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六岁前 家长千万不要做的9件事情

2018-04-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不要强调记忆性的学习儿童的大脑可塑性强,过早地让孩子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会大大降低其大脑的可塑性,影响孩子的想象力:强迫记忆还会加大孩子的心理压力,降低孩子的学习兴趣,等到一年级真正学习时,厌学期却来临:年幼的大脑需要均衡发育,过早单纯地记忆虽然发展孩子的左脑,但右脑的发展却被抑制,阻碍大脑的全面发育.2.寄宿制幼儿园不少父母以为寄宿制利于孩子自立,的确寄宿制能让孩子较早学会独立,但这种效果跟留守儿童和孤儿是一样的,这类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较重的心理问题,情感冷漠,这些孩子长大

1、不要强调记忆性的学习

儿童的大脑可塑性强,过早地让孩子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会大大降低其大脑的可塑性,影响孩子的想象力;强迫记忆还会加大孩子的心理压力,降低孩子的学习兴趣,等到一年级真正学习时,厌学期却来临;年幼的大脑需要均衡发育,过早单纯地记忆虽然发展孩子的左脑,但右脑的发展却被抑制,阻碍大脑的全面发育。

2、寄宿制幼儿园

不少父母以为寄宿制利于孩子自立,的确寄宿制能让孩子较早学会独立,但这种效果跟留守儿童和孤儿是一样的,这类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较重的心理问题,情感冷漠,这些孩子长大后自我意识和合作意识都比较低,影响人际交往。

3、不要让孩子认字

6岁前的幼儿,尚未能从事精细的作业活动,而且难以区别相似的文字,另外,幼儿手部的骨骼肌肉未发育成熟,不适宜持久用力的动作,还有就是这时期幼儿写字时,他们更多的不是专注于认字,而是盯着笔尖转,或者画出来的颜色是否好看。

4、不要长期大量喝果汁

果汁含丰富的维生素,但是6岁内孩子如果过量饮用果汁,会扰乱孩子的消化系统功能,较容易出现腹泻。另外,长期大量饮用果汁,不但对孩子健康无益,反而有可能让孩子患上“果汁饮料综合征”,即果汁中的果糖会阻碍人体对铜的吸收、影响血红蛋白生成导致贫血。

5、慎用挫折教育

幼儿6岁以前,尤其是3岁以前的孩子们,都处于安全感建立和完善的时期,如果这个时期给予太多挫折,反而会让孩子失去对外界的信任、甚至失去对世界的好奇与兴趣,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所以这个年纪的宝宝还是要处在爸爸妈妈的温暖怀抱里,每天无忧无虑,对世界充满着好奇:

6、不宜学乐器的技巧技能

除非孩子有兴趣,否则6岁前的孩子不应该被逼着学习乐器,更不要进行专业技术技巧的训练。6岁前的孩子,建议以欣赏或“浸泡式教育”的方式参与,让孩子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中,自发衍生出兴趣,否则过早的技巧技能的训练,会束缚孩子,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7、别长时间戴太阳镜:

6岁以下的儿童,视觉功能还未发育成熟,还需要更多太阳光刺激,戴太阳镜时间长了,眼底黄斑区不能得到有效的刺激,会影响视觉的进一步发育,严重者甚至可能形成弱视。

8、避免7项运动:

一般来说,6岁内不宜进行拔河、长跑、倒立、掰手腕、玩成人滑板车、锻炼肌肉、兔跳等运动,因为这类运动会加重幼儿肢体的负荷,影响身体的全面发展,甚至影响身高发育。建议6岁内的孩子可以进行跳绳、弹跳、跳皮筋、拍小皮球、踢小足球、打小篮球、游泳等运动。

9、不看3D电影

6岁前幼儿的眼睛还在发育中,包括眼部肌肉、眼球、屈光系统没有完全定型,是比较脆弱的。在观看3D电影时,需要双眼把各自看到的图像融合成一个,而双眼各自看到的图像远近是不一样的,融合一起之后才能形成一个立体的图像,对于6岁以前的孩子来说,他的融合功能和立体功能发育都不完善,长时间观看3D电影时不停地进行眼睛的调节和融合,容易产生眼睛疲劳诱发假性近视,进而导致孩子近视。

