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夫评价曼施坦因 如何评价曼施坦因元帅?
在之前的一个回答中,库尔斯克会战德军失败的主要原因到底是什么? - Carlsun 的回答,我已经提到现有的几个试图评价曼施坦因元帅的答案普遍存在的、值得商榷的论证误区:
1. 首先是将道德问题和军事才能混为一谈。曼施坦因有没有推卸战败责任?有。曼施坦因有没有战争罪行?有。曼施坦因有没有虚报战功、神化自己?科涅夫说是有的,我们姑且信这位苏军元帅的说辞。那么,即使这三项都成立,能折损他彪炳史册的军事才能吗?毕竟他是一个元帅,不是卫道士、不是哲学家、更不是传记文学作家,前线战果而非价值判断才是评判他的标准。
不分情节、不看数据、站在盟军道德制高点攻击德军将领的说法,和先前盛行的诸如“德军只是输给莫斯科的冬天”的德吹口径性质其实一样。
2. 其次是找出其他将领的巅峰战果,与曼施坦因的某次战役对比,得出结论:曼施坦因不过如此。公认的二战MVP朱可夫尚且有“火星行动”的惨败,整个二战大小数百役,没有人能做到完全无误判。说曼施坦因防守作战不如莫德尔的,不会提莫德尔整个二战、没有一场有说服力的进攻战胜利(在两人齐头并进的库尔斯克、莫德尔五天攻势就告终结)。
说曼施坦因战局判断不如古德里安的,不会提古德里安从来没有像曼施坦因一样长期担任大集团军群总司令,两个人面对的前线规模是无法相比的。说科涅夫在曼施坦因身上疯狂刷分的,不会提科涅夫前期西方方面军的覆灭几乎让莫斯科处在失守的边缘、所谓的“刷分”也是用高昂的代价换取曼施坦因有组织的撤退。
我无意贬低上述几位将军,实际上,他们绝对是苏德战争中最优秀的几位指挥官。我只是想说明:每个人都有巅峰,每个人都有低谷,评价曼施坦因,应该从他的整个二战生涯着眼,而不是抽出单独战例。
到目前为止,我知乎的全部两个回答都是曼施坦因的相关问题,说实话,曼施坦因是我非常敬重的德军将领。我从不否认他的任何错误,无论这样的错误是战争中的、还是道德上的。
他为第三帝国效力、他是战犯,他为战争罪行付出的区区几年牢狱之灾根本无法偿还被侵略国人民的损失。但是在试图评价曼施坦因的时候,我总是想起他的一句话,那是当有人邀请他加入刺杀希特勒的阵营时他的回答,“普鲁士元帅从不叛乱。
”你大可以说他懦弱,你也可以说他助纣为虐、你还可以开上帝视角说他把对希特勒的愚忠和爱国主义混为一谈。但是透过这句话,我看到的是曼施坦因作为“德国元帅”、或者更本质的说、作为一名“德国士兵”最可敬的一面。无论哪一个国家、无论哪一种主义的战士,忠诚,总是最令人感怀的品质吧。
库尔斯克后,德军败局已现,曼施坦因在第聂伯河旁的一系列撤退行动,时代周刊的封面用“masterly”这个词来形容撤退的有组织性,却也一针见血的说出“but victory is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曼施坦因绝对不是东线的救世主,莫德尔不是,没有人是、也没有人能够是,一个脊梁骨被打断的军队、谁也没法让它再从轮椅上站起来。被希特勒解职的时候,曼施坦因说,"当我说我会做一切我可以做的、去保护这块埋葬了我战死在东线的儿子的土地时,请相信我。"
我的能力如何、我的立场如何、我的品德如何自有人评判,但此时此刻,我可以说我为这场战争、为我的祖国——起码是我信仰中的祖国,倾尽了我的所有。
下面言归正传,针对曼施坦因说一些我的个人观点。
先说结论:
德军最有才华的将领,把握战机的能力和大局观在德军内无出其右,但是相比莫德尔,缺少在绝境中令人信服的战果。曼施坦因的“曼施坦因计划”、塞瓦斯托波尔战役、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是足以让他载入史册的战例。在库尔斯克和后来的第聂伯河的一系列指挥中规中矩,没有明显的失误但也无力挽回东线颓势。在斯大林格勒对第6集团军实力的估计是他最大的一次战局误判。
性格上,他敢于进言但却又鲜见违抗元首的意志,对希特勒有不满但与颠覆希特勒的力量划清界限。出于对自己“普鲁士元帅”身份的高度荣誉感,他为第三帝国倾尽心力。他直接授意了在苏“焦土政策”的实施,在他的辖区内,对犹太人、苏军政委等成组织的屠杀没有停止,虽没有证据反映他与这些行动直接相关,但无法否认他犯下了严重但有限度的战争罪行。
下面按顺序,我概括一下曼施坦因的功过:
曼施坦因计划、塞瓦斯托波尔战役、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曼施坦因在斯大林格勒的严重错误、曼施坦因对希特勒的评价
