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婕是个怎么样人 铁了心“吃中国人” 你怎么会是这样的德国?
在欧洲意识形态色彩最浓 对中国认知落后程度惊人
辱华频发,没想到你是这样的德国
【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 环球时报记者 白云怡 苏静】德国Spreadshirt公司因出售辱华T恤,遭中国使馆抗议以及舆论批评,但该公司以“自由”“开放”为借口拒不下架相关产品,顽固态度令人吃惊。
《环球时报》记者常驻德国,对德国企业闹这样的丑闻几乎习以为常,这甚至是德国民间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不少中国人也许会对此感到困惑,因为众所周知,政治上中德高层交往频密,经济上多年来两国贸易占中国与欧盟贸易总量的约1/3,而中国人整体上对德国人的印象也一向正面。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多,除了个别机构故意借“中国因素”搏出位,还有误解、偏见、竞争关系等因素。“辱华T恤不是个案”,德国学者夫罗里扬表示,随着中国崛起为世界大国,以赤裸裸的种族歧视为特征的辱华行径几乎销声匿迹,但一些更隐蔽、带有复杂原因的辱华行为仍有市场。
幽默 言论自由,常被辱华者用来辩白
在德国,辱华行为几乎年年发生。《环球时报》记者观察到,许多辱华行为有一个共同点:喜欢披着“幽默”和“言论自由”的外衣。
2007年7月,在德国港口城市不来梅一家名叫KULT的服饰连锁店橱窗里,有中国留学生发现一件背面赫然印着特别惹眼字眼的白色T恤。这件T恤由德国著名服饰厂商菲利普·普莱因(Philipp Plein)设计生产。在背部领口下方,公然印着“F-U-C-K You China”(一句很粗鲁的骂中国的脏话),衣服正面左下角是一个代表中国的小丑。
“这件T恤融入了幽默精神。”接受媒体采访时,菲利普·普莱因公司发言人如是说。后来,该公司承认设计有“隐含信息”,即对中国盗版行为的不满。而面对这样的辱华行为,德国媒体竟然“伤口撒盐”:《南德意志报》称,假如中国不是首屈一指的盗版大国,该公司也就不会“突发奇想”;《世界报》写道,中国人的抗议是“歇斯底里的闹剧”。
最终,这家公司向中国驻德大使馆和华商组织发去道歉信,该款T恤也全部下架。有意思的是,8年后,在菲利普·普莱因大举进军中国市场时,有网友旧事重提,迫使设计师普莱因再次道歉。不过,因其道歉签名颇似漫画,有人解读为一条被绳子牵着的狗,有人觉得像一个留长辫子、跪着的人,使得争议再起。
无独有偶,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德国著名的克拉斯眼镜店橱窗里,挂着彩旗和铁丝做成的五环,五环下是一具黑色木棺,木棺一侧写着“Made in China”,旁边散落着一些纸钱。很多德国人看了纷纷摇头,称这是“侮辱中国和奥运”。
2009年4月,一家名为“世界广告网”(Ads of the World)的“全球广告展示”,将中国已故领袖毛泽东作为安全套广告的主角,还和希特勒、本·拉登并列,以体现其“幽默创意”。
如果说以上是公司行为,这几年也有不少名人引发争议的例子。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期间,德国电视二台主持人佐内博恩走到一家中国展台前,语速飞快地问两名中国女性:“中国人今年想把德国图书市场搞砸,对吗?”他后来称,实际用意是以戏谑的方式讽刺中国的人权现状,并辩称自己有“言论自由”。去年11月,德国籍欧盟专员厄廷格也因演讲时使用侮辱性言辞名噪一时。
共产主义=政治不正确,历史造就可怕偏见
“德国对中国的印象尤为负面。”13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柏林中国问题专家夫罗里扬说,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不久前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是德国汽车最重要的海外市场。可以说,德国是中国崛起最大的受益者。但BBC等国际机构进行的民调显示,德国人是对中国看法最负面的欧洲国家。这也是德国辱华行为频发的关键。
究其原因,相较英国等较为“自由”的欧洲国家,德国因历史原因尤其强调“意识形态”,以免政治不正确被盟友抛弃。经历了两德统一的德国,对社会主义制度也存在偏见,常用东德来比较中国。所以,当媒体一报道中国政治领域的消息时,都会加上一个定语“共产主义”。而在他们的脑海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政治不正确”,是民主、人权和自由价值观的对立面。
很多人还记得,2008年8月,“德国之声”电台中文部副主任张丹红女士因“亲华言论”被停职。“德国之声”的解释是,张丹红“没有维护‘德国之声’所一贯坚持的维护自由、民主和人权的价值观”。同一年,德国体育信息中心编辑部主任迪特尔·海宁遭解职,只因奥运报道对中国太友好!
