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的资料及作品介绍 为何终身不娶
屠格涅夫被称为“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是因为他的作品多描写农奴制定下俄国的人民的悲惨现实,虽然他的政治观点相对保守,但是他和很多现实主义大师一样有着真诚的心灵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即伊万·屠格涅夫(俄文名: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1818-1883),是十九世纪俄国有世界声誉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和“现实主义作家”。俄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诗人和剧作家,早期写诗(《帕拉莎》《地主》等)。
1847~1852年发表《猎人笔记》,揭露农奴主的残忍,农奴的悲惨生活,因此被放逐。在监禁中写成中篇小说《木木》,对农奴制表示抗议。以后又发表长篇小说《罗亭》(1856年)、《贵族之家》(1859年),中篇小说《阿霞》《多余人的日记》等,描写贵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好发议论而缺少斗争精神的性格。在长篇小说《前夜》(1860年)中,塑造出保加利亚革命者英沙罗夫的形象。
后来发表长篇小说《父与子》,刻画贵族自由主义者同平民知识分子之间的思想冲突。后期长篇小说《烟》(1867年)和《处女地》(1877年),否定贵族反动派和贵族自由主义者,批评不彻底的民粹派,但流露悲观情绪。此外还写有剧本《村居一月》和散文诗《傻瓜》等。屠格涅夫多以写作中篇和长篇小说为主要,他的创作为俄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818年11月9日屠格涅夫生于俄国奥廖尔省奥廖尔一个旧式富裕家庭,父亲是一个骑兵团团长。屠格涅夫的母亲是一位残暴的农奴主。屠格涅夫自幼目睹地主阶级的凶残专横,早就产生了对农民悲惨处境的深切同情。
1833年进莫斯科大学文学系,一年后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毕业后到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历史和希腊与拉丁文。屠格涅夫进入莫斯科大学学习一年,随后转入圣彼得堡大学学习经典著作,俄国文学和哲学。
1838年前往柏林大学学习黑格尔哲学。在欧洲屠格涅夫见到了更加现代化的社会制度,被视为“欧化”的知识分子,主张俄国学习西方,废除包括农奴制在内的封建制度。
1843年春,屠格涅夫和他的最早师父李根(中文译名)共同发表叙事长诗《巴拉莎》标志着他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屠格涅夫发表叙事长诗《巴拉莎》受到了别林斯基的好评,此后二人建立了深厚友谊。在这之后屠格涅夫开始逐渐转向了散文创作。第一篇散文作品是中篇小说《安德烈·柯洛索夫》。继而发表叙事诗《地主》和中篇小说《彼土什科夫》,它们已显示出自然派和果戈理的影响。他还创作了许多剧本,其中《食客》、《贵族长的早宴》、《单身汉》等,主要反映贵族生活和风习。
19世纪50年代初发表的中篇小说如《多余人日记》和《雅科夫·帕辛科夫》等。
1847年-1852年,他在进步刊物《现代人》上发表其成名作《猎人笔记》。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当局以屠格涅夫发表追悼果戈里文章违反审查条例为由,将其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写了著名的反农奴制的短篇小说《木木》。
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欣赏一位少年写的小说《童年》后来通过他的欣赏与鼓励,给了这个少年很大信心,使这个少年日后成为了具有世界声誉的艺术家和思想家:列夫·托尔斯泰。
