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刘禅的身世之谜 刘阿斗是曹操的儿子吗
刘禅字公嗣,小名阿斗,是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刘禅幼年时多遭难,幸得大将赵云两次相救。刘备定益州后入蜀,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刘禅于公元223年继位为帝,在位四十二年。期间拜诸葛亮为相父,并支持姜维北伐。在位后期宠信黄皓,致使蜀汉逐渐走向衰弱。景耀六年,魏国将领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后,刘禅及一些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受封为安乐公,后在洛阳去世。
中 文 名:刘禅
别 称:蜀汉后主、阿斗
字 号:字公嗣、升之
所处时代:蜀汉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时间:207年
去世时间:271年
主要成就:发展经济,与民生息,后自摄国事
职 业:皇帝→安乐公
谥 号:思公(晋)、孝怀皇帝(汉赵)
庙 号:仁宗(汉赵)
年 号:建兴、延熙、景耀、炎兴
在 位:42年
享 年:65岁
刘禅的两位皇后都是车骑将军张飞的女儿。刘备称帝,张飞的大女儿嫁给刘禅做太子妃,等到刘禅继位后,刘禅便封张飞的大女儿为皇后,这个就是蜀汉后主刘禅的第一任皇后,敬哀皇后。十五年后,张飞的大女儿去世了,谥号敬哀皇后,被葬在南陵。之后敬哀皇后的妹妹,张飞的幼女在早年入宫贵人,在姐姐死后,刘禅就立了她做皇后,这就是张皇后。在蜀汉灭亡后,刘禅逊位,张皇后也降为安乐公夫人。
刘禅一生总共有七个儿子,虽然他一生庸禄无为,是“扶不起的阿斗”。但他和他的父亲刘备相比,在子嗣方面还是略胜一筹的。刘璿是刘禅的长子,字文衡,性情敦厚。十五岁时被册封为太子,辅助刘禅处理朝政。蜀汉灭国之后,将军姜维投降钟会。钟会在平蜀之后,想专权自立,于是和姜维密谋在成都作乱,刘璿就在这场动乱之中,被乱兵杀死。刘瑶是刘禅第二个儿子,在刘璿立为太子那年,被封为安定王,同刘璿一样死于动乱。第三子西河王刘琮,于景耀五年生病而亡。第四子刘瓒在延熙十九年被封为新平王,蜀汉亡国后投降。
刘谌是刘禅第五子,也是刘禅七子之中最聪敏之人。刘谌在景耀二年六月,被封为北地王。邓艾和钟会分兵攻打蜀汉时,丞相谯周建议刘禅投降邓艾。而刘谌力主与国家共生死,反对投降。后因刘禅坚持投降,而觉得十分悲痛,认为自己无颜去见先帝,在祭祀刘备的昭烈庙里痛哭自己的无奈之后,和他的妻子自杀而死。他对于自己的国家十分忠诚,是有胆色的忠义之人。刘禅的另外两个小儿子分明是六子刘恂和七子刘虔。刘恂在景耀二年封新兴王,蜀汉亡后和父亲刘禅一同投降,刘禅死后他继承了安乐公爵位。七子刘虔同在景耀二年被封为上党王。
刘禅的性格应该是单纯,懦弱无能和毫无责任感的乐观。说他的单纯,这一点从宠信黄皓就可以看出了。开始,黄皓是对刘禅百依百顺,言听计从的,可是当黄皓的势力愈发强大后,两人原本相处的地位也发生了转变,现在的刘禅随着对黄皓越来越信任后,黄皓说什么,刘禅就信什么。以至于在魏军进攻蜀国时,听了黄皓的话把姜维反映的情况和建议搁置一边,没有告诉别的大臣,自己却仍然在花天酒地,以至于最后终迎来了亡国的命运,由此不得不说刘禅的单纯与无能了。
在蜀汉灭亡后,刘禅投降于魏国。他被迁到魏国的都城洛阳生活在一次司马昭的宴会上,司马昭问他有没有思念过蜀国,刘禅不假思索的给了司马昭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也。如此没有责任心,毫无责任感。他仅因为贪图享乐就抛弃了自己父亲千辛万苦创下来的、他的相父诸葛孔明为之呕心沥血的基业于不顾。那一句乐不思蜀,是要有怎样冷酷无情的心肠才能说得出口?国破家亡,作为一个王国的君主,竟然沉溺于玩乐连复国都忘记了。这是何等懦弱无能的君主,又是何等没有责任感,没有上进之心的君主。
刘禅因为投降魏国时,说了一句:此间乐,不思蜀也,而扬名天下。人们乐此不疲地评价他是扶不起的阿斗,埋汰他的无能懦弱。除此之外,对他的身世之迷也是诸多探索。大家都知道刘禅是蜀汉后主,理所应当是刘备的儿子。但是又有人抗议说刘禅是曹操的儿子,而且还有理有据,论据充足。首先,徐州沦陷时,刘备的两位夫人并没有逃出去,而关羽就是为了保卫两位夫人才向曹操投降的。
虽然关羽尽心尽力的护着两位夫人,但他还有一身份是曹操的降臣,所以他会被曹操派遣出去做事,而不能时时刻刻的守着她们。其次,刘备对于阿斗并不是特别的珍惜。阿斗尚在襁褓之时,刘备就曾抛弃过他。后来好不容易救回来了,还被他狠狠地摔在地上。而且,按理来说,赵云多次救阿斗于危难之中,作为父亲对待赵云不说像恩人一样,起码还是应该表现谢意吧。但是刘备在世时,赵云一直被打压,空有一身本领。
