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为何功高震主却得善终 心胸坦荡不设围墙
郭子仪是唐代政治家、军事家。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此后郭子仪先后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镇压太原、绛州,说退回纥,并击溃吐蕃,稳住关中。郭子仪因屡建军功,故在至德二年时被任命为司徒,封代国公。至德三年时,进位中书令。宝应元年时,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大历十四年,郭子仪被尊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郭子仪于建中二年逝世,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中 文 名:郭子仪
别 名:郭令公、郭汾阳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唐人)
出 生 地: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
出生日期: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逝世日期: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
职 业:军事家
主要成就:平定安史之乱
收复长安、洛阳
抵御吐蕃入侵
代表作品:《进赐前后诏敕自陈表》《请车驾还京奏》《论吐蕃书》
官 职:太尉、中书令、关内副元帅
爵 位:代国公→汾阳郡王
谥 号:忠武
追 赠:太师
在古时,家族的人数多少往往显示着家族的力量强弱。皇室如此,普通官僚也是如此。郭子仪的孩子虽然没有像北宋时期杨家一样全部投身于军事,但闻名的也不少。据相关资料记载,郭子仪共有八个儿子。长子郭曜廉洁谨慎,郭子仪在外出征的时候,他能把家里安排的很好。三子郭晞继承了郭子仪的衣钵,善于骑射。随父征伐,屡创战绩。
六子郭暧应该是野史中最有名的一个,也是出现在电视剧中次数最多的一个,郭暧与升平公主“醉打金枝”的事情在民间广为流传。郭暧生性开朗乐观,不喜欢束缚。可是随着哥哥们的死去,郭家的重担压在了郭暧的身上。郭暧在十余岁就被许婚,成为升平公主的驸马。此外,郭子仪的儿子还有二子郭旰、四子郭昢、五子郭晤、七子郭曙和八子郭映。
郭子仪的子孙后代遍布范围极广,主要是在陕西一代,当时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汾阳就在陕西省,但是也有很少一部分族人迁徙去到了同安县。从郭氏家谱处入手,想要知道郭子仪子孙后代的分布并不是一件难事。郭子仪的后代主要分布在陕西省的板桥郭村等地。他长子郭曜后裔有两支迁徙,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广东和海外。
六子郭暧后裔有七支迁徙,如今大部分生活在南方各地和海外,七子郭曙的后裔如今定居在宁波鄞县。他们经历一千多年,遍布河南、安徽、浙江、江苏、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后又从福建、广东等地陆续迁海外,台湾郭氏族人就是从沿海各地赴台的。世界上的郭姓华裔、华侨主要集中在亚州。
郭子仪享年八十五岁,被称为“五福老人”。郭子仪的一生,可以说是激情岁月。他的一生中夹杂着智慧、幸运、牺牲,近乎完美的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寿终正寝。郭子仪在战场上的功劳可谓是功高震主,我们都知道历史上,哪些功高震主的臣子,通常都没几个是能够善终的。那么,郭子仪又为什么能够寿终正寝呢?这主要是因为,虽然郭子仪是武将出身,戎马一生,经历了大大小小不少的战役。所幸郭子仪都没有受很重的伤,平平安安的度过了一生。
再加上郭子仪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让他朋友遍天下,走到哪儿都能得到帮助,很多事情化险为夷。还有就是郭子仪始终把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临危受命。不仅造就了国家,也保全了自己。他睿智能干,很多人对他都有极高的评价。皇帝为了赏赐他把他的画像放入了凌烟阁,让凌烟阁在一百多年后为郭子仪重启,这是多大的荣耀。另外,郭子仪为人胸怀坦荡,即使生活穷奢极侈,但他用的都是有迹可循清清白白的钱。