1855年屠格涅夫发表著名剧本《村中一月》,开始逐渐关心知识分子与贵族的冲突问题。1856年他发表小说《罗亭》,塑造了一个具有革命激情,但是缺乏行动的小贵族的叛逆者的形象。1859年屠格涅夫发表《贵族之家》。1860年他发表小说《前夜》,塑造了一个革命者英扎罗夫的形象,杜勃罗留波夫非常看重这篇小说,发表了著名评论《真正的白天何时到来?》——断言“前夜离随之而来的白天总是不远的”,认为屠格涅夫描绘了革命的前夜。屠格涅夫不同意这一断语,希望涅克拉索夫不要发表这篇评论,涅克拉索夫没有同意,导致了屠格涅夫和《现代人》杂志的决裂。
1862年屠格涅夫发表《父与子》,主人公巴扎罗夫狂傲,重视行动,重视科学实验。是作者假想的新人形象,但是遭到民主派的抨击。
1860年代后期,他长年居住在国外。他结识了许多外国著名作家,如他与法国作家乔治·桑、福楼拜、都德、左拉和莫泊桑等人关系密切。他向西欧介绍俄罗斯文学,特别是普希金和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1867年,他创作了长篇小说《烟》。
19世纪70年代,屠格涅夫定居法国。期间他创作了一系列“回忆的中篇小说”,如《草原上的李尔王》、《普宁与巴布宁》和《春潮》等。1877年他发表了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处女地》。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远离祖国的屠格涅夫在病榻上写了83篇散文诗表达了他暮年的情怀。《散文诗》是他整个生命和艺术的总结,融汇了他一生创作的特点:爱国主义、民主精神、悲观情绪、真诚、善良;敏锐、抒情、哲理、简洁。它既是他人格的写照,又是他艺术的结晶;既是他思想和情感的履历表,又是他全部创作的大纲。
1883年8月22日他病逝于巴黎。根据他生前的遗嘱,遗体被运回俄国安葬在彼得堡的沃尔科夫墓地的别林斯基墓旁。
列夫·托尔斯泰与屠格涅夫都是俄国文豪,他们有一段曲折动人的友谊。
1855年,托尔斯泰在彼得堡认识了比他大10岁的屠格涅夫。尽管屠格涅夫感到这个新朋友脾气大、倔强和甚至有时粗野,但对他却从心眼儿里喜欢,两人成了很好的朋友。
1861年,屠格涅夫的《父与子》脱稿,邀请托尔斯泰到自己的新庄园,把稿子给他看。午餐后,托尔斯泰拿起稿子躺在客厅的沙发上看,越看越感到兴趣索然,渐渐抛卷入梦。当他醒来时,发现屠格涅夫刚背过身子走出门,再也没有进来。
第二天,两人到诗人费特家做客。席中,屠格涅夫对教育自己女儿的英国女教师赞不绝口,因为她教导女儿为穷人缝补衣服,在慈善事业上捐款……屠格涅夫认为,这样会使女儿渐渐接近穷人。不料,托尔斯泰很不以为然,带着讥讽的口吻说:“我设想一位穿着华贵的小姐,膝上放着穷人又脏又臭的破烂衣服,在表演一幕不真实的舞台闹刷。”顿时,惹得屠格涅夫怒不可遏,大声咆哮:“这么说,是我把女儿教坏了?!”托尔斯泰也不示弱,两人在客厅里互相揪发抓头,乒乒乓乓大打出手,终致绝交。
两位作家就为区区一件小事,关系中断了17年。这段时间,两人都深感内疚和不安。
1878年,托尔斯泰采取主动,写信向屠格涅夫道歉。在托尔斯泰盛情邀请下,60岁的屠格涅夫到波良纳庄园作客。托尔斯泰把同旧友的和解称为“精神上的诞生”。
两年后,屠格涅夫又到庄园做客,那是阳光灿烂的5月。
托尔斯泰请客人郊游,两人还带着枪去打鸟。“砰砰”几枪,托尔斯泰打下了两只山鹬,屠格涅夫没有得手,一个劲儿地羡慕主人的运气。
夜幕悄悄降临,终于有一只山鹬向他飞来,枪响了。
“打死了吗?”主人站在原地喊道。
“啪一声掉下去了,您快让狗去捡。”屠格涅夫回答。
托尔斯泰让孩子们牵着狗跑过去,却一无所获。
“说不定只受了伤。”托尔斯泰奇怪地说,“狗找不到是不可能的。”
“不对,我看得清清楚楚,啪一声掉下去,不是受伤,是一下子死了。”他坚持着说。
“但是为什么狗找不到它呢?不可能的。”
“我没有撒谎,它是啪一声掉下去了。”屠格涅夫没法解释,只有再三重复原先的话。
虽然没有争吵,但鸟儿失踪给两人留下不快之感,仿佛他们之中有一个是说了错话。这回由于大家都不愿意重复过去不愉快的经历,便把这个争议搁下了。尽是在愉快的消遣中打发时间。
晚上,托尔斯泰悄悄吩咐儿子,第二天早点起来,去仔细找一找。
