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元老张廷玉的为官之道 为何不得乾隆待见
张廷玉字衡臣,清朝康熙时任刑部左侍郎。康熙末年,张廷玉整治松弛的吏治,后又完善军机制度。雍正帝时期曾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等职。先后任《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圣祖实录》副总裁官,《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总裁官。张廷玉死后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人大臣。
中 文 名:张廷玉
字 号:字衡臣
号砚斋
所处时代:清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 生 地:北京
出生时间:1672年
去世时间:1755年5月19日
主要作品:《明史》、《世宗实录》、《大清会典》
主要成就:主修《明史》,配享太庙,建立军事和奏章制度,三朝老臣
祖 籍:安徽桐城
官 职: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
张英与张廷玉两人是父子关系,张英是张廷玉的父亲。他们父子两人都是历史上颇为有名清朝大臣,同在清朝初期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为官数十年,为清朝做了不少贡献。可以说,张英与张廷玉两父子是清朝朝廷的一对传奇父子。
历史上对张英和张廷玉两父子的评价都非常高,他们皆是历史上有名的贤臣良相。两人都为官清正廉洁,平行端正,为清朝做了不少好事。对清朝当时稳定政治局势和国家统一,以及国家的稳定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张廷玉辅佐过清代三位不同的君主遭遇不同的政治待遇,死后破例进入太庙。张廷玉还有一个弟弟张廷璐,也是三朝老臣,十分好学,善作诗文。张廷玉的弟弟叫张廷璐,是张英的第三个儿子,中榜眼入仕,任职于翰林院做编修官,进入南书房,成为侍讲学士。雍正元年,张廷璐成为河南提督学政。由于当时县令违规,临考前强制所有学生前去修河遭遇集体罢考。在张廷璐的说服下恢复考试,但张廷璐仍旧因为被别人上告此事而革职。
查明真相后,张廷璐重新成为国子侍讲,后逐渐成为江苏提督学政。乾隆继位时,下令更换全国各省学政,唯独张廷璐继续在江苏留任。皇上认为江苏学政太过于重要,必须由最优秀的学政任职,只有张廷璐能胜任,因此不能换别人。张廷璐作为一名历仕三朝的优秀高级官员,忠于职守,安分守己,深得雍正、乾隆两个皇帝的信任和赏识。
张廷玉是清朝时期的大臣,仕途起落坎坷,一度受到雍正的极度赏识与重任。他的两个儿子张若霭、张若澄也入仕途,且善作书画,均留下不少遗世佳作。张若霭是张廷玉长子,官至至礼部尚书,承袭父亲爵位。张若霭擅长山水花鸟画,1 74 6年时随乾隆出巡,出巡途中因病回京,不久便去世了。张若霭死后流传有多幅画作,以及著有晴岚诗存。
张廷玉次子张若澄于乾隆年间中进士,后来进入内阁成为侍读学士,兼任礼部侍郎。由于张廷玉备受皇帝重任,于是在晚年时期,令张若澄去其书房给他做助理,并此逐步升官。张若澄多作山水画,尤其擅长画梅花,他的遗世佳作《塞花二十四种图册》展现了塞外的二十四幅花,风姿绰约,收于故宫博物馆。张廷玉本人偏爱长子张若霭,其两位儿子都是在书画艺术界极有造诣的人才。
陈廷敬和张廷玉均为清朝文臣,深受器重,两人在文学上也颇有造诣。陈廷敬和张廷玉两人最大的相似点便是清正廉洁,忠国爱民。十分抵触贪官污吏,在整顿官吏清楚朝政不良风气上煞费苦心。陈廷敬认为朝廷官员贪污的源泉是因为奢侈,要使官员能够廉洁必须要让他们养成节俭的良好品质。正是因为奢侈之风的盛行,使得大家竞相攀比,成为一种不良风气,导致贪污、犯法的行为日趋严峻。
