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名言名句 我的奋斗希特勒名言

2018-04-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23年11月8日晚,阿道夫"希特勒在慕尼黑率领纳粹冲锋队包围了贝格勃劳凯勒啤酒馆,扣押了巴伐利亚领导人,武装夺取巴伐利亚.11月9日,他

1923年11月8日晚,阿道夫〃希特勒在慕尼黑率领纳粹冲锋队包围了贝格勃劳凯勒啤酒馆,扣押了巴伐利亚领导人,武装夺取巴伐利亚。11月9日,他又率队向柏林进军,遭到警察镇压,希特勒被捕入狱。他原被判处五年徒刑,但只关了8个月便被释放出狱。

1924年夏天,希特勒在俯瞰列赫河的兰维斯堡旧炮台的狱中,面授他的忠实信徒鲁道夫〃赫斯,开始了他全面描述他的思想的小册子——《我的奋斗》的写作。这本书举世闻名,它影响着二战前所有的德国年青人,因为它是法西斯领导人希特勒的著作,是法西斯主义理论的最集中的体现,是研究希特勒反动思想的必读之物。

1925年12月8日,《我的奋斗》第一卷正式出版,1926年又出版了第二卷。

1928年,希特勒又开始口授《我的奋斗》续篇,由马克斯〃阿曼打字记录,后来经过30余年的周折,1961年在西德出版,书名为《希特勒的第二本书》。随着纳粹党的发迹、上台,该书的销路开始有所增加。到1940年二次大战爆发后的第二年,这本称之为“纳粹圣经”的长达782页的两卷本的书,仅在德国就销了600万册。

当时每个德国家族必备此书,否则就会遭殃。男女结婚时,都要向新郎、新娘赠送一本《我的奋斗》作为礼物。甚至连学校的学童也是人手一册。

我利用这个暑假的时间研读了这本自传式的书籍,本以为是一本很有趣的、详细描述希特勒怎么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维也纳“工人”一跃而成为世界闻名的人物的个人故事,然而却发现这本书记载着希特勒的思

想历程和政治主张——“创建第三帝国和征服欧洲”。希特勒承认,他的思想是他在20岁刚出头的时候在维也纳形成的,在这以后也没有什么改变。1913年当他24岁那一年离开奥地利去德国的时候,他心中充满了德国民族主义的激烈热情,充满了对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犹太人的刻骨仇恨,并且确信上帝选择了雅利安人,特别是日耳曼人作主宰种族。在《我的奋斗》中他发展了他的看法:不仅要使战败的、混乱不堪的德国在太阳底下占有比以前更伟大的地位,而且要建立一个新式的国家;这个国家要以人种为基础,要包括所有当时住在德国境外的日耳曼人。他认为日耳曼人是上帝选定的“主宰民族”,宣称“新帝国必须再一次沿着古代条顿武士的道路进军,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夺取新的“生存空间”。

这本书后来成为德国法西斯内外政策的思想基础和纲领,是德国法西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思想和行动的纲领,给世界人民带来一场空前的灾难。历史学家诺曼卡曾斯正确地分析了《我的奋斗》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重后果的关系,他指出:“《我的奋斗》一书从1933年至二次大战结束,一直主宰着纳粹第三帝国的政治,……《我的奋斗》里,每一个字,使125人丧失了生命;每页,使4700人丧失了生命;每一章,平均使120万人丧失了生命。”

尽管希特勒犯下了滔天的罪行,但是世人对他个人的研究却从未停止。1939年9月之前希特勒是辉煌的,他在14年内把一个不到100人的小党发展成德国第一大党。他通过44年的不懈

奋斗,当上德国总理,一年后又成为元首,完成了对德国国家政权的绝对控制。他重建德国的武装力量,振兴德国经济,让德国重新崛起,在军事和经济上再次位居世界前列。他运用国际政治机会,扩大了德意志帝国的版图。然而,1939年9月之后希特勒是罪恶的。他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让人类文明遭受重创。战争罪可以认为是战败的代价,但大屠杀则是不可辩驳的滔天罪行。希特勒杀掉了世界上一半的犹太人。此外,希特勒为了达到自己的狂妄野心,他提出必须使用三种方法:宣传、外交和武力。而纳粹党最有效的宣传手段便是“必须玩耍手法,学会说谎”。希特勒的名言是“把天堂说成地狱,把地狱说成天堂”,“谎言越大,人们越是相信”。

