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相国邹忌是一个怎样的人及其性格特点分析

2017-11-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邹忌又称驺忌,尊称驺子,是齐桓公田午时的大臣.齐威王田因齐时期,邹忌以鼓琴游说齐威王,被任相国,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后又侍齐宣王田辟疆.邹忌曾劝说齐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革新政治,修订法律,选拔人才,奖励贤臣,处罚奸吏,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从此齐国国力渐强.中  文  名:邹忌别 称:驺子.驺忌字 号:成候所处时代:战国初期民族族群:汉族出生时间:约前385年去世时间:约前319年主要成就:出任齐国国相辅佐齐威王富强齐国爵 位:成侯相关典故:邹忌讽齐王纳谏官 职:齐国相国

邹忌又称驺忌,尊称驺子,是齐桓公田午时的大臣。齐威王田因齐时期,邹忌以鼓琴游说齐威王,被任相国,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后又侍齐宣王田辟疆。邹忌曾劝说齐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革新政治,修订法律,选拔人才,奖励贤臣,处罚奸吏,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从此齐国国力渐强。

中  文  名:邹忌

别  称:驺子、驺忌

字  号:成候

所处时代:战国初期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时间:约前385年

去世时间:约前319年

主要成就:出任齐国国相辅佐齐威王富强齐国

爵  位:成侯

相关典故:邹忌讽齐王纳谏

官  职:齐国相国

在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曾有提到邹忌的一个“身高长八尺有余”的美男子。据研究,这里的尺应该和汉朝时候用的差不多,而根据西汉时期出土文物来看,似乎当时的一尺要比现在少个10厘米。

然后又经过一系列研究,结合出土文物总结出当时的一尺大概是现在的23厘米。所以,我们探讨了这么久邹忌身高之谜的问题答案也就浮出水面。邹忌大概有1.85米左右,看来邹忌不仅在当时是位美男子,现在也能迷倒万千少女。

邹忌原本只是一个平民琴师,而且琴艺超群,正好齐威王也喜欢弹弹琴,所以邹忌得以凭借琴技见到齐威王。一日,齐威王正在屋里拨弄琴弦,被邹忌听着,邹忌大大咧咧地推门而入,说齐威王这琴弹得很好。估计触动了齐威王的爱要面子的性子,心想我偷偷在这里弹琴,你凑什么热闹,不愉快地问邹忌他哪里弹得好了。

邹忌就打几个比喻,还和国家的治理扯上关系。说大弦如春天,就像圣明君主;小弦清明,就像尽忠的臣子;手指控弦恰当,就像政令得当;声音和谐,高低音不相互干扰。齐威王听了,的确很有道理,觉得邹忌对于政治还是有看法的,不久就拜他为相。在邹忌为相期间,多次向齐威王谏言,而且都是直切事情本质有价值的谏言。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齐威王听取了邹忌的建议,奖赏纳谏者,这一做法十分有效。

我们大多数人总结邹忌的人物形象,多出自纳谏齐王时的他。这一时期的邹忌人物最饱满,最能总结出其优秀的品质。文中是最真实的邹忌,首先,我们可以肯定邹忌是一位足智多谋,善于表达,能够看懂君王内心想法的谋士。站在谋士的角度出发,邹忌能从生活的一点一滴联想到如何治理天下,这里充分说明邹忌恪尽职守,忠心耿耿,一心为国。

文章中的邹忌善于思考,不会仅凭一面之词就以偏概全,被谎言蒙蔽了事实真相。他观察事物时细致入微,因为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人生的阅历,所以他往往能总结出一般人看不到,意识不到的观点。而且一旦考虑成熟,邹忌会毫不犹豫向君王进谏。可以说邹忌这种进谏的方式很好的达到了自己推行学术思想的目的,同时,也为齐王获得更多尊敬打下了基础,为齐国百姓的生存谋发展。

邹忌心怀国事,即使睡觉的时候,他想的都是国家该如何富强,人民应该享受到怎样的生活保障。邹忌同样也是敢于进谏的人,据说很多臣子怕向君王进谏,担心自己言论稍有闪失就会脑袋不保,邹忌就没有这些顾忌。他志向明确,将生活中的日常琐事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上升到治国上,真可以说是敢进谏和会进谏。

