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宰相”俾斯麦和他骄傲而忧郁的一生

2017-08-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俾斯麦是普鲁士王国的首相,他从小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表现出过人的战斗力和好胜心,主张暴力战争解决问题.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现实主义.下面为大家介绍历史上这位“铁血宰相”的故事.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德语: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劳恩堡公爵,普鲁士王国首相(1862年-1890年),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人称“铁血宰相”.“德国的建筑师”及“德国的领航员”.俾斯麦是十九世纪德国最卓越的政治家,担任普鲁士首

俾斯麦是普鲁士王国的首相,他从小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表现出过人的战斗力和好胜心,主张暴力战争解决问题、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现实主义。下面为大家介绍历史上这位“铁血宰相”的故事。

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德语: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劳恩堡公爵,普鲁士王国首相(1862年-1890年),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人称“铁血宰相”、“德国的建筑师”及“德国的领航员”。

俾斯麦是十九世纪德国最卓越的政治家,担任普鲁士首相期间通过一系列铁血战争统一德意志,并成为德意志帝国第一任宰相。他通过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和医疗保险制度,及社会保险,最后获升任为德意志帝国陆军上将。

1898年7月30日俾斯麦悄然离世,享寿83岁。

俾斯麦于1815年4月1日出生于普鲁士勃兰登堡阿尔特马克雪恩豪森庄园一家大容克贵族世家。幼时受过良好教育,曾经在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历史和外语。大学期间,他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毕业后服兵役。俾斯麦体格强壮、个性粗野,为了追求目标可以不择手段,持现实主义态度。

1839年以后,他回到自己的领地,经营庄园经济,采用新的耕作方法,改进农具,作物轮种,进行商品生产。1847年,俾斯麦成为普鲁士议会议员;1851-1858年被任命为普鲁士邦驻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1859年任驻俄公使,1861年改任驻法公使。

《俾斯麦传》是享誉世界的传记大师埃米尔·路德维希的作品,该书主要讲述了,“铁血宰相”俾斯麦不仅是德国近代史上最为伟大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也是19世纪欧洲政坛的传奇人物。他不仅统一了日耳曼帝国,维持了欧洲的秩序与和平,创造了日耳曼民族坚韧不屈的性格,更创造了欧洲的历史,他奉行的“铁血政策”至今影响着德国乃至世界。

本书作者以大量的相关史料,通过心理分析论著、剧本等多种文体形式来描绘俾斯麦传奇的一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最为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俾斯麦。在威武、铁血的外表下,他骄傲、勇敢和怨恨的性格特征深深的印刻在世人的心中,但作者通过心理学视角的传记写法,又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俾斯麦一生无法名状的失意和忧郁。

1861年随着普鲁士国王的死,摄政王威廉一世登基。新国王经常与日益自由化的普鲁士国会发生冲突。1862年冲突升级了,国会拒绝了一项要求重组军队的预算。国王的大臣们没办法说服国会议员们通过法案,而国王也不愿意妥协。威廉一世甚至以退位为威胁,而同时他也相信俾斯麦能化解这场危机,然而威廉一世并不想任命一个要求在外交事务上完全放权的人。1862年9月,下议院压倒性的否决了该项预算,国王在罗恩的建议之下召回俾斯麦。

1862年9月23日,俾斯麦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兼任外交大臣,在普鲁士议会的首次演说中,他大声宣称:"德国(注:这里指德意志)所注意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权力。普鲁士必须积聚自己的力量以待有利时机,这样的时机我们已经错过了好几次。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议论和多数人投票能够解决的,有时候不可避免的,要通过一场斗争来解决,一场铁与血的斗争。俾斯麦的"铁和血",是他统一德国的纲领和信条,他的"铁血宰相"的别称也由此而得名。俾斯麦正是凭靠这种暴力,大胆而又狡猾地利用国际纠纷和有利时机,决定性地使德国通过"自上而下"的道路统一起来。

在外交问题方面,自德国统一后,俾斯麦便不希望再有对外战争,以便让德国可以休养生息,培养国力。因此他并不像其它欧洲国家一般,大量掠夺殖民地。但他又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孤立法国。首先在1873年,他与奥匈帝国,俄罗斯缔结“三帝同盟”。但于1879年,俄国因与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有利益冲突,所以退出,俾斯麦随即与奥国重订盟约,称为“德奥同盟”。然而俾斯麦担心俄国会转投法国,因此于1887年与俄签订“再保险条约”。