诸葛亮和刘禅的父亲刘备的君臣关系,可是说是千古佳话,被历朝历代的有识之士称赞。他们之间的关系也被认为是千百年来最完美和谐的君臣关系。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一番肺腑之言令人闻之落泪。还命刘禅视诸葛亮为父,事事都要与其相讨。刘禅与诸葛亮是君与臣的关系,这是摆在明面上的事实。实际上,诸葛亮在世期间刘禅几乎放权给诸葛亮,事事都听从诸葛亮的意见。
他们看似特别的和谐,但是诸葛亮曾经评价刘禅“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说明刘禅并不如后人所说那样的愚笨。他不笨,还是一个帝王,明明可以拥有天下的权利,实际上却一点实权都没有,处处受限于人。所以对于诸葛亮他肯定是有不满的,不可能像表面上那么和谐。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本不想修葺庙宇来祭奠,但是因为众大臣的提议他才不得不为,如果他真的尊诸葛亮为相父,以父之礼相待,那么怎么会对诸葛亮的后事如此无所谓。
刘禅其实并不昏庸,也不傻。在面对司马昭提问是否思念蜀国的时候,如果说思念故国,恐怕会惹来杀头的祸害。人又不是草木,怎么可能没有感情,刘禅在蜀地生活了大半辈子,即使他再薄情,对蜀地总归有一些感情,所以在司马昭面前着实演了一场戏。历代亡国之君都有故乡的情怀,尤其对于传宗接代是非常重视的。刘禅为了保全刘氏的血脉,所以他选择了忍耐,但是忍让却不代表是无能。如果当时刘禅为了一时之气,就回答说思念故国,那他的下场可想而知,可能他的族人也因此受到牵连。
至于蜀汉的灭亡也不能把全部的责任都归结在刘禅一人,蜀汉的灭亡诸葛亮还是要负很大的责任的。首先,诸葛亮和之后的姜维为了完成兴复汉室,多次派兵北征,大大地消耗了兵力和财力,使得征讨的地区人心涣散,民怨沸腾。其次,诸葛亮选择采取强硬严格的法制的措施,在压制一些矛盾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矛盾。最后,诸葛亮在处理新旧阶层的方式上也严重侵犯了旧权贵的利益,使得旧权贵对新入主的阶层非常痛恨。刘禅投降魏国并不是没有好处的,至少能让蜀汉的百姓少受一次灾难。
据史料记载,景耀六年,魏军攻打蜀国,刘禅派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去抗敌,但是诸葛瞻却死在了沙场上。魏军更加逼近成都,刘禅慌了神,于是召集了大臣商议。在众多大臣的意见中,刘禅却选择了投降,这主要有两个原因导致刘禅不得不做出此选择。首先,绵竹是成都的最后一道防线,诸葛瞻和黄崇的军事能力都不错。但是诸葛瞻战死,绵竹失守,邓艾率领大军直接到达成都。朝中很多大臣子都人心惶惶,全都没有了主意。臣子们向刘禅提出的建议想的都是逃亡之策,而不是坚守之法。
其次,成都内的军队实力不及邓艾,而且如果刘禅真的与邓艾打战,那么千千万万的蜀汉百姓因为这场战争会家破人亡,成都地区会受到严重的破坏。而且这场战争不一定能打的赢。就算赢了,但是蜀汉在短时期不能承受第二次战争。东吴和魏国随便哪国来攻打,都是必败之势。如果还是输了,那么亡国的百姓,他们的生活会更加的困难。刘禅是蜀汉的君主,他的选择将会决定整个蜀汉百姓的生死,有哪个君主愿意做亡国奴,愿意做投降者。但是在那样的情况下,只要他心里有百姓,他就没得选择,只能投降。
刘禅是刘备的儿子,在刘备建立蜀汉的时候被立为太子。刘备去世后刘禅继承了皇位,成为了蜀汉的第二个皇帝。刘禅在公元223年成为了蜀汉的皇帝,改年号为“建兴”。刘禅继承皇位的时候才十七岁,没有什么作为,主要的政权全部在诸葛亮的手上,依靠诸葛亮来治理国家。在诸葛亮死后,他又让蒋琬和费祎来辅佐他。他们遵循诸葛亮生前所制定好的方针,对内团结,对外也不轻易动兵,这样的方法曾经有一段时间让蜀国维持着平定的局面。之后,姜维执政,多次出兵攻打魏国都是无功而返,但却消耗了蜀国的兵力。
刘禅在位的后期,宦官黄皓开始干预朝政,私自勾结党羽,肆无忌惮地在朝廷上作威作福,导致蜀国基业开始动摇。公元263年,魏国的军队兵分三路决定进宫蜀国。刘禅派诸葛瞻去抵抗魏军,诸葛瞻在战场上战死,魏军逐渐逼近成都。刘禅一听魏军逼近,十分慌张,召集大臣进行商议。有人建议让刘禅逃跑,但是情况复杂,能否站稳并不一定。谯周极力建议刘禅选择投降,刘禅竟然采取了谯周的建议,选择投降于魏国。最终蜀国彻底地灭亡了。从继承皇位到举兵投降,刘禅在位的时间一共四十一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