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中学赵新民 北京市中关村中学(中国科学院中关村学校)
北京市中关村中学(中国科学院中关村学校)诞生于1982年,时任全国政协常委的汪德昭院士及一大批著名科学家高瞻远瞩,竭力倡导在中关村这个中国科学院研究所聚集地创办一所高水平的中学,学校因此沐浴改革开放和科学的春风而诞生,2003年被评为北京市示范高中校,现为清华大学百年领军人才培养基地校和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基地校。
学校树立“创办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搭建引领师生成功的舞台,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的办学理念,精心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学校历经几任校长,建校以来,已经发展成为北京市、海淀区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学校。当前,面对新的发展阶段,全体教职工在苏纾校长的带领下,正团结一心,务实创新,将在教育改革的征途上续写华章。
学校中、高级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8%,其中特级教师5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市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9名,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57名,区班主任带头人4名。这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教育思想先进、富于创新的优秀教师群体,保证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可持续发展。
学校注重文化建设工作,主要做到两个结合。 其一是与国家、时代赋予的育人使命相结合,以学习“伟人精神”主题活动为载体,落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校校园内建有一个“德育基地”、两座“励志”石碑、三尊伟人雕像,通过环境育人,传播正能量。在教育深综改的大背景下,学校进一步把核心价值观纳入校本课程体系,发挥教育辐射作用,创设社会实践课程。
其二是与学校所处环境、历史发展积淀相结合,形成“院士文化”,凸显科学实践教育。随着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学校越加重视挖掘和利用地域教育资源。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学校征集了150多位院士为我校的题词,建立了院士题词墙,院士题词室,撰写了《院士的故事》一书,创设了独特的院士文化环境。
在院士文化的影响下,学校坚持以“科学实践教育”为办学特色,利用地域优势资源,面向全体学生促进素质教育。“科学实践教育”课程包括科技社团活动、校园科技节、科学人讲坛、“科普考查课程”、高中“科学素养实验班”课程等等。
现学校已构建出有利于“博式”学习基础和“专式”创新发展的课程体系,形成了“金字塔”型科技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2014年12月,区政府、区教委与中科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协议的签订成为学校发展的新机遇。面对新的发展契机,学校不断完善课程建设,2015年10月,开办了高中“科学素养实验班”。科学素养实验班的开办标志着中关村中学在“科学实践教育”课程的探索中又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学校充分利用地域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开展科技、艺术、体育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OM、科创、管乐、民乐、合唱、机器人等社团多次荣获世界金奖。
学校注重艺术、体育教育,是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北京市金帆艺术团、北京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有管乐、民乐、声乐、舞蹈、京昆团;篮球、武术、田径训练队,多次代表市区参加各类比赛,获得第25届头脑奥林匹克世界决赛金奖;金帆管乐团荣获2008全国非职业管乐比赛金奖;校篮球队荣获北京市组织的“耐克杯”、“李宁杯”联赛的冠军,并多次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比赛。
武术队更是连续19次蝉联北京市中小学武术比赛团体冠军,学校被评为武术奥林匹克教育学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
近年学校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学校规范化管理示范单位”“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全国科技教育示范校”“全国红十字会模范校”“北京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北京市基础教育改革先进校”“北京市高中课改样本校”“北京市中小学文明礼仪示范校”“北京市金帆艺术团”“北京市金鹏科技团”“北京市体育项目传统校”“北京市健康促进校”“北京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海淀区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先进学校”,学校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现为国家级“高中特色发展”教育改革项目实验校。
学校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对外交流活动。
每年选派优秀学生赴美国、澳大利亚、芬兰、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互访,为学生感受异国文化、拓宽国际视野,现被区教委命名为“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校。 回顾过去,中关村中学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实践过程中结出了丰硕的素质教育果实。未来,我们将一如既往,守正出新,继续努力,在市区教育的新地图上实现腾飞和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