在1882年,他又与意大利,奥匈帝国签订“三国同盟”。而在1877年,俄土战争爆发,俄国大败土耳其,并签订了《圣斯提法诺条约》,但这损害了英,法等列强的利益,因此列强便请没有置身其中的俾斯麦作出调停。结果在1878年,于柏林举行了柏林会议。在会议中,他偏袒英法奥,但在表面上仍表现中立,但这使俄国成了大输家。结果德、俄关系恶化,俄国退出三帝同盟。

这些问题在俾斯麦执政晚期一直困扰着他,甚至使他感到坐立不安。

俾斯麦于1815年4月1日在普鲁士的一个名为兴奥森的小镇出生。其家族为传统容克,拥有很多土地及庄园。俾斯麦父亲,费迪南德·冯·俾斯麦(Ferdinand von Bismarck)是一位地主和退休军官,主要与友人打猎,35岁时娶了17岁的妻子,即俾斯麦的母亲。

俾斯麦的父母,出生背景不同,母亲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并且长居市区,因而有着较为开放、先进的思想,而不像其父般保守、守旧。俾斯麦有一个比他年长5岁的哥哥及一个妹妹。俾斯麦父亲希望他能成为出色的军人,为国尽忠。但是其母则希望他成为政治家,在政界大显光芒,虽然其双亲的期望大为不同,但最后俾斯麦同时达成了。

丹麦作为德意志的北邻,经常插手德意志的事务,因此俾斯麦第一个便要解决丹麦。在1861年,丹麦国王欲接管普丹边境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地,俾斯麦立即以此制造争端。他首先确保如果普丹开战,其它列强不会干涉,并与奥地利结盟共同攻打丹麦,最后逼使丹麦放弃这两个州。

在1864年10月30日所签订的《维也纳条约》中,规定丹麦放弃两地。而于1865年8月14日普、奥两国达成《加斯坦因专约》,将石勒苏益格划归普鲁士统治,荷尔斯泰因则归属奥地利。

但是这其实是俾斯麦处心积虑的阴谋,因为奥地利所得的荷尔斯泰因不但面积狭小,而且被普鲁士包围。这样奥地利很容易便会与普鲁士发生冲突,因此这是一条将奥地利推向与普鲁士发生战争的导火线。

在普丹战争后,俾斯麦决定要将奥地利赶出德意志邦联,以利于将来德国的统一。因此他着手孤立奥地利,首先俾斯麦答允协助俄国取消《黑海中立条款》。并与法皇拿破仑三世会晤,表示普鲁士不反对把卢森堡及莱茵河区让给法国,以此确保法国在普奥战争中保持中立。而英国当时继续实行光荣孤立的政策,因此在普奥发生冲突时会保持中立。最后,他在1866年4月8日,与意大利签订攻守同盟条约,规定如果普鲁士在3个月内与奥开战,意大利则必须同时对奥宣战,只有在奥地利归还威尼斯予意大利的情况下,方可与奥讲和。

最后,奥皇因为不满意《加斯坦因专约》的条款,而要求用普鲁士最富庶的工业区西里西亚交换荷尔斯泰因,因此俾斯麦以此借口,指责奥地利毁约。结果在1866年5月,威廉一世下令全国总动员,并于同年6月对奥宣战。意大利亦依据攻守同盟条约,同时对奥宣战。

不久,普鲁士便征服北德的亲奥小邦,并于1866年7月3日以29.1万军力在萨多瓦与23.8万奥军发生大战,即萨多瓦会战,最后奥军战败。

普奥战争结束后,妨碍德国统一的就只剩下在背后控制着南德诸邦的法国了。1870年7月19日,在俾斯麦的挑动下,法国向德国宣战。拿破仑三世吹嘘说,这只是一次"到柏林的军事散步"。但他碰到的已不是昔日的普鲁士,而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坚决反对分裂的德意志民族。

1870年9月2日,德军在色当战役取得对法国的决定性胜利,生俘了拿破仑三世。至此,统一南德的障碍已除,德国的民族战争的任务已经完成。俾斯麦驱兵直入巴黎。1871年1月18日在凡尔赛宫宣告了德国的统一,成立了德意志帝国。俾斯麦也同时出任德意志帝国的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