张廷玉也十分痛恨贪官污吏,虽是个生性宽厚之人,但面对官员却十分严厉,不允许有和差池,更不允许有徇私舞弊的行为。张廷玉在康熙和雍正时期倍受器重,曾任户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晚年较为坎坷,欲告病还乡但不被允许,乾隆帝执意挽留。且多次告辞惹怒皇帝被降旨切责,最后病逝于宅中。他也是清朝中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历朝历代的帝王最忌讳的便是大臣结党营私,而张廷玉从始至终都没有党派,为何依然不受乾隆待见呢?这是因为,在乾隆即位的时候,出现了两个帮派。一个是以鄂尔泰为代表的满族的势力,一个是以张廷玉为代表的汉臣势力。这两股势力都是乾隆畏惧的,所以在鄂尔泰去世后,乾隆的目标自然就转向了张廷玉。
张廷玉一直想着死后能入太庙,因此一直都和乾隆对着干。辞官时还不忘让乾隆写份承诺,拿到承诺后还不亲自去谢恩。让本来就有意见的乾隆这下怒火中烧,之后有人给张廷玉通风报信又是一场大战。乾隆认为张廷玉在朝中结派,收了张廷玉的伯爵位置,后来又罢免了官职取消了入太庙的资格。张廷玉死后,乾隆才做足样让张廷玉入了太庙。张廷玉作为鼎力三朝的朝中大臣,尽心尽力为官五十年。雍正深深疼爱,乾隆嗤之以鼻,只能说伴君如伴虎啊。
张廷玉是清朝时期的大臣,辅佐过三代君主,仕途起起落落,在不同时期遭遇不同的从政境遇。他曾在雍正时期极度受到赏识和提拔重任,雍正死后,下诏使其入太庙。改朝换代后,张廷玉不得乾隆待见,且二人之间屡屡爆发矛盾,最终乾隆取消了张廷玉的入庙资格。乾隆甚至对其恨得牙痒痒,然而在张廷玉病逝后,乾隆为了做出眷顾老臣的态度,且对于违背先帝的遗诏也心存愧疚。于是转变态度,宽恕了他生前的行为,谥其为文和,恩准其入庙。
对于张廷玉为什么有资格得到雍正恩典,成为破例唯一享入太庙的汉臣。有许多人认为,是因为张廷玉在修撰清圣祖实录时,删减了许多对于雍正名声不良的内容。而且多加赞扬其品德,掩盖其即位的真相,顺应了雍正皇帝的意愿。并且在修著明史时,也杜撰了许多雍正好品行的内容。博得了他的好感,赢得其器重,因而能够成为清朝唯一破例入庙的汉臣。
在安徽桐城的西南角,两座住宅之间有一条著名的六尺宽的弄堂。说起这条城中的六尺巷,还有一个历史上的典故。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当年有一位在朝中任大官的张英,在老家桐城的一处府宅与吴姓住宅相邻。由于吴宅在修建围墙时,越界占了张家的二尺地,且无论如何都不肯退让。由于两家住宅都是家族祖上的宅基,时间久远,界限已难以分明,两家人将此事闹到官府,由于双方都颇具来头,县令也没有头绪难以了断。
张家人见此便写了一封家书,千里迢迢送到京城的张英手中。张英看完来信后,回了一首诗寄回老家。张英的意思是,千里传家书竟然只为了一堵墙这样的区区小事。基业家产,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哪怕让他三尺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何必如此斤斤计较。家人看到回复后立马退了三尺,吴家见状十分感动与惭愧,于是立马也退了三尺,就有了这著名的六尺巷。而这故事中的主人公张英就是张廷玉的父亲。
张廷玉晚年时,乾隆为了将其换掉,假借其已是花甲之年,特许他每逢天气糟糕的时日可以不用上朝,实际上还特意找人代其职。张廷玉为人聪明得体,便主动提出辞职归乡,在得到乾隆同意以后他要求最后上朝一次。最后一次上朝时,张廷玉要求皇上能遵守先皇的承诺,保证其死后能进入太庙。乾隆虽然心有不满,但是同意了他的要求。张廷玉得到承诺后只派儿子前去叩恩,这令乾隆火冒三丈,大肆指责张廷玉不懂规矩理法。
张廷玉听闻后,次日便亲自进朝叩谢皇恩。乾隆见状明白定是有人走漏风声,于是借题发挥指责张廷玉在皇宫中安插线人,发展私党。但碍于先帝的承诺,乾隆并没有罢免他入庙的权利,而是将他免官,以工作赎罪。次年,张廷玉借学生去世之名要求归乡,并主动提出放弃入庙的资格。乾隆认为他不识时务,非常时期还要回家,便通过审判罢免了他入庙资格。1755年,张廷玉大病,最终病逝,原本已无资格入庙。乾隆却一改常态,认为他一代老臣,使其进入太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