期的好莱坞电影,如雷•恩莱特(Ray Enright)的《来自堪萨斯州的袭击者》(Kansas Raiders,1950)、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的《不法之徒迈•韦尔斯》(TheOutlaw Josey Wales,1976)以及沃尔特•希尔(Water Hill)的《长骑者》(The Long Riders,1980),都曾描绘过南北战争的历史。但《与魔鬼共骑》以多方面的视角,让观众对南北方之间的战争冲突有了强烈的切身感受,并进一步揭示了历史事件是如何被一些个性鲜明爱憎分明的边缘人物所演绎出来的。
《分道不扬镳》是一部由捷克导演扬•霍布雷克执导的影片,它讲述了二战时期某捷克小镇上一对不孕夫妻的真实故事。为了在自己的厨房储藏室里隐藏一个犹太男人,他们必须面对一些艰难的抉择。
波莱克•波利科夫饰演的约瑟夫是个没有生育能力遇事又容易慌神的男人,他漂亮的妻子玛丽(安娜?斯思科瓦饰)一直尽职尽责地照顾着丈夫。为了能生个孩子,玛丽经常向圣母玛利亚祈祷。小两口的平静生活总是被约瑟夫的旧同事霍斯特(雅罗斯拉夫•杜谢克饰)不期而至的拜访所打搅,此人是个可憎且危险的亲纳粹分子,还留着类似希特勒的可笑胡子。
影片开头,约瑟夫、霍斯特和其他职员正在帮助犹太老板一家收拾行囊,他们即将搬到一所新的集中营去住,当时的捷克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他们以为这些犹太人很快就会被送回来。结果老板一家在集中营里惨遭杀害,只剩下最小的孩子大卫(松戈尔•凯塞饰)逃了出来,他跑到约瑟夫家里寻求帮助。小夫妻俩自然是恐惧不已,最后他们将大卫藏在厨房的储藏室里,以躲过这段危险的非常时期。而霍斯特因为追求玛丽而遭到拒绝,竟然报复性地要让一位纳粹办事员搬到玛丽的家中。情急之下,玛丽只好撒谎,说自己已经怀孕了,需要多余的房间来当育儿室,但就在同一天约瑟夫去体检,却查出自己不育。走投无路的约瑟夫必须得想出一个办法让妻子马上怀孕。自然,这样的重任落到了大卫的头上。
影片中的所有角色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他们都是一些平常人。因为时局,他们的生活被混乱的纠结在一起,而能够解开这些羁绊的人正是处于漩涡中心的大卫,如果没有约瑟夫夫妇的保护,这个安静羞赧态度谦虚的年轻人早已葬身于集中营里。同时,我们也很难想象,正是因为他的存在,约瑟夫和玛丽这对体面夫妻的生活才被恐怖氛围所笼罩。
优秀的剧本,出色的表演,再加上紧张的剧情,《分道不扬镳》堪称是一部让人百感交集的电影佳作。尽管影片以严肃的态度解构了战争和死亡的主题,但穿插其中的喜剧场面却足以让人回味无穷,它也因此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提名。
很多伟大的黑色喜剧都是建立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之上,如比利?怀尔德的《战地军魂》、罗伯特•奥特曼的《陆军野战医院》以及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的《地下》。和这些影片一样,姜文所执导的讽刺电影《鬼子来了》也将视线投向了野蛮的战争年代——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日军侵华时期。
时间定格在1945年,当时正值日本投降前夕,在中国北方长城脚下一个名叫挂甲台的小村庄里,生活着一群老实巴交的村民,他们在附近驻守日军的压迫下,依靠少得可怜的补给勉强度日,马大三(姜文饰)也是这些村民中的一员。冬日的某天晚上,大三被一阵响亮的敲门声惊醒,原来有个自称是抗日分子的神秘人士将两个麻袋放在他们的台阶上,对方用枪顶着大三的鼻子,告诉他麻袋里装着两个日军俘虏,要求暂押在大三家。安顿号以后,神秘人士答应八天以后即除夕夜来取人,说完便消失在黑夜之中。这样的突发事件让大三和村民们顿时陷入了糟糕的困境之中。
