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天瑜中国文化史纲要 冯天瑜:中国文化的走势(下)

2018-03-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笔者不敢苟同"21世纪是中国世纪"的估量,也不赞成"世界的未来要靠中华文化去拯救"的提法.我们所要做的工作是,运用经受现代文明洗礼.筛选和磨

笔者不敢苟同“21世纪是中国世纪”的估量,也不赞成“世界的未来要靠中华文化去拯救”的提法。我们所要做的工作是,运用经受现代文明洗礼、筛选和磨砺的东方智慧,提供一种观察世界历史的东方视角,从而对既往的文明史作出富于创意的诠释。

并非现成方案的传统文明

东亚智慧作为古典整体思维的产物,所潜藏的只是克服现代病的某种启示,而不可能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案和操作手段,因为在东亚智慧的发展历史上,并未创建过人与自然、人与人全面和谐共处的黄金时代。

以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层面为例,东亚智慧的“天人合一”、“民胞物与”、“依正不二”等观念,对于现代人克服人与自然两分对立观念,是富于启迪意味的。然而,这些观念的原始意义是讲人处天地间的超越态度,并不是正面探讨人如何在操作层面上现实与自然的和谐;同时,它们固然洋溢着综合的、生机主义的智慧,但在这类理念诞生并流传的东亚世界,因理念本身的弱点和工具理性不发达,并没有普遍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基本原因,是人们未能摆脱对自然的盲目性。农耕文明持续几千年,并且长期处在对自然的盲目开发状态中,因而农耕文明给自然生态造成的破坏,其程度是不应低估的。

以中国的黄河流域为例,其在三四千年前曾经是森林繁茂,麋鹿成群,气候温润的地带,但经过数千年破坏性的农业垦殖,使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极端严重,整个黄河的中下段已成河床高于两岸地平面的“悬河”,夏季常常出现长达数十天甚至百余天的断流。

这提示我们:不要把产生“天人合一”、“依正不二”理念的农业文明加以美化,那并不是一个“桃花源”式的黄金时代。某些“回归主义者”主张的退回前工业时代,绝非人类文明的正途。

就现代世界而言,也并非工业愈发达的地区环境问题愈严重。第三世界地区由于人口压力和初级工业化滥用资源等因素的作用,生态环境正在急剧恶化。而发达国家在经历了工业化初期的生态恶化之后,时下的生态环境则进入良性转换阶段。这都说明科学技术的伟力可以应用于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

就人与人、人与社会层面而言,东亚智慧重视人伦,认同道德自觉,形成一种对人生目标的公正概念、宽容和深思的精神和平,具有很高的德性价值和美学价值。这也是东亚智慧吸引一些西方哲人之所在。然而,东亚智慧并没有寻觅到普遍维护民众人格独立、社会公正的制度保障,纲常伦理禁绝权利,宗法积习妨碍法制,“官本位”、“任人惟亲”更成为沿习至今的痼疾。

这些问题的克服,尤其需要现代文明的强劲冲击。其间西方智慧的补助,也是必不可少的。就伦理层面而言,东亚智慧中强调发扬道德义务及社会责任心,与西方强调个人权利、公平竞争原则,应当互补共存;东亚伦理“作圣成贤”的修养论,需要西方文化注重权利与义务的公民意识的补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