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共卫生医院王婕 上海:东方医院 锻造公共卫生“特种兵”
人民网上海11月22日电 (记者 曹玲娟)2016年5月23日至28日,第69届世界卫生组织大会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世卫组织向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的记者宣布:首批通过认证标准的国际应急医疗队共三支,分别来自中国与俄罗斯。世卫总干事陈冯富珍对于中俄两国响应世卫号召表示感谢,对于他们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亲自向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总队长、上海市东方医院院长刘中民授牌、授旗。
在60多个国家的200多支救援队中脱颖而出,获得全球首批第一支世卫组织官方认证,这支国际应急医疗队是怎样炼成的?它将在上海甚乃至球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救援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东方医院构建公共卫生“特种兵”
上海作为国际化特大型城市,人口规模快速增长、建筑密度持续增强,又属濒江临海城市,依次排列,火灾、地铁事故、内涝、传染病、恐怖袭击等最可能给上海造成灾难。调查显示,大部分上海市民认为,学习救援知识和技能只有在灾情发生时才有价值,就算灾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也完全可以依靠政府解决。
然而科学结论与老百姓固有观念相悖,数据表明,一个城市的救灾能力并非取决于资源和资本的占有量,而决定于有效发挥这些资源最大效用的能力。
如何发挥上海这座城市公共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用?上海市卫生计生委邬惊雷主任表示,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上海市不但注重公立医院改革、药物制度改革、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工作,更是要打造上海市公共卫生特种兵队伍,进一步保障城市公共安全。这支特种兵队伍将包括本市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力量和突发事件医疗救援力量等。他们将是应对突发事件上海公共卫生体系中的首批响应者。
与同获殊荣的俄罗斯两支医疗队最大不同,来自中国上海的是一支“平战结合”全天候、全能型的兼职队伍,能够365天24小时随时响应应急应对处置任务。60名正式队员全部来自政府公立三甲医院——上海市东方医院。平时,他们是临床、医技、后勤保障科室的普通工作人员,门诊、手术、值夜班、抢救病人、报课题、评职称,一样不能少;一遇突发事件,他们可在20分钟内完成集结,且装配精良,经验丰富,作为应急医疗救援的公共卫生“特种兵”队伍,奔赴各个灾区现场。
据介绍,上海的这支公共卫生“特种兵”,曾到过汶川与玉树地震现场,也曾到过乌鲁木齐、昆明爆恐案的后方医院,还曾参加过昆山爆炸事件伤员转运,更曾连续6年为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终点保驾护航。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每年都要举办诸多重要的国际会议与国际赛事,而东方医院则成为这些活动中的重点保障单位。2014年亚信峰会期间,几位身兼博导、教授的科主任与医院领导一起连续一周不回家,夜晚就睡在医院职工健身房的海绵垫子上,以备遇到紧急情况全天侯响应。东方医院院长刘中民说:“能够为国家、为城市、为社会、为人民的健康安全多做点事情,是医院公益性最好的体现。”
据悉,近年来,救援队内涵建设不断加强,确立了24小时值班、15分钟首批集结制度等,首批救援队可在20分钟内出发。目前,在60人的队伍中,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4名;中级以上职称占50%;具有博士学历10人、硕士学历20人,党员21名,并建立了队内党支部。部分队员参加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乌鲁木齐爆恐案、昆明爆恐案、昆山工厂爆炸事故的现场救援。
作为首支获得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总队长刘中民也同时获得了世卫组织国际应急救援队认证导师的资格。他表示,按照世卫总干事陈冯富珍和国家卫计委李斌主任的要求,不但要继续加强自身队伍建设,更要用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和自身通过认证的经验帮助和指导国内其他队伍和其他国家队伍的认证工作。
国际救援最终要落实在救援能力提高上。为此,刘中民强调,今后重点要提高队员的个人能力,在灾难现场实现“一专多能”,救援和后勤保障装备要小型化、轻型化、智能化、制式化;同时要开展救援预案、培训课程、救援装备的研究,随时及时响应世卫组织和国家的调派,奔赴世界各个角落,执行灾难和人道救援,发挥公共卫生“特种兵”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