没有一个答主在评价曼施坦因的时候提到这个计划,但在我看来,这个计划的成功而非哈尔科夫的反击战才是曼施坦因最杰出的一次“表演”,虽然是作为一个参谋军官而非军事长官。曼施坦因提出的计划不仅让德国短时间击败了整个一战都无法挫败的法军,还直接树立起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某种意义上讲,整个苏德战争的爆发,都是以这个计划的成功为前提的。
进攻法国的“黄色方案”,本来轮不到当时只是A集团军群参谋长的曼施坦因来制定,事实上,哈尔德和布劳希奇很早就草拟了仿照一战“斯蒂芬计划”制定的作战方案。但是希特勒认为并不可行。原因是该计划要求在荷兰和比利时展开围歼战,但是进攻北翼完全缺乏突然性,不仅因为循规蹈矩,而且一起意外的德军飞机失事暴露了这一情报(也有说是德军故意的障眼法)。
曼施坦因认为如此进攻简直就是扬长避短,这个计划完全无视了德军在装甲力量上的强大优势,陷入阵地战几乎宣布德军的败势。进攻比利时会把整个德军南翼暴露给法军,狭小的地形也不适合围歼英法主力,战争很快就会变成“绞肉机”式的拉锯战。
曼施坦因认为,应该出其不意,充分利用德军装甲兵的优势。在诱攻马奇诺防线的同时,让装甲师从布满森林的阿登山区突进,直至英吉利海峡。突击的目的是完全切断法军和在比利时的联军力量之间的联系。这个方案非常大胆,大胆到总司令部的哈尔德认为简直是痴人说梦,而且曼施坦因一个集团军群的参谋长、制定整个法国作战的计划根本就是僭越,因此就把曼施坦因给调离了集团军群参谋部。
但是孰料,希特勒非常欣赏曼施坦因的计划,1940年2月17日拍板决定执行曼施坦因计划。5月10日,计划开始执行,一个月后的6月14日,德国军队就开进了巴黎。
曼施坦因的计划是冒着非常大的风险的,穿越阿登山区的德军装甲主力很有可能腹背受敌、荡然无存。但是二战刚开始,闪击战还没有被盟军完全吃透;集中使用装甲力量的思想、偷袭几乎不设防的阿登山区着实给还停留在堑壕战时代的法军上了一课。若非5月底的敦刻尔克,整个西线的盟军有生力量几乎不复存在。
让曼施坦因获得元帅权杖的一战。这是曼施坦因在克里米亚半岛上一系列战役的统称。克里米亚半岛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威胁着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侧翼以及保障了苏联从高加索不断获得石油补充。曼施坦因的第11集团军在这场战斗中体现了攻坚战的能力。
在陆地兵力不如苏军且没有德国空军的支持下,战争初期,曼施坦因是很挣扎的。但是从9月到11月的战争中,曼施坦因仍然占领了克里米亚半岛的大部分地方,除了苏联赖以骄傲的要塞:塞瓦斯托波尔。
曼施坦因尝试了几次进攻,都没有攻陷这个要塞,甚至有被反推的危险,斯大林多次命令苏军反攻、试图切断岛上德军的补给路线。德军的难度通过这张地图可窥一斑。
即使从陆地上包围了塞瓦斯托波尔,它也不是一座孤城,原因是苏联的黑海舰队可以源源不断的补给这座城市,因此在战争的绝大部分时间内,德军都处于劣势局面。但是曼施坦因发动的刻赤半岛战役是转折点。第11集团军在北翼虚晃一枪、却在南翼给苏军重创,这战之后,克里米亚半岛上的苏军主力已经不是对手。
但是大部分军迷对这场战役的印象并非是曼施坦因攻坚战的艰苦,而是在攻击塞瓦斯托波尔过程中,德军动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火炮。苏军称炮兵为战争之神,对火炮的重视举世无双,但在这场战役中,却被德国600毫米的“卡尔”臼炮以及更为恐怖的800毫米“多拉”铁路炮打得鼻青脸肿。
德军的炮火持续了整整5天,接着是残酷的城市攻防战,曼施坦因的猛攻让苏军溃退,7月4日,整个要塞落入德军之手。这是1942年德军的最大战果,希特勒当即为曼施坦因升衔,曼施坦因成为元帅。
这场战争创造力不如曼施坦因计划、震撼力不如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可以理解少有人提及。但是这是曼施坦因少有的攻城战,体现了曼施坦因军事才能的全面性。日后,曼施坦因常常怀念这段作战岁月,他称这段时间,作战计划很少受元首或是其他什么高级别长官的管控,他可以自由执行自己的作战思想。
后来他给希特勒提意见,希望可以依样成立东线总司令部,找一位信服的将领担任总司令管理东线,而不是每个东线的作战命令都要从国防军总司令部发出或是从元首那里发出。但是这个想法被希特勒否决了。