总之,希特勒在《我的奋斗》里大肆渲染了其政治主张和“种族优越论”,发泄了对犹太人、对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刻骨仇恨。在该书思想的影响下,德国走上了屠杀无辜、穷兵黩武的道路。 后人应以此为戒,和平万岁。

第二篇:《《我的奋斗》读后感》

曾经洗卷欧洲的纳粹主义,希特勒带领着德国人民,走向前所未有的帝国荣耀,最后却成为人类最恐怖的历史伤痛。不管怎样,他都是二战期间头号战犯。应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此书。

闭眼凝神,让脑海中的实际影像快转,画面很自然的就暂停在希特勒受到千百万人爱戴的一幕幕影像上。如果世纪末回顾是我们应该做的一个功课。希特勒这一刻不得不温习。如果我们对苦难的产生还是懵懵懂懂,那希特勒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警惕。何以一个毫无人性的刽子手有如此众多的追随着,一个双手沾满血腥的屠夫会有如此众多的仰慕者?这些问题在读了《我的奋斗》之后可以见其端倪。

阿道夫希特勒是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的总裁和德意志大三共和国帝国的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头号战犯。同时他也是一个出色的演讲家,残酷的政治家和过于冒险的军事家,阴谋家,早年还做过画家。早年因暴动入狱,并在与众写下了《我的奋斗》一书。

看完此书后给我最大的一个疑问就是希特勒这样一个人身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追随者?希特勒是一位天才演说家,这一点毋庸置疑,我想他或许是利用这一点骗取的民众对他的信任,夺走了成千上万人的心志。作为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德国实行威玛宪法中的第一共和国,正是路有腐尸,野有饿殍。骚动的人心败乱的政治,往往是独裁者的天下,但是但是当持马克思主义的领袖罗莎卢森堡和卡拉博涅特在1919年被暗杀后弥漫社会的恐怖主义,更加重了肃杀的气氛。

1929年的全球经济萧条,使刚刚复苏的德国经济再度濒临崩溃,失业率六比一的数字,使家家愁苦万状。于是,我们看到那些失业的,家无隔日粮的,不满现状的,目光投向在街头那个天才演说家身上,他矢言撕毁丧权辱国的凡尔赛合约,矢言再造德国的俾斯麦时代,矢言几年内全国没有人会失业,矢言打击贪污,打击为富不仁的犹太人„„几乎手上有几张支票就开几张支票此外共产党在这个时期也大幅增加支持着,企业家和地主们因为怕他们壮大,也纷纷支持纳粹。一时间几乎大势所趋,如雷贯耳的民众呼声,崇拜欣喜的表情,摩肩擦踵的人{我的奋斗希特勒名言}.

潮„„这是戈培尔的宣传摄影师留给二十世纪人们最惊异的影像,好像在告诉世人这都是在为独夫背书的人。

希特勒在狱中口述记录成“我的奋斗”一书,该书当时相当于希特勒对他二十多年的一个小自传。而在这个自传中穿插着对德国历史,现状以及对未来的思考。这应该是后人要了解希特勒个性和想法最可依循的途径。这部著作既不是一本回忆录,也不是一部体现希特勒世界观的作品,实际上它是一个集国家主义、独裁主义、帝国主义、种族主义、反尤主义和反对民主主义思潮于一体的大综合,反尤主义是贯穿概述的一条主线。

他认为犹太人和斯拉夫人是劣等民族,雅利安人是优等人中,因此它有权征服和统治其他民族。

该书的另一思想是鼓吹复仇主义。希特勒声言必须撕毁凡尔赛合约必须同德国人民的“不共戴天的死敌——法国”算账。他声言对外扩张是该书的又一主题。夺取生存空间,扩充领土,征服世界。

他宣称“将把目光投向东方的哪个国家”,“不能用和平方法取得的东西,就用拳头来夺取。”希特勒还在书中攻击议会民主制度,宣传专制独裁统治,反对马克思主义,宣扬法西斯的理论。