相比其他欧洲国家,德国在支持人权上更加投入。这也造成不少误判。比如,被中国政府认定为非法组织的“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总部就在慕尼黑;欧洲本土最大的支持“藏独”组织“西藏倡议组织”也在德国。此外,德国政府机构及非政府组织积极资助中国异见人士到德国“避难”。这些组织和人士,成为德国一些人“辱华”的推动力。
德国也有一些机构通过辱华“发泄”对中国经济竞争的不满。德国经济学者罗多夫对《环球时报》说,一开始,德国的不满主要是“抄袭”,比如德国民间组织推出的剽窃奖近年来一直把奖“颁给”中国企业。之后是“间谍”,像德国的《明镜周刊》多次指责在德华人和中国留学生是“间谍”。最近则是担心“中国买光德国企业”。
柏林华人学者郑禾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说到底,德国人害怕中国的竞争。尤其是“德国制造”和“中国制造”正走向正面较量。辱华行为就是压制中国,一些企业这样做甚至有借此打响知名度、赢得市场的意图。
相关链接:
听德媒记者讲“负面情绪从何而来”
德国公司辱华事件在中国舆论圈闹得沸沸扬扬,德国民众和媒体又是怎样看待的?13日,《环球时报》记者和一位德国媒体同行聊了聊。
这位同行不愿意透露姓名和供职机构,因为他觉得这是两国间“挺敏感的一件事”。但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问了几名德国同行,如他所料,对方“根本就不知道这个辱华T恤事件”。这名媒体人说,以往德国发生过类似事件,但基本不太会引发德国媒体和公众关注。
“由于有言论自由的保护,德国人平时说话没有太多顾忌,如果出了什么问题,自会有法律来追究,Spreadshirt公司在道歉信中也正是以这个理由为自己辩解。所以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别说一家公司,甚至一些出名的政客也会说出一些让大部分人很难接受的话,普通人更是想什么就说什么。
更何况这只是一家很小的公司,连中国业务都没有,又属于个人言论,所以不太会有人关注这件事情,更不会有官方的介入。有些民众甚至可能认为,这就是个玩笑而已,至于有这么大反应吗?”
面对这样一个答案,记者有些不甘心,追问道,如果德国民众知道了这件事,又会有什么看法呢?这位同行想了想说,德国公众的想法很多元,“但我想如果他们得知了这件事,大部分主流人群肯定会觉得不妥当。”他表示,对于涉种族主义的言行,德国大众的道德批判相当严厉。“不过事情还有另一面,那就是德国民众在反感种族主义的同时也非常反感民族主义,尤其反感政府出面的民族主义。”
在《环球时报》记者看来,此次的辱华风波并非孤立事件,当中德经贸关系越来越紧密时,德国公众对中国的印象却似乎并未好转。2014年,英国广播公司做了个全球范围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中国人对德国持中立或正面看法,但德国人对中国持负面看法的占76%,比日本还高3个百分点。
这位同行解释说,这主要是因为德国民众始终对中国怀有警惕心理。“日耳曼民族本来就是警惕性很高的民族,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是先看负面并报以批评,然后经过观察确认你不是他想象的那样后,才开始信任你,而这个过程非常漫长。要知道,德国人不仅对中国人这样,对其他国家甚至对自己人,也这样。所以德国人对中国的负面印象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
“此外,中国的变化太快了,德国似乎有点跟不上。他们对中国的理解严重滞后,大部分人对中国处在怎样一个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的收入情况和想法,民众对政府的支持程度,都完全不了解。所以他们对中国的理解会偏负面,始终有中国很落后、政府执政方式不现代、老百姓饱受压迫这些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