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圭璋的学生们 民国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2017-06-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民国时期,因为经济发展落后,在校的大学生,不管住宿条件还是生活水平都不是特别好,不少家境一般的大学生不得不为生计四处奔波,但是这些都不影响他

民国时期,因为经济发展落后,在校的大学生,不管住宿条件还是生活水平都不是特别好,不少家境一般的大学生不得不为生计四处奔波,但是这些都不影响他们享受来之不易的大学生活。

西南联大教室用土墙做成

民国时期的北京大学,学生宿舍少,8个学生住一间宿舍。北京的冬天很冷,宿舍没有暖气,取暖只能靠煤球炉,住宿环境谈不上舒适,因此,家境稍好的学生就在景山东街、沙滩一带租用民居,房租一个月一两块钱,还可以在里面做饭。学生中有已婚的,因有老婆陪伴,一般选择在外租房,烧饭做菜都很方便。

清华因为在西郊,宿舍比北大好一些,清华的学生基本上都住校。教会学校燕京大学的住宿条件非常好,2至4个学生一间宿舍,住得宽敞,有独立卫生间、洗澡间,宿管室有电话,冬天还供应暖气。而且燕京大学的住宿楼里还有活动室、会客室,课余时间,大学生们可以在活动室打乒乓球。

抗战期间,西南联大的校舍、宿舍条件是最简陋的。校舍很分散,借用了昆明的很多房屋、学校、祠堂,其中自建的、集中成片的校舍叫“新校舍”。新校舍由一条土路分割成东西校区,汪曾祺回忆:西边是学生宿舍,用土墙和草顶建成,土墙上开几个方洞,插几根树棍,就成了窗子。挨着土墙排了一列双人木床,一边10张,一间宿舍可住40人。宿舍里像样的桌椅也没有,两个装肥皂的大箱摞起来,既当书桌,又当衣柜。

西南联大的教室,也是土墙做的,屋顶上盖着铁皮(涂了绿漆),下起雨来,铁皮屋顶被雨点打得“乒乓”响。

王世襄自备食材到餐厅炒菜

在大学附近,都有若干家小饭店,主要做师生们的生意。燕京大学东门外有个常三小馆,是燕大师生常去的饭店。常三小馆是一座长方院,四周有房,院内带住家。门道以南是灶房,门道以北是散座,北房3间是雅座,西南角设杂货铺。

在燕大任教的许地山,在燕大读本科、研究生的王世襄,都是常三小馆的常客。店掌柜常三为人随和,态度和蔼,与燕大师生们相处得很融洽。师生们有拿手的菜肴,也会传授给常三小馆,店掌柜与厨师也乐意接受,并按照传授者的要求烹制。许地山传授店掌柜印度饼的做法,被大家命名为“许地山饼”。王世襄想吃爆炒的菜时,会自备原料,借常三小馆的灶具,自己上去做一回厨子,颠几下菜勺,爆炒一盘肚仁,满足自己的口腹之需。

画舫唱曲餐馆填词

民国时期,高校老师在教书育人方面有许多独特之处,他们喜欢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教育学生。

罗忠枕桃李满天下,桥梁专家茅以升即出于其门下。1930年,罗忠枕被提名中央研究院院士候选人,因缺专著而落选。他说:“我把所有的知识都给学生了,没有什么可写的。”

戏曲大家吴梅是第一个把昆曲带入大学的教授,民国时期,戏曲与经学相比,地位不高,经学家往往瞧不起戏曲,认为是雕虫小技。吴梅教授的戏曲教学很有特点,把唱功与理论结合在一起。上课时学生围在他身边,他一边讲授,一边演示,长调短吟,学生如临其境。学生们边学习,边唱曲,这在当年的东南大学、中央大学都很有特色。

教学唱曲并不局限于校园、教室。他还强调实景教学,比如去夫子庙,一群学生跟在吴梅先生身后,参观大石坝街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故居媚香楼。

不仅如此,吴梅与他的学生还会在秦淮河的画舫上,吴梅吹着洞箫,演示曲调,让学生们在浓浓的优雅氛围中感受曲调,填词谱调,演绎一把秦淮风月的浪漫。正是这些灵活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中出现众多词曲、戏曲名家,如卢冀野、任半塘、唐圭璋、王季思、赵万里、常任侠等。

吴梅还让学生组织文学社团:潜社。不定期在南京的老万全等酒家聚会。吃饭前有功课:吴梅出题,将词牌或曲牌,写在一张纸条上,由学生认领,他们按照领到的词牌、曲牌,填写文辞。吴梅则点上一支香,香气盈室,待一炷香焚尽,也就是限时交卷的时间。吴梅对学生们的答卷,一一批改,选出最佳者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