一书被看作是法西斯的理论和行动的纲领,是纳粹党的“圣经”,他为希特勒涂上一层迷人的色彩,迎合了当时广泛存在于德国的愤懑情绪,和对犹太民族的莫名的仇恨迎合了当时人们的普遍的心理。希特勒可以说是一个纯粹的民族主义者,他推崇民族的纯化。在这个方面,他十分欣赏犹太人。犹太人在失去国家后的几千年,一直保持着种族的纯化,而且他们通过教育、财产继承一直在低调的维持着他们独有的生活方式。

犹太人在欧洲没有独立的生存空间,他们生活在各个民族之间,所以他们为了生活,就为各个民族服务,而与此同时也在摄取着各个民族的资源。

希特勒认为犹太人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成就,很大一点上是犹太人对自身种族的纯化。所以希特勒推崇日耳曼民族的纯化、排斥其他民族,主张在欧洲大陆扩张日耳曼民族的居住领土。殖民道路被希特勒认为是堕落的,太多的殖民地掺杂着当地的人种,损坏了殖民者民族的先进性。他甚至主张可以和英国妥协,不干扰英国的殖民政策,作为交易,英国同意德国在欧洲大陆的扩张。这也许可以解释他之后对欧洲大陆其他国家的侵略。

他对犹太人有很大的仇视,而这些仇视来源于犹太人在欧洲的优势地位。犹太人控制着当时的社会民主党,控制着舆论,控制着国家的经济,也控制着当时的议会政府。也许是因为犹太人控制了维也纳的绝大部分社会资源,致使希特勒在维也纳郁郁不得志,所以他才找出千百般的理由来排斥当时在欧洲占有优势的犹太人。

站在今天回头来看,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观察到那时的态势:实际上,这一奥地利衰败的进程持续的时间非常之长,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也非常之可悲。以我个人的观念来看,我一直认为奥匈帝国的崩溃是一个悲剧,东南欧特别是巴尔干的

秩序从此荡然无存,统一国家的结构一再地破碎、破碎、破碎„„直到今天南联盟、科索沃之类的伤口依然在隐隐作痛乃至不定期发作。

接下来,他迎来了自己年轻生命中的第二次幻灭——比第一次来得更为痛苦,因为在他看来,这是对他和他千百万同侪流血牺牲的出卖。战争是惨烈的,但却使愤青希特勒切实地感觉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因此他虽九死而未悔,即使因为中了毒气而短期失明„„然而令他痛心疾首之极的是,就在他还没有燃尽自己的战斗热情的时候,战争却以一种屈辱的方式结束了。德国国内爆发了总罢工,爆发了革命,德皇——就是希特勒崇拜的那个威廉二世——退位了。德国投降了。 勉强抚平内心的创伤,愤青希特勒悻悻然回到了慕尼黑。战后的破败开始如潮水般冲击着平凡的生活。《凡尔赛和约》的巨大屈辱,压在每一个德国人的心头;再加上那可怕的经济危机,几乎所有的人都被剥夺得一贫如洗„„希特勒愤怒了,他怀着巨大的愤怒投身政治斗争。

政治斗争艺术的秘诀,其实全在统战。团结能够团结的一切力量,反对必须反对的仇敌。煽动越激烈越好,手段越极端越好。愤青希特勒终于羽翼渐丰,他找到了他的敌人和替罪羊——发动德国革命的人,马克思主义者,和在战争中“发财致富”的人,犹太人;他也笼络了自己需要笼络的各方面力量——对上层资产阶级,他告诉他们他的工会将消弭工人的罢工,彻底打倒布尔什维克的威胁;对宗教界,他谨慎地避免如马克思主义那样批判和扬弃宗教,而是小心翼翼地敬而远之;对“不明真相的群众”,他出色地学习和借用了布尔什维克的群众工作手法(特别是宣传和演讲的技巧),并辅以强有力的流氓手段(冲锋队),成功地把最广大的德国中下阶级拉到了自己的阵营中„„通向政权的斗争之路漫长而曲折,最终,他成功了。{我的奋斗希特勒名言}.

