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教育家长到底是应该早教还是慢养

2017-12-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早期教育广义指从人出生到小学以前阶段的教育,狭义主要指上述阶段的早期学习.一些国家出现提前开始学习幼儿早教读.写.算,提前开始正式教育的探讨和实验.但另有人主张早期教育应重在发展智力.还有人认为早期教育应向前延伸到出生以前的母亲怀孕期的胎教.家庭教育对早期教育有重大影响.其中“体能.智能.心理能力三维平衡发展”理论最为科学,依据五万份孩子成长基准数据,提炼出孩子的九大成长目标:安全感.意志力.目标感.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平衡.力量.速度.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抓紧早期教育,可以提高

早期教育广义指从人出生到小学以前阶段的教育,狭义主要指上述阶段的早期学习。一些国家出现提前开始学习幼儿早教读、写、算,提前开始正式教育的探讨和实验。但另有人主张早期教育应重在发展智力。还有人认为早期教育应向前延伸到出生以前的母亲怀孕期的胎教。家庭教育对早期教育有重大影响。其中“体能、智能、心理能力三维平衡发展”理论最为科学,依据五万份孩子成长基准数据,提炼出孩子的九大成长目标:安全感、意志力、目标感、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平衡、力量、速度。

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抓紧早期教育,可以提高学习效果。例如有人认为,幼儿在2-3岁期间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年龄;外语学习最迟也不能超过4-5岁,因为在这时幼儿学习外语不会与本国语言相混淆;5-5岁半则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6岁是发展大小、方位知觉最佳年龄。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1964年出版了《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一书,提出了有名的智力发展的假设:5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我国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幼儿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起点,其教育目标应是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进一步教育打好基础“。为此,在早教行业里默认为早教的最佳时期为0-6岁。

人的智力或心理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日本学者木村久一认为,儿童的潜在能力遵循着一种递减规律,即生下来具有100分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一出生就进行理想的教育,就可以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从5岁开始教育,教育,也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成为具有60分能力的人。

早期教育能促进大脑的发育。一些家长担心,对孩子实施早期教育,会累坏孩子的大脑,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一些研究者曾经用动物的大脑和生化的变化;事实说明,早期丰富的环境刺激与学习机会不但不会伤害大脑的发育,而且还会促进大脑的发育。

慢养是由黑幼龙先生提出的颇具新意的教育理念。他相信“孩子是慢慢养大的”,面对他们的缺点、错误从不简单打骂、斥责,而是本着“支持与包容”的原则耐心与孩子沟通,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甚至有时放手让他们犯错,这样才能切身体会到错误的后果。发自内心的自信,良好的人际沟通,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慢养-理念  

我们不应该用现在的状况来判断孩子将来的好坏,现在小孩功课可能很好,但不一定保证孩子未来就会功成名就,而现在也许孩子功课很烂、留级或甚至可能交了一些坏朋友,但将来他可能会成为一个很杰出的人,不要现在就替自己孩子的一生下定论!孩子的教养应该要慢慢来,给他们多一些空间,让他们慢慢形塑自己的人生蓝图。

慢养-以身作则  

在小孩长大过程中,爸爸妈妈除了要求孩子读书,应该也要和孩子们一起玩,支持孩子的作为,以及让孩子们学习分享、感恩及惜福的经验。这些其实从孩子们青少年时期就可以开始。孩子们会听父母的话,但他们更想看父母怎么做,如果能一起参与孩子的活动,孩子的接受度会更高。我们都希望能够教养孩子,却忽略了父母以身作则其实非常重要。其实,孩子的十岁、二十岁甚至成家立业后,会有很大的不同,也许父母可以放轻松一点,不必急于一定要马上有成果,因为有的孩子成熟得快,有的较慢,孩子是慢慢养大的。在这个过程中,不求一时的速度与效率,不以当下的表现评断孩子,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慢养,可以让父母找到相信孩子的力量,孩子可以发现最好的自己。

慢养-包容与支持  

对孩子们的爱,不要因为他们功课不好、行为稍微有点凸槌而改变,每一个孩子的梦想和兴趣,如果我们可以支持,就应该尽量协助完成。而包容对孩子的成长也非常重要。对不同的人能够充分尊重,对孩子们后来是否快乐会有关键性的影响,甚至对整个社会、政治都有影响。如果每个孩子从小都能有包容心、都能尊重别人,或许这个社会的冲突就会少一些。

其实早教绝不是让孩子早认字、背唐诗宋词、学英语,而是提倡多进行亲子互动、或者是给孩子提供一个相对宽松、温馨的环境成长。这个方向似乎很宽很广,落实到实处的话似乎又陷入了早教班的行列。因为,很多早教班宣称的就是让孩子玩啊,遵循他们的天性,在玩中长知识啊。不管是什么早教班,都说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为目的的啊。如果仅仅是培养孩子的兴趣,这样很好呀,无可厚非。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家长又会重新掂量了:邻居家孩子上的XX绘画班似乎更好,那个小朋友已经画得像模像样了呢;XX幼儿早教好像不错啊,那个班的孩子已经会唱不少英文歌了……看到了吗?我们往往注重的是后半句,是重结果的。看来,不是教育理念的问题,而是家长自身的问题。

不可避免,大部分父母都会焦虑:不参加早教班,这样真的好吗?等别的孩子什么都会了,我们的孩子才刚开始,这样不会被耽误吗?

其实慢养并不是时间上的慢,而是说教育孩子不要太担忧、太着急。不求一时的速度与效率,不以当下的表现评断孩子,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你的孩子也许是春天开花,而我的孩子也许是株腊梅,要在冬天绽放呢。

慢养还有研究结果做支撑:在学前班认识较多汉字的孩子,一年级的语文会领先其它孩子,但是到了二年级,水平就与其它孩子持平了。可前几天看了个帖子,那个妈妈用自己孩子的亲身经历推翻了这个说法。她说自己的孩子没有参加任何辅导班,可是上到初中的时候,明显比别的孩子要落后一些,跟不上进度,于是很后悔小学没有参加辅导班。于是,本来就无比纠结的父母越发动摇了。到底要不要早教?参加什么样的早教比较好?慢养理念会不会耽误孩子?这本来就是个难题,因为,育儿从来就没有唯一正确的方法!相同生活背景和学习经历的双胞胎尚且还有差异,怎么能指望专家们给你指出一条看似正确、无可非议的育儿康庄大道呢?

其实,如果父母能明白:早教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孩子的性格,锻炼孩子的某种能力,比如手眼协调,交际能力等,不力求我们传统观念中的结果,那也是不错的。但是如果孩子抗拒上早教,也不用强求,一切以孩子的兴趣爱好为前提。毕竟,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要遵循孩子的生长规律,允许他慢慢成长。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只是适当加以指引,或许能收获得更多。

我们再来看看国外的“早教”都是什么:从小就和孩子平等对话;从小教育不要给别人添麻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了解交通规则;参观政府部门、消防局、警察局……是不是差很多?

现在,我们有更多的资源可以享用,有更多的经验可以借鉴。慢养、放养还是顺养,取决于家长的思维模式。说到底,早教的主教场在于家庭的环境和父母长辈的影响,这些决定了孩子的性格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