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广仁图片 周广仁忆新中国早期音乐交流片段往事(图)

2017-11-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作为我国著名钢琴演奏家.教育家,周广仁教授的钢琴教育生涯堪称新中国钢琴教育发展的缩影,桃李满天下:50.60年代的黄佩莹.黄媚莹.黄远渝.李

作为我国著名钢琴演奏家、教育家,周广仁教授的钢琴教育生涯堪称新中国钢琴教育发展的缩影,桃李满天下:50、60年代的黄佩莹、黄媚莹、黄远渝、李宝琼、吴宜南,70年代的李仁业等,80、90年代的逄勃、陈蔓春,更不用说她的徒孙辈的李云迪、陈萨等等。

9月5日,记者来到81岁高龄的周先生家中,和蔼可亲的周先生放下手头的工作,为我们讲述了那段历久弥真的记忆。

勤工俭学 跟外国老师学钢琴

周广仁出生在德国莱茵河畔。祖父是中国最早从事“洋务”的上海金融界著名人物,父亲留学德国,取得机械工程博士学位。4岁时,周广仁跟随家人回到上海,父亲希望孩子能够凭借外语优势取得成功。但10岁的周广仁坚决要求学习钢琴,达到几近痴迷的程度,周广仁开始在由丁善德等我国第一代音乐家创办的私立“上海音专”学习。

16岁那一年,她不顾父亲的反对,坚持要走专业钢琴的道路。当时中国人学习西洋音乐才刚刚起步,学习条件很有限。

为了学好钢琴,周广仁在上海不断地寻找高水平的中外老师学习,同时依靠教授更小的孩子弹钢琴所获得的收入,来支付外籍教师每月20美元昂贵的学费。一段时间里,周广仁忙碌奔波于 20个小学生的家庭,晚上才有时间练习自己的曲目。

这期间,她遇到过数位钢琴名师。意大利指挥家、钢琴家梅·帕契(Mei Paci)先后给她上了44节课,在手指技巧方法上给予她很好的指导。第二任老师马库斯(Marcas)属德奥学派,他不但给周广仁留练习曲,而且为她进行音乐讲解,注重强调不同作品的风格特点和乐句表情的把握,使她接触了从古到今的许多作品。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周广仁从盲人钢琴家、李斯特的徒孙贝拉贝莱(Bela Belai)那里学到了李斯特的很多技术,有针对性地练习了许多八度、六度、四度双音的技法片段。

之后,她还师从于曾任柏林大学教授的犹太人威坦贝格(Willenberg)以掌握贝多芬的音乐,在上海音专佛兰克教授的教导下学习现代和声和对位……回忆起这一段忙碌却颇有收获的早年学习时光,周广仁说,虽然跟这些钢琴老师学习的时间都很短,但每个老师都有其特长,从他们那里掌握的是各种不同的演奏技巧与音乐表现形式。

除此以外,大量的艺术实践也是周广仁学习和进步的手段。20岁左右她便开始在上海演出,举行独奏、室内乐和协奏音乐会。这些演出常常由周广仁自己来安排、组织。周广仁还把与国内外音乐家的合作看成一次又一次锻炼和学习的机会。当时还有很多人找她为小提琴、声乐伴奏,她都非常乐意接受。

学钢琴最苦恼的事情是没有一架属于自己的钢琴。周广仁说自己非常幸运,一个偶然的机会令她得到了一架昂贵的德国钢琴。那天,她突然接到祖父的电话约她去一位德国太太家做客。这位夫人说德国战败,她将要离开中国,但是什么都不能带走,最舍不得的就是这架钢琴。

她让周广仁弹了两首曲子,或许是曲子感动了这位夫人,她把钢琴送给了周广仁。周广仁说,那是一架极好的钢琴,没有它自己日后不会取得那么好的成绩。如今,这架钢琴陪伴她已有几十年的光景,尽管修过好多次,但是依旧保留在家中。周广仁说,前些年自己曾经去德国拜访过这位夫人,“她依旧记得我的琴声”。那天晚上,周广仁为她弹奏了一夜,老人非常满足。

新中国第一位

国际钢琴比赛获奖者

解放以后,周广仁到上海音乐学院教课。对钢琴演奏技巧的追求使她思想上波动很大,她向贺绿汀院长提出要出国深造。贺绿汀对她说:“你别走,我们没人呀!你留下吧!以后国家会培养你的。”他的诚恳打动了周广仁。虽然后来周广仁一直没有出国进修的机会,但是她不后悔,反而要感谢贺绿汀院长,是他的挽留使她的一生与祖国的钢琴教育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她得以见证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让她有幸为自己钟爱的钢琴教育事业付出毕生的心血。

不久之后,国家派周广仁和马思聪、喻宜营、杜鸣心等组成中国音乐家代表团,参加1951年5月在捷克举行的“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这一在欧洲乃至全世界颇有影响力的音乐节。为了在音乐节上展示中国音乐作品,这次代表团要带去的全都是中国曲目。

可是,在此之前周广仁从来没有弹奏过中国的曲目。到北京后,拿到贺绿汀的《晚会》和马思聪的《鼓舞》两首曲子的乐谱,她马上开始练琴。10天下来,曲子已经烂熟于心。在“布拉格之春”音乐节上,这两首曲子获得了观众的一致认可。这可以说是中国钢琴曲第一次在国际音乐节上露面。1952年,周广仁再次参加了“布拉格之春”音乐会,这一次,她演奏了一首《波尔卡》。

1951年,周广仁还作为中国青年文工团的一员前往德国柏林,参加在那里举办的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简称世青节)。联欢节上有一项是钢琴比赛,团长周巍峙建议周广仁参加比赛。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周广仁弹奏了平时训练的曲目,不想却获得了三等奖。

