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万分提醒!体检不容忽视的六个误区
相信很多人认为体检就是常规体检,无非就是检查身高体重、心肝脾肺、血脂血压血糖等项目,年复一年难免生出“走过场”的感觉,但随着体检行业的发展,许多更先进全面的体检方法逐渐得到了普及。目前,除了传统生理体检外,体检还涵盖心理体检、中医体检和功能医学检查等多个领域。
心理体检是通过专业的心理量表使体检者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医生结合体检者的其他情况给出相应的指导建议。中医体检则是利用中医理论,通过传统中医技巧和现代化中医检测设备,了解体检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辨识其体质类型,并配合中医调养达到“治未病”的效果。至于功能医学检查则是通过详细的问询和专业设备的检测,在器质性病变前发现功能性健康问题。
通常认为体检的目的就是确定自己是否患病,一旦确定“无病”,体检单便可以扔掉了,这实际上是把体检报告误当成疾病诊断书了。严格意义上,健康体检并不具备诊断功能,例如在血糖的测试中,如果体检者含量超标,那就需要再进行糖耐量的测试,从而判断是属于糖尿病、糖耐量受损或者是偶然性超标,可见健康体检与疾病诊断实际上是两个概念。
健康体检的真正价值在于“治未病”,其目的是通过对危险因素的警觉和防治,达到正确进行健康管理的目的。换言之,健康体检的价值不在于“确定是否患病”的质的判断,而在于“掌握自身健康程度”的量的认知。
体检套餐的项目设定一直都颇受争议,这本质上是由于体检项目本身就应该因人而异,因为不同的体检项目对不同人群的价值是不一样的。例如听力对年轻人而言可能是多余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它却变得愈发重要起来。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腰围测量的重要性,专家指出腰围过大者往往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
而上班族虽然易出现腰、颈椎问题,但这类慢性病在一两年内并不会有太大改变,没必要年年检查。那么,究竟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体检项目呢?专家的意见是,体检前应先同医生进行充分沟通,然后在医生指导下拟定体检项目,这样制定出的体检套餐才具有针对性。
在体检业发展初期,对于企业员工体检,如果采取一对一专家咨询模式来设计体检套餐是不现实的。但随着行业发展,循证医学和“精准医学”使得体检套餐的个性化设计成为可能,体检将从“标准套餐”变成“私人订制”。
未来员工体检套餐将完全实现个性化,企业不必再给员工选定套餐,而是给定一个体检预算,员工体检项目将由其身体状况、生活方式等决定,超过企业预算部分自费,满足员工个性化需求。
人类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就像一位了不起的音乐总指挥,将心灵的信息通过神经递质传递给身体的每一部分,而身体又反过来影响情绪。古书中常说某人被气得“七窍流血”,这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当一个人暴怒的时候,他的肾上腺素就会激增,血压将暴增几十倍之多,在极端条件下确有可能七窍流血而亡。
还有一些常见的例子,如脑血管疾病患者容易变得性格怪僻、暴躁易怒,这属于“身心疾病”。反过来“心身疾病”就更常见了,如压力、过度紧张都易于引发急性胃肠炎、皮疹等疾病。因此,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无形中还能减少疾病。
我们都知道,中医以慢慢调养为主。因此,传统中医看诊耗费较长时间,且医师的经验息息相关,很难“量产”,这与规模化、标准化的“体检”大潮格格不入。然而现代中医也开始了自己的数据化、器械化、标准化发展。目前中医体检除了传统手段外,也借助中医四诊仪、中医体质辨识仪、二十五音分析仪、中医证素分析仪等现代仪器分析体检者的体质类型和健康状态。
而这些仪器集合了顶尖专家的智慧和大量实践数据,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医的“标准答案”。简言之,目前中医体检就是将人的能动性与机器的标准性进行互补,将中医的宏观框架与西医的微观技术进行结合,力求彼此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