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龄少女惨遭10多人毒打 中国校园暴力为何频频发生

2018-03-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今年6月4日,受害者小黄被参与打人的史某等人以玩耍的名义叫到公园,因为几人都是平时的玩伴,所以小黄并没有多想.到了公园一处钓龙虾的地方后,史某突然抓住小黄的头发,质问她是否在背后说坏话.小黄当场否认,但史某仍对她连扇了几个巴掌.扇完后,史某让闺蜜过来打,史某的几个同伙就先后上来殴打小黄.在这之后,他们又先后带小黄来到公园另一处比较偏僻的地方.某个废弃工地.一处偏僻的桥洞下,轮番殴打.一直到当天夜里10点多钟,在史某的同意下,众人才停了手.事后,史某等人威胁小黄不能报警,小黄很害怕,躲在自己的房间

今年6月4日,受害者小黄被参与打人的史某等人以玩耍的名义叫到公园,因为几人都是平时的玩伴,所以小黄并没有多想。到了公园一处钓龙虾的地方后,史某突然抓住小黄的头发,质问她是否在背后说坏话。小黄当场否认,但史某仍对她连扇了几个巴掌。扇完后,史某让闺蜜过来打,史某的几个同伙就先后上来殴打小黄。在这之后,他们又先后带小黄来到公园另一处比较偏僻的地方、某个废弃工地、一处偏僻的桥洞下,轮番殴打。一直到当天夜里10点多钟,在史某的同意下,众人才停了手。

事后,史某等人威胁小黄不能报警,小黄很害怕,躲在自己的房间里,小黄的爸爸发现后连夜报警。办案民警调查发现,其中一名打人者姓邓,邓某的爸爸是警方正在办理的一起案件的当事人。民警随后联系邓某爸爸,将邓某带到了派出所。在他的配合下,警方将其他打人者一一传唤归案。所有涉案人员对参与殴打一事供认不讳,虽然小黄伤势不太严重,但此事对她心理造成的伤害该怎么弥补?

校园暴力行为主要有:

1. 粗言秽语、辱骂欺辱,中伤、讥讽、贬抑受害者;

2. 打架斗殴,对受害人进行人身攻击;

3. 损坏受害者的书本、衣物等个人财产;

4. 恐吓、威胁、胁迫受害者做其不想做的事;

5. 网上传播谣言进行人身攻击等。

以上这些校园暴力行为基本涵盖了各种校园暴力事件,然而并不包括今年发生的“高三女生被下药”事件。徽省黄山市田家炳实验中学一位高三女生发表长微博称因自己是Les而被班上三位男同学下春药,所幸药效并未发作,没有造成无可挽回的严重后果。随后女生父母要报警,而三位主谋男生却继续威胁要用砒霜下毒,真是可怕。

校园暴力时间为何频频发生?这两个角色负主要责任:

家庭:第一是因为父母对小孩子过度溺爱,导致小孩子从小养成任性骄横等不良心理,总结一句话就是家庭教育没做好。第二是因为有些小孩子家庭环境本来就比较恶劣,贫穷、父母不和吵架或者是其他的不良家庭环境让孩子背负过多压力,而且孩子心理问题没能得到及时的疏导,久而久之就催生了心理障碍。

校方:一方面,现如今很多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名声和荣誉等,只关心学生的成绩,只关注成绩好的学生,对成绩差又不想学的学生不闻不问,学生走上歧途都不知道。另一方面,学校平时的治安管理没做到位,很多老师平时看到学生打架斗殴都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视而不见,等到真正出事情的时候,学校又想着如何息事宁人,缩小影响,学校的声誉大于学生的安全。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遭受校园暴力

1、有明显的伤痕

孩子身体表面无故出现瘀伤、抓伤等人为伤痕,有可能是遭遇暴力。如果孩子大热天常穿长袖,可能是想遮掩。

2、东西丢失或被破坏

如果孩子的鞋子、首饰、文具等个人物品经常丢失或破损,家长就要留心了。

3、上厕所习惯改变

孩子非得回家才上厕所?学校厕所很可能已经成为暴力场所。

4、自尊心受挫

孩子回到家常带着伤心、沮丧情绪,很可能在学校受到言语诽谤等精神方面的伤害。

5、自我伤害倾向

孩子有任何形式的自我伤害甚至自杀行为,家长都要高度重视。

6、不愿上学

孩子非常不想上学,甚至逃学,装病请假,可能是在学校被人排挤、欺负。

睡眠问题 失眠、噩梦、尿床等问题也是孩子遭遇暴力侵害时可能出现的表现。

告诉孩子遭受校园暴力时怎么办

1、告诉孩子如果遭遇校园暴力事件一定要及时跟家长老师沟通情况,不要在忍气吞声中一个人默默承受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

2、如果孩子遇到校园暴力事件后,在心理上出现害怕上学、害怕出门、交友焦虑等情况,需要及时与专业人士交流,从心理层面给予帮助。

3、孩子遭受暴力后要稳定孩子的情绪,理解和同情孩子。同时家长要抽出时间多多陪伴孩子,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4、知道孩子遭遇校园暴力之后第一时间和学校沟通,了解孩子在校的真实情况,并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孩子。

5、如果遇到校园暴力,一定要保持镇静,不要惊慌。采取迂回战术,尽可能拖延时间,有勇有谋地保护自己。争取有机会求救。

6、必要时,向路人呼救求助,采用异常动作引起周围人注意。

7、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要去激怒对方。

8、当自己和对方的力量悬殊时,要认识到自己有保护自己的能力,以及通过理智和有策略的谈话或借助环境来使自己摆脱困境。

9、遇到自己和对方力量相距不是太远时,可以考虑使用警示性的语言来击退对方的企图。但要避免使用恐吓性的言语,以免反而激发拦截者的逆反心理。

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后,很多人并不是去关注、关心受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是试图发掘这类事件的所谓内生逻辑,宣称暴力行为都是因为社会原因所驱动引发的。这类言论不能说毫无道理,留守儿童问题、父母管教观念问题、社会不良文化的侵蚀、应试竞争扭曲学生心态等等,都是需要引起重视的社会问题——但这些问题无论如何重要,都只能纳入社会建设、教育改革的范畴内解决,不能跟判定和追究施暴者对校园暴力事件负有的责任混为一谈。

只有切实增强对施暴行为的惩处,迫使施暴者及其家长、所属学校一并承担责任,才能遏制暴力冲动,促使学生依照正常的沟通方式解决校园竞争和人际纠纷问题。相反,如果仍然继续以宽容方式,例如说教、讲座、个体辅导等方式,寄望于感化青少年中的施暴者特别是未成年施暴者,不去追究责任,坐待其自行向善,将很可能让校园内外的暴力现象越演越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