做到对孩子张弛有度的爱,所以,下面这几种行为可能会提醒到大家,不要把对孩子的爱变成纵容,要有界限,一起来看看吧。

1、小朋友们一起玩耍,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就动手:平时我们经常会带孩子在小区里活动,妈妈们也都会鼓励同龄的小朋友们一起游戏、玩玩具、跑跑跳跳。可有的时候也不见得小朋友们总是这么欢乐,比如最常见的就是一起玩还好好的,不一会其中一个孩子就会抢另外一个小朋友的玩具,你争我夺,不合自己的心意时还会动手,像是咬人家一口、用手推、小脚踢,最后玩具如愿到手。

这样的情况在场的父母可能都会介入,有的会先看看有没有伤到小朋友,赶紧向对方家长道歉;有的会先上来训斥一番自己的孩子不懂事;还有的可能孩子还没怎着,双方家长会先闹得不可开交……提醒:  爸爸妈妈要注意了,类似这样的事情千万不要大包大揽,全部替孩子去解决。其中批评和讲道理少不了,要用孩子能听明白的话去说给他听,必要的时候可能还需要点小惩罚;

动手打人、咬人是错的,伤到了别的小朋友,需要他去道歉,同时父母也要安抚被伤到的小朋友;事情的发生也会带给父母积极的提醒,比如需要让孩子知道,如果小朋友不愿意借玩具给自己玩,要学会接受这样的“不合自己的心意”,让孩子知道攻击他人不但得不到好处还要后果。爱孩子需要有界限,该需孩子去做的要从平时注重培养,长大之后就会减少不必要的烦恼。

2、在商场、超市见了玩具,孩子不肯走开始闹腾:

昨天去超市的时候就遇到这样的一幕,一位妈妈带着小男孩逛超市,孩子的哭声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见孩子抱着玩具不松手坐在地上一边哭一说”我就要,我就要“……提醒:这样的情景也是比较常见,如果家里玩具很多或是类似的玩具也有,那父母需要明确的对孩子表明自己的态度:

今天不买玩具, 并且把拒绝的理由平静地告诉孩子。如果孩子听不进去哭闹、任性,父母也要坚持自己的态度,如果因为孩子这样的表现就妥协了,很可能孩子以后都会样无理取闹的方式来”控制“父母。你可以在旁边陪着他,等孩子情绪平稳一些再和孩子进一步说明,这样下来孩子也会明白他的任性胡闹并不会有作用。

3、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孩子的自我意识的建立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在很小的时候,孩子难以分清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基本上就是孩子自己喜欢、感兴趣就会去拿,会自然的认为这样就是属于自己的了。有时候出门玩或是去别人家里做客,难免遇到这些哭笑不得的时候,孩子拿着别人家东西爱不释手了。

提醒:平时爸爸妈妈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己与他人的界限,可以从小事上去引导,比如,用衣服给举例演示,“这件是妈妈的衣服,另外一件是宝宝的衣服”或者“这支绿色牙刷是宝宝的,白色的牙刷是爸爸的”等,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区分“你的”、“我的”,慢慢就会知道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自己的东西可以归自己支配。生活中有了物权概念的区分,孩子长大也会很好的尊重他人。

4、孩子随便乱扔东西

,没有“归位”的习惯爸爸妈妈们总是要经历这个宝宝乱扔东西的过程,很小的时候孩子总喜欢乱扔玩具,基本上父母都会陷入一边收拾一边扔的循环,我们也总认为“小孩子不懂事,反正自己累一些收拾也快一些,孩子长大就好了”

提醒:爸爸妈妈最好不要太迁就孩子这样的习惯,一开始是扔玩具,大一些拿了东西随处摆放,没有物归原处的习惯,对孩子的自理能力没有好处。最好,平时就培养孩子收拾玩具、让孩子知道从哪里拿的东西要放回哪里,再长大一些还要学会整理自己的小书包等,不知不觉也就提高了孩子的自理能力,还让孩子增加了实际生活的体验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