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昭造就王者曹操 是历史的罪人还是推进者

2018-05-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也许对于董昭这个人物,您很是陌生,董昭是三国时期曹操的谋臣,被历史称之为“造王者”,他主张曹操封王,鼓动曹丕继任皇位,董昭(156年-236年7月4日),字公仁,济阴定陶(今山东定陶)人.东汉末至三国曹魏初年谋士,重臣.曹魏的开国元勋.董昭年轻时被举为孝廉,后担任袁绍帐下参军.多有战功,但是袁绍听信谗言,董昭不得已离开袁绍投奔张杨.张杨率军迎接汉献帝时,董昭随行,并拜为议郎.后与曹操在洛阳相见,又建议曹操将汉献帝迎接到许昌.董昭自此成为曹操的谋士.建安年间(198年)历任河南尹.冀州牧.徐州牧.

也许对于董昭这个人物,您很是陌生,董昭是三国时期曹操的谋臣,被历史称之为“造王者”,他主张曹操封王,鼓动曹丕继任皇位,董昭(156年-236年7月4日),字公仁,济阴定陶(今山东定陶)人。东汉末至三国曹魏初年谋士,重臣。曹魏的开国元勋。董昭年轻时被举为孝廉,后担任袁绍帐下参军。多有战功,但是袁绍听信谗言,董昭不得已离开袁绍投奔张杨。张杨率军迎接汉献帝时,董昭随行,并拜为议郎。后与曹操在洛阳相见,又建议曹操将汉献帝迎接到许昌。董昭自此成为曹操的谋士。

建安年间(198年)历任河南尹、冀州牧、徐州牧、魏郡太守等职,多有功劳,深受曹操器重。曹操受封魏公、魏王的谋划都是出自董昭之手。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魏王之位。董昭任将作大匠,称帝后升任大鸿胪,此后先后担任侍中、太常、光禄大夫、太仆等重要职位。曹叡即位后转任卫尉,太和六年(232年),代王朗为司徒。青龙四年(236年)卒,时年八十一,谥曰定。

董昭年轻时被举为孝廉,就任瘿陶长、柏人县县令。袁绍任命他为参军。初平三年(192年),袁绍在界桥迎战公孙瓒;而钜鹿太守李邵和郡中仕宦认为公孙瓒兵力强盛,都想要归属于他。于是袁绍让董昭兼任钜鹿太守。

袁绍问:“你用什么办法制御他们?”董昭回答说:“凭我一个人的微力,不能消弥众人的预谋,我想假作应合同意的样子,引诱他们说出实情,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临时权变来制驭他们。计策只能临时想出,现在没法预先谈论。”

对于董昭的评价的历史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对他的才华表示肯定,另一部分是对他人品的批判,曹丕:“君论此事,何其审也!正使张、陈当之,何以复加。”

陈寿:“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於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郝经:“危哉!昭烈防不出数子之彀,操之遣拒袁术也,昱嘉昭皆以为不可遣,毒手莫施幸而飏去,料敌制胜卒使昭烈不得中原尺土。呜呼!数子何雠汉之深也。当是之时,魏有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司马懿为之谋,吴有张昭、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运其筹。”

对于董昭的人品历史倍有争议,董昭的功绩自然是伴随着骂声一片,甚至有人认为董昭这个人爱骗人,虽然属于三国时期第一流的谋士,但他有个癖好,一生爱骗人,爱造假。从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就一骗惊人。

他先是伪造袁绍的檄文,谋得魏郡太守之职。后又伪造曹操的书信,写给当时兵马最强而没有帮手的杨奉。董昭在信中先非常肉麻的夸了一通杨奉,像什么“吾与将军闻名慕义,便推赤心。今将军拔万乘之艰难,反之旧都,翼佐之功,超世无畴,何其休哉!”放佛曹操真的很仰慕杨奉,甚至许为知己,夸赞杨奉拥护汉献帝返回洛阳功劳盖世,无人可比,实在是太伟大了。搞的杨奉看了信之后美滋滋的。最后这事竟然被吹成了。结果是曹操和杨奉两人都很开心。

