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复礼影画合璧 “影画合璧”陈复礼摄影作品展
照片&中国画?: 一种源自中国的摄影经验 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于中国的“画意、沙龙摄影”就已经体现出中国人独特的摄影视觉经验和强烈的本土意识。1949—1979年间,作为政治宣传的摄影类型非常发达,其间产生的大量摄影作品曾经对于凝聚民族向心力,提高全民族对新生活的渴望和对旧社会的憎恶,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这种政治教化式的影像一旦长时期的出现在人们的眼前,便很容易形成一种视觉上的疲劳;这种疲劳一直持续到“四月影会”和陈复礼的出现。
在文化生活极度贫乏的情况下,这些带有视觉形式美的摄影作品,一下子就征服了长期处于“禁欲”中人们,并开始了一种从意识形态反拨到视觉文化主体的转型与重建。从1979年开始到1990年,经过11年的努力,陈复礼的“影画合璧”在数量上达到了100余幅;参与其中的包括吴作人、李可染、刘海粟、李苦禅、关山月、程十发、赵少昂、黎雄才等重量级书画家有36人之多。
随之,“影画合璧”是照片,抑或中国画?成为质疑的核心。
在“影画合璧”中我们很少能够看到国画家们所一贯追求的由笔墨所营造出的精神氛围,绝大多数是国画小品,但却也不乏精妙。其实,在给每位艺术家提供“影画合璧”所用照片之前,陈复礼都要对各位画家的风格进行了解,然后便预先选好适合的摄影作品,将照片放大成大约20×24英寸,并制作数张供每位画家选择和试验。
他用沙漠风光的照片请吴作人补画骆驼;以古树乱枝的照片给李苦禅补画老鸦;用一幅卡通化的鳄鱼头,让漫画家华君武施展他的幽默…… 今天看来,与其说国画家们参与“影画合璧”是对于摄影的二度创作,还不如说这是由陈复礼策划的摄影行为。
从陈复礼一生的摄影创作经历来看,多年从事风光摄影的他,到了年近七旬的时候,在继承和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似乎很难再有突破。
此时的陈复礼开始考虑转型,并与其最喜欢的国画家齐白石一样来个“衰年变法”——直接借用书画家朋友们的绘画元素来改造和提升自己的摄影。
再者,当时的陈复礼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他能够接触到一大批在当时重要的书画家,选择与他们合作不仅反映了陈复礼聪明、机敏艺术感受力,也反映了他善于利用资源、整合资源的能力。
由于从小受父亲陈必名的影响,陈复礼酷爱绘画; 摄影图像资源,也大都源自中国的传统绘画。一种基于传统审美趣味和美学标准之上的摄影观看方式,决定着“影画合璧”的面貌。纠缠在陈老内心的绘画情节也是他策划“影画合璧”的原因之一。
与其说,陈复礼的“影画合璧” 是一种对于传统主流摄影话语的回归;不如说,它是一种“画意、沙龙摄影”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种新尝试。摄影术的传入不仅改变了中国人的视觉经验、观看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摄影自身也在被中国人不断地改造,并逐步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的摄影观念。
正如苏珊•桑塔格所说的:“照相机通过培养为观看而观看这一理念而改变观看本身” 。 蔡萌 第三届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2009)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