虽然获得的只是第三名,但却使她成为了新中国在国际钢琴比赛上获得奖项的第一人。周广仁说,那次得奖对于她的整个人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从此,她开始策划自己的钢琴梦想,期望今后能够成就钢琴事业。

不仅如此,此行对周广仁的钢琴演奏技术也有着非常直接的启发。一位匈牙利钢琴教授在吃饭时对周广仁说,你们的音乐非常好,你的弹奏也很有乐感。不过,你的弹奏方法还比较陈旧,你的演奏也不够松弛。后来,这位教授陆续给她上了6次课。周广仁说,这次经历让她有些“开窍”。自此以后,她在弹奏和教学过程中,一直都非常注意钢琴弹奏方法方面的更新研究。

不过,这次出访经历对她来说,最大的收获却并不是获奖与演奏技巧的提高,而是思想的提升与灵魂的震撼。周广仁说,自己出生在德国,受到的是西式教育,曾经是一个“假洋鬼子”,这次经历激发了她作为一个中国人的使命感与自豪感。

在文工团里,她除了担任钢琴独奏和所有伴奏任务之外,还担任德文翻译。在德国,周巍峙团长每场演出前的发言都由她翻译。她清楚地记得,在几万人的露天演出场地,周团长声音宏亮、充满激情,每次都以“亲爱的同志们、朋友们!”作为开头。她受到了周团长的感染,每当说出 “Liebe Genossen Freunde!”的时候,就有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在心中升腾。

参加世青节后,中国青年文工团赴东欧多国巡演。巡演期间,每到一个国家都得到当地人民赞许的目光和热烈的欢迎。周广仁第一次感受到了中华民族艺术的伟大震撼力。这种感受给她带来很大的冲击,她开始慢慢地认识到一个真理:个人的命运永远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外国人欢迎中国人,尊敬中国人,其实他们看重的是大家身后的新中国,是中国人民用生命和战斗在世界民族中赢得了自己的尊严。她告诉自己,仅仅把钢琴弹好是不够的,为国家和为个人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艺术家要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努力在世界音乐艺术领域赢得自己的地位。这种强烈的使命感促使她更强烈地渴望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做一点实实在在的工作。

之后,周广仁又陆续参加了在罗马尼亚、波兰、苏联等国举办的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在一个又一个国家和城市,展示中国音乐与中国钢琴家的风采。

艰苦岁月里的光荣理想

1955年,文化部聘请了苏联专家到当时还在天津的中央音乐学院指导工作。钢琴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和全体老师、学生都来听课,大家如饥似渴地学习,想尽办法提高自身的音乐水平。周广仁通过跟苏联著名钢琴家塔图良和苏联功勋艺术家塔·彼·克拉夫琴科学习,在专业学习方面大有长进。同时,其他绝大部分参加此次苏联专家班学习的学生如殷承宗、顾世英等后来都相继在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

当时的中国百业待兴,物质条件有限。苏联专家第一次上课时,看到中央音乐学院的钢琴后皱起眉头问,中国钢琴家是怎么用这样破旧的钢琴演奏的?中国钢琴教师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有关领导知道后非常重视,马上想方设法从东德买了两台小三角钢琴供授课使用,专家一台,学生一台。

但是大家练琴的时候,用的还是破钢琴。周广仁回忆说,当时她是从中央乐团借调过来的教员,因此乐团为她运来了一台立式钢琴,可以练琴。而其他同志就在楼梯下面的小仓库里练琴,环境可想而知。

在这样的条件下,大家一如既往、充满热情地学习;在这样的钢琴上,练出了一位又一位国际钢琴比赛获奖者。新中国的钢琴家们,在艰苦岁月里,迸发出了无可阻挡的理想光辉。大家心里的想法只有一个:努力练琴,为国争光。

1956年,周广仁赴东德参加了第一届舒曼钢琴比赛。她说,这个时期,中国钢琴家在国际钢琴比赛上收获颇丰。刘诗昆、殷承宗等相继在柴可夫斯基音乐比赛等国际比赛上夺得重要奖项。

苏联专家班不仅培养中国的演奏家和优秀学生,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钢琴教师,这对我国钢琴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敬业的苏联专家们不光给大家上课,同时还去听中国教师授课。苏联专家听了周广仁的一堂公开课后,认为周广仁非常适合从事钢琴教育工作,建议校方将她留作中央音乐学院的教师。

从此,周广仁便在中央音乐学院执教,一教就是40年。上世纪60年代初,中国钢琴教师自己培养的学生开始在国际钢琴比赛上崭露头角。

后来,在一次搬运钢琴的时候,为了保护钢琴,周广仁的三个手指被压断。手术后手指外形得以恢复,但活动不再如以前方便。此后她便专注于钢琴教育事业,同时也透过艰难的手指康复练习,重新恢复了钢琴演奏能力。至今,周先生仍然活跃于国内外重大钢琴赛事以及各种钢琴艺术普及活动当中。

就在记者采访周先生的当天,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搬入了新楼。整整一层楼的课室里,摆放的都是一流的斯坦威牌大三角钢琴。说到此事,周先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她为新中国钢琴事业在今天的蓬勃发展感到无比欣慰。

周广仁简历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著名钢琴家,中国第一位在国际比赛中获奖的钢琴家,中央音乐学院终身教授,当今中国在国际乐坛上最具影响和权威的钢琴演奏家、教育家,30多次应邀在欧美各国的重大国际钢琴比赛中担任评委。参与创办高水平、权威性、国际性的中国国际钢琴比赛,并担任前三届比赛的评委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