郭子仪在唐朝为官时立了很多功,他立命的根本就是功勋战绩,甚至到了功高盖主的程度。但他却没有遭到皇帝的猜忌,走过了接近完美的人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郭子仪的情商颇高。他能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达到朋友遍天下的地步。他以真诚打动皇帝,推心置腹感动同僚。他得到了官兵的拥戴,与官员、回讫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而且他从不得罪小人。这里的小人其实可以理解成宦官,经常有宦官嫉妒郭子仪位高权重,想着法子把郭子仪拉下马。
但是郭子仪面对宦官的挑衅,不反抗,不抱怨,而是及时检讨自己的责任。最讨厌郭子仪的宦官是一个名叫鱼朝恩的人,他竟然派人把郭子仪父亲的坟给挖了。但郭子仪只字不提鱼朝恩,只是说因为自己常年征战,破坏别人家的祖坟太多,遭到报应了。有一次,鱼朝恩邀请郭子仪前去参观新修的庙宇,郭子仪竟只带了几名奴仆。并向鱼朝恩表示表示如果他是来杀自己的,少带人还可以减少鱼朝恩的难度,表示对鱼朝恩绝对的信任。鱼朝恩十分感动,至此不再刁难郭子仪。
郭子仪待人宽厚,不与人结仇,不得罪小人,以真诚打动皇帝,朋友遍天下。郭子仪心胸坦荡,面对宦官的恶意中伤,一直对自己进行反省。有一次,鱼朝恩邀请郭子仪前去参观修建好的庙宇,寻常人肯定把这次邀请当作鸿门宴,郭子仪却只带了几个仆人。当鱼朝恩看到郭子仪只带了几个人,也很疑惑。郭子仪却说外界猜测鱼朝恩将对自己不利,自己只带几个仆人,如果猜测属实,鱼朝恩能更方便的解决自己。郭子仪对鱼朝恩的信任,让鱼朝恩感动不已。
郭子仪在家时常要求下人不要关门,也不在门口设有护卫,谁都可以自己进去。他的儿子劝说郭子仪摆出威严来,堂堂一个显赫的家庭不能如此随便。郭子仪却说,郭府虽然人员众多,但都是靠朝廷给的俸禄养活。如果郭府一直都大门紧闭,不是给有心人找到理由来找郭府的麻烦嘛。现在打开大门,就是让所有人都监督郭府,有心人即使想诬告也没有理由了。这就是郭子仪不设围墙以退为进的安身方法。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选自《资治通鉴》,说的是郭子仪和李光弼同是安思顺副将的时候,两人关系疏远、互不交流。后来郭子仪取代安思顺的职位,李光弼求郭子仪要杀只杀他一人,不要祸及妻儿。郭子仪向李光弼表明自己没有私心,勉励李光弼忠君爱国,两人合作无间。之后两人携手与叛军作战,安史之乱中两人功不可没。
尽管都是“中兴名将”,两人的性格却相差很多。郭子仪为人宽厚,很少得罪人。李光弼的个性让人望而生畏,难以相处。李光弼为了治军,将崔众斩首,威震三军。两人作为武官,都遭到了皇帝的猜忌。但郭子仪能够用真诚打动皇帝,尽量不得罪小人,李光弼却与小人硬碰硬。最后,一个功高盖主而主不疑,一个遭受猜忌,郁郁而终。
郭子仪是唐朝一位名将,有勇有谋,英勇善战,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鱼朝恩则是唐朝的一位擅权宦官,曾已太监入宫深受唐肃宗的信任,后来任内务总管。当时郭子仪与鱼朝恩都是朝中非常重要的人物,两人中间也发生过很多事情。郭子仪是一名武将,善于领兵打仗,所以他手中掌握了朝中兵力大权。他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时候皇帝担心他有谋逆之心,鱼朝恩则毛遂自荐前往当监军。然而,鱼朝恩压根不懂得兵法,却在军队中胡乱指挥。导致收复的失地又重新沦陷。后来皇帝也意识到国家不保,才把鱼朝恩调回京城,军队交回了郭子仪。
鱼朝恩回京之后,不但没有悔改之意,还向唐肃宗进谗言,将郭子仪的祖坟挖了。当时军队士兵听到这则消息之后,个个截然大怒,要求起兵回京,而郭子仪认为要以安定国家叛乱为重。安史之乱平定之后,郭子仪率领军队回朝,朝中大臣个个为之不平。唐肃宗见郭子仪十分惭愧,祖坟之事已无法挽回,让郭子仪提条件尽量满足他。郭子仪则说,此次叛乱能够成功是皇帝的福气,是士兵英勇善战的功劳。至于祖坟之事,不能责怪任何人,自己在外面打仗不知挖了多少百姓的祖坟,是上天对自己的报应。
郭子仪经历了唐朝四代,两度担任宰相,被称为“中兴名将”。在郭子仪成为节度使后到他去世,二十六年间他成为了唐朝转危为安的中流砥柱。因此,郭子仪的七十大寿受到万众瞩目。现在有不少以郭子仪拜寿为内容的作品,明代仇英就画过一幅郭子仪拜寿图,其中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不过想来也是,郭子仪一生子孙众多,孙子有好几十。郭子仪端坐在正中,看着自己这么多的孙子孙女,有好多都叫不出名字。郭府算上郭子仪家人和奴仆,共计三千多人,让寿宴场面显得热闹非凡。
后世人作郭子仪拜寿图主要是借图比喻为国立功、家庭和睦的祥和景象。殊不知在这景象后头,还发生了一件差点让郭府株连九族的大事。郭子仪六子郭暧娶了升平公主为妻,升平公主深受代宗宠爱,时间久了任性妄为。郭子仪大寿当天,升平公主推脱不去祝寿,郭暧大发脾气,不仅打了升平还说自己父亲只是不屑做天子,要不然哪有升平任性的份。升平受了委屈,跑去向代宗告状。郭子仪听闻郭暧说的话后,也抓着儿子前往宫中领罪。幸亏代宗信任郭子仪,甚至认为郭暧说的对,对其不降反升。后夫妻俩重归于好,共同前往郭府祝寿,郭家合府欢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