事情终于清楚了:山鹬被打了下来,正好卡在白杨树梢的枝桠上。当孩子们郑重其事地把猎物带回家时,简直成了一件大事。两位老朋友的高兴劲更是无法形容,因为这次的枝节分歧没有产生裂痕,互谅互让使双方产生更深厚的友谊。
1882年9月3日,屠格涅夫与世长辞了,噩耗传来,托尔斯泰悲痛欲绝,到处打听挚友患病和逝世的各种详情。他曾写信给妻子索菲亚·安德烈耶夫娜说:“我总是怀念着屠格涅夫,我深爱着他,我想把他的作品都读一遍……”
1843年秋天,法国义学家路易•维亚多的妻子波丽娜,随歌剧团到圣彼得堡演出。在这里,她与屠格涅夫相遇了。那年,波丽娜22岁,她的声音宛如夜莺娇啼,那清丽的身影、绝伦的面容,令25岁的屠格涅夫对她一见倾心。在当时的圣彼得堡,波丽娜的崇拜者少说也有一打,屠格涅夫并不是最让人看好的一个。可是,爱情来了,就是这么说不清道不明,她偏偏看中了他。
波丽娜第一次吻屠格涅夫时,这让屠格涅夫想到了猪笼草,那种生在南美森林的食肉植物,深不可测而微微开启,贴近的时候那么轻,是一种轻触,而袋底有蜜液,最彻底的诱惑。飞虫或蝶,身不由己或奋不顾身地陷入,然后被吞噬。即使是死去,唇上如果能留有她的甜蜜,连陨落都可以羽化登仙。1845年,歌剧团结束在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巡回演出离开了俄国。屠格涅夫失魂落魄,茶饭不思,煎熬数日后,居然不顾一切,辞去了内务府办公厅十等文官的职务,去追寻波丽娜。对屠格涅夫而言,没有了爱情会要了他的命。从遥远的俄国,追到位于巴黎东南的库尔塔弗内尔的维亚多庄园里,他们重逢了。
在这一段安静而幸福的时光里,屠格涅夫白天写作,晚上就去拜访波丽娜一家。她外出时,屠格涅夫经常一天写好几封长信,向她表达感情和谈论各种事情。诚挚热烈的爱情促进了他的写作热情,一部部动人心弦的小说相继问世。屠格涅夫在文学上名声大噪,而波丽娜是他诸多作品的第一个读者和评论者。这样的日子持续了近二十年,他们像两只鸟儿,偶尔相聚,彼此相望,天色暗了,却又不得不回到各自的小窝。
出乎屠格涅夫意料的是波丽娜全家在1864年迁居德国的巴登。是因为闲言碎语?是她的丈夫忍无可忍?总之人家搬走了。想不到,屠格涅夫又长途跋涉跟着去了。波丽娜是有丈夫的人,不知道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原因,那个男人不但没有杀了屠格涅夫,而且允许他紧挨着自家的别墅,也盖了处宅子。
常年飘泊在外的屠格涅夫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故国,他每年都要回来一次,但每逢7月18日,也就是波丽娜生日这一天,纵使山高水长,他也必定要赶回巴登去,和她共度生日。普法战争结束后,波丽娜一家又返回了巴黎。这一次,屠格涅夫居然和他们一起,在小镇布日瓦尔合买了一幢乡村别墅,取名叫“棕树别墅”。直到1883年,屠格涅夫躺在这里的一张床上告别人世,恋恋不舍地结束了他和波丽娜四十年的奇特恋情。为了一个只能相望却不能相守的女人,一个名震江湖的文学家终身不娶,爱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长篇小说
《罗亭》(1856)
《贵族之家》(1859)
《前夜》(1860)
《父与子》(1862)
《烟》(1867)
《处女地》(1877)
中短篇小说
《猎人笔记》(1852)
《阿霞》(1858)
《初恋》(1860)
《春潮》〔1872〕
《普宁和巴布林》(1874)
剧本
《贵族长的早餐》(1846)
《一著不慎,满盘皆输》 (1847)
《单身汉》(1849)
《村居一月》(1850)
《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是一部通过猎人的狩猎活动,记述十九世纪中叶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随笔集。书中揭露了农奴主的残暴,农奴的悲惨生活,作者还因此被放逐。随着屠格涅夫充满优美调的叙述,俄罗斯的大自然风光、俄罗斯人民的风俗习惯、地主对农民的欺凌、农民的善良淳朴和智慧,像一首首抒怀歌曲在我们面前缓缓流淌出来,汇成一部色彩斑斓、动人心魄的交响诗。
