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苏力为什么又叫苏力 陈永苗:网民为什么痛骂朱苏力

2018-04-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7月9日,河海大学讲师甘德怀将一篇题为<我的北大考博经历>的长文贴上了以"学术打假"著称的"新语丝"网站,强烈质疑北大法学院院长朱苏力在招生

7月9日,河海大学讲师甘德怀将一篇题为《我的北大考博经历》的长文贴上了以“学术打假”著称的“新语丝”网站,强烈质疑北大法学院院长朱苏力在招生过程中“违反程序公正”,甚至暗示其具有不当操纵招生的嫌疑。朱苏力从此陷入网民痛骂的汪洋大海.

7月13日,朱苏力撰文《关于甘德怀同学面试情况的说明》回应指责。7月22日朱苏力接受东方早报的采访,称北大不录取甘德怀是一个正确的决定。7月27日朱苏力接受《新京报》的采访,称自己问心无愧。北大法学院院长的遭遇,令人想起副院长的遭遇。北大法学院副院长陈兴良在网民关于刘涌案的争论中,也曾经被网民泼得一身污水。

如果平心静气地看,朱苏力的辩解,虽然程序上有所瑕疵,但确实可以说是站得身正,没有影歪.可是为什么网民却不听他辩解,都说朱苏力再大的口,大不过心中那杆秤,他是越抹越黑。这对苏力可就难办了,除非他自己按照网民的要求招供了,按照自己的良心讲话,就会跳进黄河洗不清,不按照自己良心讲话,那也做不到。

很显然,这里出现了断裂,朱苏力的良心,和网民的道义感距离变得很远,二者之间不可融通。网民大骂朱苏力:有一种真诚叫无耻,朱苏力内心可能也很气愤,也很悲凉。

甘德怀关于程序公正的诉求,深深打动了网民。在教育中讲程序公正是普遍的诉求。高等教育是稀缺性资源,只有按照公正的程序进行分配,才是公正的,才能够让没有获益的人心服口服。如果不是因为存在程序上的小瑕疵,甘德怀也只能闭上嘴巴,乖乖的回河海大学。

“教育的不公正才是最大的不公正,才是最根本的不公平”,权利的不平等导致结果的不平等,不能享受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那就意味着在社会的起跑线上,大家站在了不同的起跑点。

高等教育,尤其是硕士、博士,与社会荣誉、就业,升迁以及户口紧紧捆在一起,谁能够上大学、上硕士博士,就可以改变他的地位,甚至可以改变他的一生。而且还有一点,如果像美国那样是私人大学招收博士,那么可以用高举程序公正的大旗,而苏力招收博士确是国家支持,甚至可以说是“国家行为”,这时候网民当然要较真。

而且网民还有恨乌及屋的心理。对于招收博士种的各种腐败,网民们恨之入骨。这样在网民们看来,虽然朱苏力讲的也不是没道理,但是既然程序上有了毛病,把朱苏力当作替罪羊也没什么。所以朱苏力必须一肚子苦水成为替罪羊。

正如我们看到的是,国家支持下的博士招收制度是僵化的,不利于学术进步,要加以改革。改革是大势所趋。所以朱苏力一肚子苦水,不仅仅他认为自己没有私心,而且有公心。他是在即有的僵化制度之下,用个人的力量作改革的努力,这已是在接受《东方早报》和《新京报》的采访中说得很清楚的。这时候大家可以想到,朱苏力好没气:真是狗咬吕洞宾。

如果朱苏力有猫腻,痛骂他是打击教育腐败。如果朱苏力是问心无愧的,那么如此对待是不公平的,而且对教育改革也是有害无益的,因为以后谁还有胆子在现有教育体制内作改革的努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