总之,就思想层面来总结,对于希特勒来说,传统的欧洲政治文明的三大运动都有不足之处——西方的民主主义过于软弱(他一直认为议会制度是愚蠢的,这种印象直接从奥地利“开明专制”的失败中得到);传统的民族主义过于笨拙(止于文明的辩论而无法如布尔什维克那样争取真正的群众支持);马克思主义虽然拥有手法的高明,却是犹太人摧毁德意志民族国家、实现其国际金融阴谋的工具(一战战败就是由于这种“背后一刀”的出卖)。于是,他义无反顾地抛弃

了民主主义,把民族主义的目的和马克思主义的手段揉合起来,缔造了一个畸形的、狂热的、黑暗的运动。

伴随着希特勒的饮弹自尽和德国的战败,二十世纪最沉痛的故事落幕了。德国人痛心疾首,然而独夫背后曾有千百万的支持着,成了人类的一个大问号。希特勒在书中反复声明的政治思想:种族主义、大日耳曼民族主义、生存空间、第三帝国的理想国,在希特勒死后并没有消失,仍然在以各种形式延续着。依然迈入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仍然要警惕大民族主义、种族主义等思想的死灰复燃

第三篇:《我的奋斗》

《我的奋斗》读后笔记

“奋斗”这个词已经成为时下80或者90后中的流行词,自从两年前号称“80后励志经典”的电视剧《奋斗》热播后,不可否认,“奋斗”这两个字就不停的出现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嘴边上。区别于电视剧或者电影中现代人的奋斗方式,同样是奋斗,作为上个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头号罪人、屠杀几百万犹太人的侩子手阿道夫希特勒来说,他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监狱里写的《我的奋斗》似乎更符合这个名词的本意。即便有人称这本书是“当代蛊惑人心之杰作”,也有人说是“20世纪灭绝人性的罪行录”。但无论怎样争议,这中间所透射出的“超强意志力和奋斗精神”,你是无法回避与否认的。

看完了希特勒的《我的奋斗》,我最大的感触人不能太以自己为中心,太自我的话,我就会失去了重力。漂浮在些太虚无的飘渺的幻想中,以前在我脑海里希特勒是一个残暴的独裁专制主义者,脑海里全是不好的一面。读了《我的奋斗》才更了解他。希特勒可以说是一个纯粹的民族主义者,他推崇民族的纯化。在这个方面,他十分欣赏犹太人。犹太人在失去国家后的几千年,一直保持着种族的纯化,而且他们通过教育、财产继承一直在低调的维持着他们独有的生活方式。 犹太人在欧洲没有独立的生存空间,他们生活在各个民族之间,所以他们为了生活,就为各个民族服务,而与此同时也在摄取着各个民族的资源。

希特勒认为犹太人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成就,很大一点上是犹太人对自身种族的纯化。所以希特勒推崇日耳曼民族的纯化、排斥其他民族,主张在欧洲大陆扩张日耳曼民族的居住领土。殖民道路被希特勒认为是堕落的,太多的殖民地掺杂着当地的人种,损坏了殖民者民族的先进性。他甚至主张可以和英国妥协,不干扰英国的殖民政策,作为交易,英国同意德国在欧洲大陆的扩张。这也许可以解释他之后对欧洲大陆其他国家的侵略。再具有高贵血统的人只要失去了人性的一面都会倒塌的。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们必须咬紧牙关,全力以赴去做一件事情;否则,我们将一事无成。”或许对我们这样的当代大学生来说,我们所缺少的就是这样一份能够咬紧牙关的奋斗精神,这样的价值观在我们得脑海中还没有根深蒂固,不懂得拼搏的我们只能如行尸走肉一般,只能碌碌无为。

《我的奋斗》就是这样一本从理论水平和逻辑性来说都不是很高明的书。但不管怎么说,全书还是明显的带着希特勒所特有的个人主义色彩。谁又能否认书中字里行间淋漓尽致的表现出的那种坚持不懈和顽强不息的精神呢?其实无论对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来说,他有优点,他也有缺点,他有功,同样的他也有过。希特勒也不过如此,只不过他的过大于功,他最终的毁灭以及他的罪恶抹去了他曾经的功绩、他自身的优点罢了。抛开这一切,我们再单纯的看《我的奋斗》的话,或许会在他那激情澎湃的文字中寻找到一份关于奋斗观的冷静吧。