董昭身亡三朝元老,在曹魏辅佐三位君主,最后的结局是圆满的老去,可以说在三国乱世,这样的死法是最美好的,太和六年(232年),董昭被正式任命为司徒,董昭上疏,陈述末流的弊病说:“凡是占有天下的人,没有人不崇尚敦厚朴实忠诚守信的人士,而对那些虚伪不实的人深恶痛绝。

听说还有人让家奴门客书记和有职位的家属冒用他的名字,出入往来官府禁地,交换流通书信公文,侦探察问。所有这些事情,都是国法所不允许,刑罚所不能赦免的,即使是魏讽、曹伟的罪行,也不会超过这些了。”曹叡于是发出严厉的诏令,斥责、罢免了诸葛诞、邓飏等人。青龙四年(236年)五月乙卯(十三)日(7月4日),董昭去世,享年81岁,谥定侯。

要我们去评判一个历史人物的好坏,小编只能说历史人物没有好与坏,“成者王败者寇”是历史的脚步,董昭也是历史的一部分,他推进了历史前进是一个伟人,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他时一个好人。但是从另人品的角度来看,董昭并不是一个好人。

胡三省对董昭这样评价:"昭人品不足称,其谋略妙,不下二荀。可见董昭这个人有才华有谋略,但是人品方面十分不足,记得有一次董昭要靠在同僚苏则的膝盖上,苏则生气的把他推开,并且说到"苏则的膝盖,不是佞人的枕头。"同时也说明了董昭在朋友眼里是个坏人。

董昭和荀彧都是曹操手下的谋臣,荀彧(yù)(163-212)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首席谋臣,杰出的战略家。官至侍中,守尚书令,谥曰敬侯。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董昭在曹操手下办事,帮助曹操迁汉献帝于许都,实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帮助曹操拉拢张杨的残部, 协助曹操取邺城,定冀州,虽然为曹操建立很多功勋,但由于人品问题,和曹操个人原因,他的地位没能胜过荀彧。

董昭这个人物,他虽然名气不及荀彧、郭嘉、程昱等人,但他对三国这段历史的发展却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董昭不仅是曹操手下重要的一流谋士,还是帮助曹操成就霸业的智囊,三国前期,曹操凭什么消灭各路诸侯,除了军事力量、经济保障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政治上的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能够取得这个政治优势,很多人起了作用,曹操方面最早提出这个主张的是毛玠,荀彧等人帮曹操拿定了主意,而真正帮曹操逐步促成这一主张的是董昭。

可以说没有董昭,曹操就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政治优势的实现,他消灭北方诸侯就很困难,三国鼎立的形成更不知要到何时。曹操晚年,董昭又协助他做了魏公、魏王,从这一点曹家子孙对董昭应该不是一般的信赖。董昭后来做到了司徒,食邑1000户,这个待遇在文臣里是很少有的。董昭的政治观点与荀彧等人不同,主张要推翻衰微的汉室,建立一个新王朝取而代之。这就是为什么最后荀彧含恨而死,而董昭安享晚年的原因。

董昭原仕袁绍,多有功劳,因受谗言而离开,成为张杨的谋士,后随张杨迎接汉献帝,被拜为议郎。董昭建议曹操将汉献帝迁往许昌,从此成为曹操的谋士,深受曹操信赖。后来,在董昭的建议下,曹操加九锡,成为魏公、魏王。曹丕、曹叡执政期间,董昭也多有谋划,官至司徒。

有一天,曹操入宫议事,见到董昭眉清目秀,神采飞扬,心想:洛阳正闹饥荒,此人为何能有此气色?于是向董昭请教养生之道。董昭说,其实没什么养生秘诀,只是淡食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