作品采用见闻录的形式,真实、具体、生动、形象,体裁风格多样,语 言简练优美,可谓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的范例。别林斯基评价该作品“从一个前人所不曾有过的角度接近了人民”。《猎人笔记》是作者成名之作,对俄罗斯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1847年-1851年,屠格涅夫在进步刊物《现代人》上发表其成名作《猎人笔记》。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当局以屠格涅夫发表追悼果戈里文章违反深扎调理为由,将其拘捕、放逐。
小说《前夜》反映了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俄国社会的新动向,是一部深刻地揭示俄罗斯社会现实的杰作。
《前夜》反映的是改革的“前夜”。1853年夏,两名贵族青年舒宾和别尔谢涅夫在莫斯科河畔漫无边际的闲聊,渐渐谈到了爱情,谈到了们他俩都悄悄爱上长发姑娘叶莲娜。叶莲娜是一位有同情心、醉心理想的姑娘。这个热情、正直、有自我牺牲精神、美丽的俄罗斯姑娘爱上了一个以解放祖国为己任的保加利亚青年。她不管父母反对,嫁给了他。她决心为解放保加利亚而献身。虽然她的丈夫在他们回保加利亚的路上病故,但她忠于自己的信仰,一个人出发到保加利亚去了。
作品描写景物清奇迷人,色、声、香兼而有之;刻画人物善于烘托;风格细腻淡雅,独具一格。
散文诗《麻雀》
我打猎归来,沿着花园的林荫路走着。狗跑在我前边。
突然,狗放慢脚步,蹑足潜行,好象嗅到了前边有什么野物。
我顺着林荫路望去,看见了一只嘴边还带黄色、头上生着柔毛的小麻雀,它从巢里跌落下来(风猛烈地吹动着林荫路上的白桦树),呆呆地伏在地上,孤苦无援地张开两只刚刚长出羽毛的小翅膀。
我的狗慢慢地逼近它。忽然,从附近一棵树上扑下一只黑胸脯的老麻雀,象一颗石子似的落在狗的嘴脸眼前——它全身倒竖着羽毛,惊惶万状,发出绝望、凄惨的吱吱喳喳叫声,两次向露出牙齿、大张着的狗嘴边跳扑前去。
它是猛扑下来救护的,它以自己的躯体掩护着自己的幼儿……可是,由于恐怖,它整个小小的躯体都在颤抖,它那小小的叫声变得粗暴嘶哑了,它吓呆了,它在牺牲自己了!
在它看来,狗该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然而,它还是不愿站定在自己高高的、安全的树枝上……。一种比它的意志更强大的力量,使它从那儿扑下身来。
我的特列左尔站住了,向后退下来……。看来,它也承认了这种力量。
我赶紧叫开受窘的狗——于是,我怀着极恭敬的心情,走开了。
是啊,请不要见笑。我崇敬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儿,我崇敬它那爱的冲动。
爱,我想,比死和死的恐惧更加强大。只有依靠它,依靠这种爱,生命才能维持下去,发展下去。
一八七八年四月
屠格涅夫以六部长篇小说著称于世,他的中短篇虽然不及他的长篇影响大,但其中也不乏具有世界水平的精品,它们从一个方面表现了屠格涅夫创作的个性和风格,集子所选五篇中短篇小说有早期的作品,也有后期的作品,有读者熟悉的作品,也有读者可能较为陌生的作品。从内容来看,基本上是屠格涅夫对贵族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和对俄罗斯少女形象的塑造。
《阿霞》和《初恋》都是通过爱情悲剧来描写贵族知识分子的命运。这些作品所创作的年代正是俄国解放运动从贵族时期转向平民知识分子时期,贵族知识分子由于自身的局限,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已经逐渐衰退。屠格涅夫在五十年代所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中敏锐地抓住了社会这一重大变化,塑造了许多贵族知识分子的形象,即所谓“多余人”的形象。其中如《多余人的日记》(1850),《雅科夫·帕年科夫》(1855),以及著名长篇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阿霞》和《初恋》也是属于这一范围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