在希特勒设计的理想国度里,孩子出生后并不能马上成为公民,而是“国家的臣民”。只有在他接受了为每一个德国人设计的学校教育和体能训练,而后在统一的军事系统中参加军事训练后,“这个年青人,如果他健康而且档案中没有污点,才会被授予公民权”。“德国女子是国家的臣民,但是婚姻可以使她获得公民权。

从这本书中我们看到,希特勒正在把德国创造为一个绝对一元化的国家,在这个国家中不再分为萨克森人、巴伐利亚人或者普鲁士人,而统统是德国人。在这个斯巴达式的国家里,所有公民都要接受同样的教育、同样的体能和军事训练,而财产和出身则毫无意义。这个统一的国家则由一个高高在上的人统治。

这便是我对《我的奋斗》这本书的一些看法,我也并没有去赞颂或者抨击希特勒这个人物,只是从这样的一本书中,从这样的历史当中,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可以学到什么,看到什么,用到什么。

第四篇:《《我的奋斗》》

《我的奋斗》

挪威作家卡尔· 奥韦 ·克瑙斯加德(1968— ) 以一部名为“我的奋斗”的自传体小说在西方文坛引发了前所 未有的争议。究其原因,一是作者有意借纳粹元凶希特勒的 同名自传宣传自我;二是作者毫不吝惜笔墨地披露自己及其 家人的不堪往事。

如今,克瑙斯加德虽已名利双收,但也为其 “出卖灵魂”的行为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对他来说,可贵的亲情、 浪漫的爱情都已不复存在,余下的或许只有无尽的愧疚。 克瑙斯加德出生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一个普通的教师家 庭。

由于父母常年感情不睦,克瑙斯加德的童年和少年时 代都是灰暗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他的自闭倾向。为了 摆脱家庭生活的阴影,他自幼就立志要出人头地。长大后, 克瑙斯加德决定要成为一名职业作家,希望能在挪威乃至 世界的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怀着这样的梦想, 他进入了美丽的卑尔根大学,接受了系统的文学和艺术教育。 1998 年,克瑙斯加德发表首部小说《绝世》,荣获挪威 评论家文学奖,成为历史上首位凭处女作获得该奖的作家。

一桩浮士德式的交易? ——克瑙斯加德版《我的奋斗》 文 赵国柱 6 年后,他创作的以天使为主题的小说《万物之时》(2004), 获得了北欧地区最高文学奖——北欧理事会文学奖的提名。

他的声名也随之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在这两部小说中,克 瑙斯加德醉心于语言、自然、音乐和绘画构筑的奇妙世界, 在叙事方法和情节铺陈上充分显现了现代派作家的风貌, 被评论家们誉为纯文学领域冉冉升起的新星。

但是,对克瑙斯加德来说,仅仅成为获奖作家是远远 不够的。他觉得,要实现儿时的梦想,自己必须创作出一 部气势恢宏的小说。它不仅要符合文学评论家严苛的审美 标准,更重要的是,它还要触动世界各地亿万读者的心灵 深处。

从 2005年开始,克瑙斯加德的创作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他的创作主题转向了日常生活,艺术手法也开始向更具历史 厚重感的现实主义回归。最终,克瑙斯加德选择了给他人 生带来重压的父亲作为新作品的灵魂人物。

关于父亲,克瑙斯加德总是有着复杂的情愫。他曾在 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父亲待人冷漠,性格反复无常,与 4 关注 世界文化 母亲离异后离家出走,开始了通向死亡的酗酒生活。父亲离 世后,他得到一种被解脱

的快感,但同时又深感悲痛。作 为他生命中最大的谜团,父亲的短暂人生自然成为他审视 过去与超越自我的文学素材。他要描写父亲是如何从一个为 人父者、普通教师、地方政客堕落为一个离异的、自戕的 酒鬼。不过,克瑙斯加德的艺术转型并不顺利。