大三心里很清楚,让俘虏活下去是将来谈判的筹码,但如果将俘虏送还给日军,他们又会背上叛徒的骂名,还好招致抗日分子的报复。如果不送他们回去,被日军发现的话,村民必定死路一条。两个俘虏一个是翻译官董汉臣(袁丁饰),另一个是日本兵花屋小三郎(香川照之)饰。前者一直哀求村民不要杀他,后者则决意以身殉国。一番争论下,大三决定静观其变,看事态如何发展。除夕夜很快到来,神秘人士并未现身,村民们只好将两位俘虏秘密关押在村里。六个月之后,俘虏被转移到长城上的一处藏身之所,就在村民们感到最无奈,而俘虏们也感到最绝望的时候,双方达成了一个意向,导致整个故事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从而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局。
日军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极端暴力和无边痛苦很难以快节奏的喜剧形式来表现,但姜文却通过一种黑色幽默,入木三分地诠释了战争中荒诞的另一面:在一个连基本生存都难以为继的非道德世界中,一群普通人还试图保持人性。虽然姜文在电影中加入了大量的幽默元素,但影片本身依然带有强烈的暴力色彩。《鬼子来了》是一部喧嚣的黑色幽默片,它让我们再度直面当年无数中国人所遭受的残酷命运,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他也可以被视为是一部凄凉的悲惨电影。
不需要一亿五千万没有的巨额预算,也不需要迈克尔?贝、 本?阿弗莱克以及杰瑞•布鲁克海默这样的豪华阵容(你知道我说的是《珍珠港》),也能拍出一部令人震撼的战争电影吗?答案是肯定的,《烈日长虹》便是最好的明证。这部来自捷克的影片拥有优秀的剧本(创作者为导演的父亲泽丹内克?斯维拉克[Zdenek Sverak],在1996年杨?斯维拉克执导的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电影《给我一个爸》[Kolya]中,泽丹内克也出任编剧,甚至还担纲了主角)、动人的表演和真实的二战背景设计,而这些过人之处必定也值得好莱坞电影好好学习和揣摩。
弗朗塔•斯拉马(奥得捷•维奇饰)是一个捷克飞行员的军官。由于纳粹入侵,飞行员们被迫逃离空军基地,不过他们并没有放弃斗争的希望。为了能继续参战,他们来到英国,加入了皇家空军。弗朗克将女友留在国外,自己则和一名叫卡瑞尔•沃尔夜迪塞克(克里斯托弗•哈德克饰)的年轻又英俊的飞行员结伴,逃亡倒了英国。弗朗塔、卡瑞尔和其他捷克飞行员通过学习英语和受训证明自己的决心,几个月后,他们便获准驾机作战。其后的大部分剧情都围绕着他们与空军中校本特利(查理斯•丹斯饰演)的交往、执行任务、失去同伴已经与一位少妇的感情纠葛展开。在一次作战时卡瑞尔的飞机被击落,他被一位名叫苏珊(塔拉•杰茨杰拉德)的少妇所救,从伦敦疏散出来后,苏珊一边等待在前线失踪的丈夫,一边照顾孩子。两人随后发生了肉体关系,卡瑞尔发现自己爱上了苏珊。熟料造化弄人,当他将苏珊介绍给弗朗塔以后,少妇竟然对这位中年军官一见倾心。卡瑞尔和弗朗塔的友谊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究竟爱情是否值得自己牺牲一切?他们必须就此问题而作出抉择。
第二部分的剧情以战后为背景。二战结束后,幸存的捷克飞行员设法返回祖国,但野蛮的政府却以叛国者将他们关押在劳改营。当局认为这些飞行员的思想已经受到西方世界的“污染”,他们不再是值得信赖的好同志,死亡是其唯一的出路。飞行员们很快发现自己竟然和遭到惩罚的纳粹党卫军成员关在一起。战斗英雄在战后的悲惨遭遇与他们当初作战时的英勇无畏构成了强烈的讽刺感,同时也将一种在同时代好莱坞战争电影中难以寻觅的力度感赋予了这部捷克电影。
作为一部以波斯尼亚战争为背景且充满了辛辣讽刺感的黑色喜剧电影,《无主之地》为我们诠释了这样一个真理,无论是在危险的前线地带,还是安全的后方作战室中,战争的徒然性总是无处不在。
故事的主角是被困在“无主之地”(指交战双方前沿阵地之间的三不管地带)一处废弃掩体中的三个士兵(两个克族士兵和一个塞族士兵)。在遭到伏击之后,受伤的克族士兵西吉(布兰科•德加力奇饰)找到一处战壕暂避,而敌方则派出了两名塞族侦察兵尾随而至。西吉打死了其中一人,重伤了另一个名叫尼诺(雷尼•彼得拉亚奇饰)的士兵。然而,就在交火之前,两名塞族士兵曾将一颗地雷放在西吉的战友,被误认为已经死亡的塞拉(菲利普•索瓦格维奇饰)的身体下面。随着塞拉渐渐苏醒过来,这个残酷的陷阱成了三个男人无法解开的难题。交战双方都对联合国的维和部队抱有戒心,在过分热心的联军军士马钱德(乔治斯•西亚提蒂饰)和记者简妮(凯特琳•卡特里奇饰)的干预下,难解的局面很快演变成一场国际纠纷。