此外邹忌聪慧过人,他让齐威王广开言路,在百姓中树立威信。又主张革新政治,修订法律法规,选举贤德的人。而且在辨别人才上有独特眼观,为齐输送了一大批有才华的文官,和有勇气的武将。邹忌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性格特点就是心狠手辣,他不择手段想要排挤田忌。屡次不成功后,想要害死他,最后竟然也用出了栽赃陷害这种小人的手段。这种不达目的是不罢休,甚至甘愿背上为后人耻笑的觉悟,向我们展现了邹忌的全部。

据史料记载,齐威王即位后的不久,邹忌抓住了齐王求贤若渴,立志改革的心,他主动谏言,并提出著名的“鼓琴”原理。用乐器如何才能弹奏出动听的音乐来比喻君王和大臣的关系问题,观点明确,立场鲜明。齐威王很赏识邹忌,封他当相。邹忌在齐国推行法家政策,主张设立学宫,邀请各学派的集大成者来此著书立作,反对儒家学术,主张选择君子担任官吏防止小人当权,主张修订法律。

邹忌对人才非常重视,他认为好的当权者要有好的执行者才能做到上传下达,才能共同建设国家社稷。所以当时齐国的人才可以说是最多,当时的思想家正是有满腔热情治国,但是无奈以前的君王不赏识,既然齐威王求贤若渴,自然都带着自己治国或者带兵,或者管理经营的知识来投奔齐国。除此之外,邹忌在对广开言路上也为齐王提出宝贵意见,至此齐国上下统一,期望意见能很快被百姓采纳,百姓遵守起来也特别得心应手,齐国的繁荣昌盛和邹忌的一系列变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的是战国时期的邹忌告诉君王要虚心纳谏,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故事。主要内容是一天徐公亲自来访,邹忌当然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他左右端详、比较,觉得自己比不上人家,从镜子里一对照,更加自愧不如。他总结出,妻子、小妾、亲信会有私心,说的话还是要再三斟酌才可以听信。邹忌从这件事上总结出帝王所处的位置与自己相近,容易被周围的人蒙蔽了双眼,马上上朝拜见。

齐威王一听这个例子有几分道理,想到身边的宠妃是偏爱我才说我好,手下的大臣是怕我才不敢提出意见。齐威王就下令让全城的百姓只要能当面批评我的可以有上等奖,能够通过上书向我进言的可以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众中议论我,并传到我的耳中的,都可以得到下等奖赏。规矩刚定下,百姓都积极进言。几个月后,偶尔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应为齐王做的很好,百姓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齐王也借此树立了威信。

邹忌从与城北徐公比美这件事总结出的经验教训,他认为从小家到大家,管理国家与管理家庭有异曲同工之处。邹忌不想让齐王的双眼被自己的地位、权势等因素蒙蔽了,这样的谏言方式一针见血,形象生动,效果极好。齐王也不是昏庸之君,当然接受了邹忌的好建议,他意识到广开言路的重要性,也立刻作出了回应。齐王下令全城百姓,每一个人都可以向自己提出批评意见。对前来进谏德的人非但不批评,还分不同的情况给予奖励。

事实证明,齐王纳谏后,齐国发生了许多变化,证明了邹忌的深谋远略。这也说明齐王之前的确存在不少缺点,老百姓、大臣、身边的人没有提出来都在邹忌计划之内。慢慢的谏言的人少了,说明齐王在听取建议后做了改变,取得了成效。又过了不久,几乎没有人进谏了,这表示齐威王完全纠正了过去的不不合理之处,而且赢得了城中百姓的信任和支持。

关于邹忌是怎么死的我们无从考证,但是关于邹忌最后的结局,我们可以从部分野史上探出个一二。这还要从齐国的另一位名将田忌说起,邹忌是齐国国相,而田忌是大将军,握有兵权。邹忌因为嫉妒田忌的赫赫战功,于是心生一计。他联合齐王暗中陷害田忌,栽赃田忌造反,田忌远逃楚国。然而这一举动却为邹忌埋下了极不稳定的因素,可以说是后患未穷,既然田忌的军权被齐王收归国有,那么齐国上下唯一能与自己抗衡的就只有邹忌了。

这时候的邹忌可能随时面临杀生之祸,因为相权没有军权,而现在王权掌握在相权,这是极不平衡的存在。就算邹忌对威望有恩,但是田忌没有了,这军权仅仅在一个人手里,自己到时候拿什么自保。同时齐国周边的国家也陆续被打败,可以说齐王当时的忧虑就只是内部王权和相权的关系了。这时候,邹忌疯了,疯的是那样彻底,那样果断。为什么要疯,因为这是邹忌的聪明才智告诉他不惜要这么做了,再不疯就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