他无法找 到一种恰当的叙述方式来承载关于父亲的人生,为此,他 陷入了长达 3 年的写作困顿期。 2008 年,克瑙斯加德终于突破了棘手的语言困境。那 时,他正值不惑之年,已经育有三个孩子,而他的父亲也正 是在 40 岁时撇下妻儿离家出走。

意识到这一点,克瑙斯加 德突然觉得父亲不再那样神秘和威严,他完全可以平等视 之,以记录日常琐事的语言还原一个真实可信的父亲形象。 从小说的卷首语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他的语言风格以及他当 时离群索居的生活状态 :“今天是 2008 年 2 月 27 日。

时间 是 23 时 43 分。我,亦即本书作者,卡尔·奥韦·克瑙斯加德, 生于1968 年 12 月,写字之时,已三十有九。

我有三个孩子: 万尼亚、海蒂和约翰。我二婚娶琳达·博斯特伦·克瑙斯加德。 他们四个已在我周围各屋睡去。我家在瑞典马尔默,我们 在此居住已有 18 个月。除了万尼亚和海蒂所在托儿所的孩 子家长,我们在此地不认得任何人。无所谓损失,至少对 我而言无所谓;社交于我毫无助益。”

当没有了叙事技法的牵绊,一切尽可如实描述时,克 瑙斯加德的写作出乎意料地顺畅。最初他每天只能写 5页, 后来则增至 20 页之多。叙写的主要对象也不再局限于父亲 一人,而是扩展到包括他本人在内的整个家族,如他的祖母、 母亲、哥哥、两任妻子、孩子等。

数月之后,他就完成了 一部长达1200页的手稿,这就是2009年底在挪威出版的《我 的奋斗》的第一、二卷。截至 2011 年底,其长达 2300 页的 其余 4 卷,也在挪威陆续出版。

自此,他那历时 6 年、关 于父亲进而是整个家族的宏大的自传体叙事才告终结。 《我的奋斗》的六卷本系列小说既可独立成篇,统合 起来也可被视为一部关于“自我 建构”的奋斗故事。

克瑙斯加德 把自己的人生分解成若干个片段, 对那些逝去的年华进行了普鲁斯 特式的追忆,其中包括他现在的 生活、他的少年时代、他的童年、 他写首部小说时的挣扎、他父亲 的死亡、他第一个孩子的降生、 他想写出真正的伟大文学的志向、 他在更换孩子尿布时感到的烦躁 等。所有这些都深刻地揭示出他 在内心深

处对被父亲认可的渴望, 以及他挣扎于狂妄自大与自我贬 抑之间,对自身能力无休止的怀 疑。总的来说,整部小说就是关于一个人去努力发现自己究 竟是谁,致力于成为真实的自己而奋斗的故事。 在第一卷中,克瑙斯加德围绕父亲的死亡展开叙事, 第二卷中则对自己的情感经历进行了深入剖析,回顾了少年 时的不羁行为和首次婚姻的失败,同时还谈到了现任妻子 时躁时郁的精神状况以及为人父母必须承担的职责。

第一 卷一开始,主人公先是对人类尸身上的微生物发表了一番高 论。

之后,他就转向了对不同兴趣的哲学思考,中间还不时 夹杂着对其少年时代冲动与困惑的生动回忆。结束部分则 重新回归到死亡的主题上,以三个章节的篇幅详细描述了 主人公和哥哥对父亲尸身及所在房间的清理过程,给人以 强烈的心理冲击感。

与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一样,《我的奋斗》并 不以跌宕起伏的情节取胜,文中着墨最多的都是一些极为 寻常的生活片段。在第一卷中,几乎有一半篇幅都在描写吸 烟、冲咖啡、喝啤酒、见报刊经纪人、闲聊等日常活动。

例如, 我们会读到主人公在卷烟时“抿一一下胶水,清理烟草的细 丝,将其放入烟袋中”;清晨醒来后“拧开咖啡罐的盖子, 往茶杯中放两勺咖啡,冲上水。水顺着杯的边沿慢慢升起, 颜色呈黑色,冒着热气。之后,我开始穿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