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大学韩冬梅老师 大连大学教师陈波个人事迹
陈波,男,1972年6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大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辽宁省通信网络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教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大连市金州新区政协委员,民进大连市市委委员。
自2002年进入大连大学以来,长期致力于教学与科研的第一线。在教学工作中,踏实勤奋,认真严谨,关心学生成长,先后被评选为辽宁省、大连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38名,毕业26名,2012年获辽宁省百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在科研工作中,刻苦攻关,勇于探索,带领团队成长,在“网络管理与系统监控方面”等研究领域中取得了突出成就。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35项,其中主持国家“863”项目6项,参与国家“863”项目8项,主持总装备部项目8项、辽宁省教育厅创新团队项目1项、市级以下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被SCI/EI/ISTP检索17篇;授权专利与软件著作权12项,专利转让1项;参编“十一五精品”教材3部;2011年被评为辽宁省第六批 “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2012年入选大连市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后备人选。
一、热爱科学研究,开拓创新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作为潘成胜教授带领的辽宁省通信与信号处理创新团队的课题组长,长期致力于“网络管理与系统监控”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如下创新性成果:
(1)提出并实现了地面网络与卫星网络相结合的远程网络监控方法,扩大了系统监控范围,提高了故障诊断的效率及实时性。
该创新成果得到了项目“空地一体化网络管理与远程故障诊断维护系统”鉴定专家组和日本东海大学石岩教授的高度评价。该创新成果很好地解决了目前大多数监测及故障诊断系统都是基于现场的或基于互联网的分布式系统、存在监控及故障诊断范围较小、手段单一、准确率低、故障恢复时间长等问题。
研究成果在大连港口岸物流网有限公司得到应用,解决了传统的物流网络管理系统的资源浪费严重、监控区域范围小,传输手段单一的问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同时,该网络管理系统的采用将极大地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接轨,大幅度提升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与物流中心的建设层次与水平。该项目“面向现代服务业的空地一体化网络管理与远程故障诊断维护系统”2010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四。
(2)提出了动态分层分布式综合网络管理体系结构,建立战术互联网的组织管理模型、功能管理模型、故障管理模型和性能管理模型,提高了战术互联网络的可扩展性和组网高效性。
该创新成果得到了项目“战术互联网组网应用技术”鉴定专家组的高度评价。该创新成果可使整个网络管理平台具有高效的管理机制来管理一体化信息处理与作战指挥系统中所涉及的所有资源,减少信息处理运行时间,提高一体化信息处理与作战指挥系统的整体性能,并满足了高抗毁性的需求。
研究成果在北方自动控制技术研究所等得到应用,解决了传统战术互联网的网络重构长、网络配置效率低的问题,运用动态分层分布式综合网络管理体系结构和分级匹配技术满足不同的网络层次模型、不同规模的网络规划与重构的需求,提高了战术互联网的互联互通能力。该成果获2011年度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3)提出了多频多段人体阻抗测量方法,建立了6频段、8段人体阻抗测量模型,研制了人体阻抗测试设备。
该创新成果得到了项目“NQA-PI个体营养检测分析仪”鉴定专家组的高度评价。与传统的水下称重法等方法相比,该方法测量方便、成本低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国内的人体阻抗测试设备主要有日本Tanita、韩国Biospace、Jawon、清华同方、北京迈达康等产品,但这些产品价格较高,缺乏对孕妇体成分的建模,设备仅适用于普通人体成分测试,难以满足孕妇测量的需要。
该成果获2013年度山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公示中)。
二、热爱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
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热爱教学工作,勤奋敬业,踏实进取,认真对待每一节课。认真备课上课,严谨、规范,课堂气氛和谐。经常利用课前或课后时间,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解答学生的困惑和问题。目前主要承担研究生学位必修课《分布式数据库》、《最优控制》以及本科生考研骨干课《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习惯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将本人科研实践和本学科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及时传授给学生,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了解学科领域的国际前沿问题。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工作,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汲取同行和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及时把相关领域最新进展引入到课堂教学中。采用案例式教学和情景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系统、全面思考问题,并注重交叉学科知识的融合,将课堂理论知识同实际科研、教学过程有机地相结合,从而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与多项校级教改课题,积极探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实践方法,获大连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发表教改论文10余篇。
三、热爱教书育人,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自担任博士生、硕士生指导教师以来,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38名,毕业26名,2012年获辽宁省百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其中,6名研究生考取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院校的博士研究生;多名研究生工作于高校、研究所等企事业单位。
同时,定期组织开展研究生学术论坛,调动了研究生学习、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长了专业知识和科研实践能力。组建了通信与网络重点实验室的数字化课题组研究团队,积极开展网络管理与系统监控等方向的课题研究,着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此外,自2006年成立大学生智能控制工作室,广泛吸收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加入到工作室,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每年带领学生参加多项国家级、省市级大学生竞赛,并获得国家级奖项(全国“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3项,省市级奖项20余项。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人发展规划,积极创造各种良好条件让学生成长成才。通过参与大学生各类大赛,加深专业知识的学习。
四、勤于学科建设,促进了信息学科建设工作
全面参与学校信息学科群的学科建设工作,为学校信息学科群的学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具体如下:
(1)撰写二级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申报材料,2007年获国务院学位满分通过;同时,主持申报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硕士授予权,2010年获国务院学位办通过。作为学校控制学科带头人,全面负责该学科点的人才培养与建设工作;
(2)参与申报“计算机应用技术”辽宁省优势特色学科和辽宁省提升核心竞争力学科工作,获辽宁省教育厅通过;同时,参与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硕士授予权申报工作,2010年获国务院学位办通过。
(3)参与一级学科“软件工程”硕士授予权申报工作,2011年获国务院学位办通过。
相比于在教育战线工作了多年的领导和老师来说,自己感觉只是做到了自己该做的工作。所有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各级领导对我的帮助和支持,离不开学生们对我的拥护和爱戴。教育这项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坚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地热爱工作、努力工作,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勇于担当起教书育人这份神圣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