通过喜剧和正剧的交替呈现,导演丹尼斯?塔诺维奇讥讽了联合国的维和工作以及外国记者对战争局势猎奇性的报道方式。在他眼中,联合国的官僚体系甚至成了维和进程中的一块绊脚石。影片中的马钱德军士也因为官员的不作为以及凡事都要上级批准才能实施的现状而感到心灰意冷。女记者简妮虽然颇具职业素养,但她更关注的是新闻本身而非是士兵的生命,远在千里之外的新闻编辑甚至希望她能对在地雷上的塞拉进行采访。影片同时也穿插了一些轻松搞笑的剧情,例如在这场国际纠纷中大家都能听懂的语言竟然是英语。导演塔诺维奇以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摈弃了所谓交战双方的面对共同逆境时会抛弃前嫌握手言和的情感理念。西吉和尼诺都对互相帮助的想法予以拒绝,而且一直在为到底是谁挑起了这场战争而争吵不休。虽然尼诺后来提出了和解的想法,但遭到了西吉的直接拒绝,后者甚至表示,要是他们再次遭遇的话,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影片的结尾仿佛是对战争本身作了寓言一般的概况:西吉和尼诺代表了互相要置对方于死地的各自阵营,他们拒绝合作,因而最终也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联合国提供的解决方案毫无成效可言;夹在两派之间的塞拉被孤零零地撇在这片无主之地上——电影以如此悲情的一幕划上了句点。
在电影《拦截密码战》中,观众看不到敷衍了事的海战场面,也没有慢的像蜗牛爬的不负责任的 汽车追逐戏,更找不到拳拳到肉紧张刺激的搜捕镜头,但我们却能欣赏到无比睿智的人类思维。
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的英国。1943年,一群背景各异的英国知识分子为破解德国军事密码,聚集到了伦敦布兰切利公园;与此同时,军情五处的官员需要找出一个混入破译小组的间谍。影片的主角是一位不修边幅的年轻数学家,他在尝试破译密码的同时,也试图揭开性感女友的神秘失踪之谜。最终,这位密码破译专家娶了一位姿色一般但个性理智的女同事。这部电影不但混合了神秘谋杀、间谍惊悚和做作爱情等诸多元素,而且也不会让那些擅长推理对剧情尤为挑剔的影迷们失望。
不光电影本身引人入胜,强大的演职人员阵容(备受瞩目的制片人、一流的剧作家和经验丰富的导演和明星云集的演员阵容)也让影片有了质量保障。凭借这些过硬的实力,《拦截密码战》成功地将罗伯特?哈里斯(Robert Harris)的老派畅销小说搬上了大银幕。片中密码破译专家托马斯(多格雷•斯科特饰)和神秘的克莱尔(萨弗蓉•布罗斯饰)之间注定没有结果的战时罗曼史令人不禁想起小说家艾伦•弗里斯(Alan Frust)作品中的某些桥段;二二战时期军事部门里怪诞的科研活动仿佛又再现了托马斯•品钦(Thomas Pynchon)在小说《万有引力之虹》(Cravity's Rainbow)中营造的奇特氛围。就在电影上映一年后,安东尼•霍洛维兹(Anthony Horowitz)执导的电视剧《佛伊尔的战争》(Foyle‘s War)出现在大众视野,恐怕影迷们又会想起题材类似的《拦截密码战》来。除了将卡廷森林惨案的相关历史证据当作剧情重点外,影片对主题的紧扣,对战争电影题材的丰富,主要体现在它对密码破译中的科学和技术元素进行了普及。尽管本片的目的在于还原历史真相,但它却与历史保持了谨慎的距离。罗伯特?哈里斯在原作中是以阿兰•图灵(Alan Turing)的形象来刻画主人公托马斯的,但影片则完全颠覆了图灵的真实遭遇,它通过虚构主人公幸福的异性恋结局,从而小心翼翼地避开了图灵的同性恋身份,同时也让电影保留了对主流人群的吸引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场涉及英国某些战时政策之伦理困境的公众讨论在英国悄然兴起,而本片对某些历史争议的回避,对英国式天才的颂扬,以及对战争冒险年代淡淡的怀旧情怀,正是上述讨论留下的余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