曼施坦因的封神之作。这场战役不夸张的说,防止了德军南线在斯大林格勒之后的崩盘。有答主在评价曼施坦因的时候援引了这次战役,说明哈尔科夫在曼施坦因的军旅生涯中是有特殊地位的。
曼施坦因对战机的识别是有目共睹的,其实从后来建议对库尔斯克突出部立刻发动进攻也可以佐证这一点。哈尔科夫一战更是他大局观和把握战机的集中体现。斯大林格勒之后,苏军的作战意志和统帅的乐观情绪事实上上升到了战争开始后的高点。这也直接导致了苏军冒进太深的风险。尽管解放哈尔科夫、别尔哥罗德在政治上意义非凡,但却把整个侧翼暴露给了德军。曼施坦因胆大心细,在德军的弱势局面下,坚决对苏军发动反击。
苏军的顺风局下,几乎所有苏军将领都认为曼施坦因会撤退,当被反击时,几乎是心理上无准备的。1943年2月底的10天左右,曼施坦因部就击毙了23000名苏军。
之前非常勉强同意曼施坦因反击的希特勒此时心花怒放,他被这样的战果折服了。刚离开前线不久的他3月10日就又折返至前线。为了送元首一个礼物,曼施坦因集中所有可以使用的力量,一鼓作气,重新占领哈尔科夫,并随后占领别尔哥罗德。
从苏军角度看,折兵十余万,刚刚通过斯大林格勒取得的大片领土瞬间失去,库尔斯克突出部、三面受敌,整个战局又极端恶化了。曼施坦因这场战役贵在突然以及对战机的判断,从战争艺术和战果来看,说是他的代表作毫不为过。
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人认为这场战役并不传奇。保卢斯在斯大林格勒的覆灭,几乎可以说德军在东线的脊梁被打断了。我举个例子吧,已经被对方30分领先的情况下,一个人站起来带领队伍打出20:0的小高潮,你跟我讲反正最后还是10分输了的道理,我当然都懂,但是这个20:0的人是不是足以昂首走出球场呢?
曼施坦因的最大误判。通常认为这个误判部分成为了葬送第6集团军的原因。要是一个普通的战役,那么都不值一提。但是这是斯大林格勒,这个误判,酿成的恶果是灾难性的。虽然曼施坦因很快就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重新建议希特勒,但是希特勒没有采纳,最终第6集团军覆灭在了斯大林格勒。
1942年11月,苏军“天王星”行动。11月23日就包围了第6集团军。斯大林格勒在整个1942年几乎是希特勒的心头病,他立即命令最器重的曼施坦因率领顿河集团军群发动“冬季风暴”行动,解救第6集团军。曼施坦因最初的判断是,以第6集团军的补给状况和兵力、纵不能突围,守住阵地问题是不大的。因此向希特勒和保卢斯都做出了解救的承诺。希特勒当然非常高兴,命令第6集团军死守住斯大林格勒已经占领的地区、等待救援。
初期,“冬季风暴”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曼施坦因一度离斯大林格勒只有48公里。但是随着信息的增多以及曼施坦因对苏军强度的了解,他发现自己单侧的德军是无法穿透苏军防线的,而且第6集团军的补给状况非常差,无法固守斯大林格勒。
他向希特勒请求让第6集团军放弃斯大林格勒,抓紧向自己的方向突围。这时候,戈林向希特勒保证,有德意志空军,每天可以向第6集团军空投1000吨补给品,油料、食物根本就不成问题。保卢斯则向曼施坦因反映,自己无法突围,因为坦克油料早已耗尽。
希特勒有了戈林的保证,继续让保卢斯固守。可是戈林的话证明是大话,最高的一天,空军只空投了六百多吨的补给,大部分时候,只有一两百吨,根本无法让保卢斯固守或反击。曼施坦因的突击也被苏军的“小土星”行动打断,曼施坦因知道自己的救援部队都有可能被合围,因此选择了撤军。第6集团军此时只能坐以待毙。
曼施坦因先期对第6集团军的误判和戈林对德国空军的误判,是坚定希特勒“斯大林格勒可以守住”这一观点的两个助推器。尽管曼施坦因迅速了解到了战局做出改变,但是第6集团军突围的最佳时机已经错过、更何况希特勒已经咬定要坚守,曼施坦因缺少了和元首针锋相对的魄力,间接葬送了第6集团军。
很多答主对这部分是最感兴趣的,因为他们认为曼施坦因善于将责任推卸到希特勒头上。我不知道有多少是真正读过曼施坦因的回忆录,因为曼施坦因的回忆录绝对不是一味推卸责任。事实上,曼施坦因对希特勒的很多决策和优势是承认的。
比如说,曼施坦因形容希特勒对军事装备的痴迷和熟悉程度常常让将军们汗颜,他对德国经济部门的了解和运筹在曼施坦因眼里很是到位。在曼施坦因眼里,希特勒是个极度有洞察力和说服力的人。希特勒常常在对方开口之前就了解对方的意图,他的口才让他在兜售自己的意见时所向披靡,很多前线的指挥官在见他之前愁容满面、但是离开时信心百倍。希特勒的坚强意志和必胜决心(起码是表面上展现出的必胜决心)是他作为最高统帅非常关键的。
但是曼施坦因指责希特勒的主要是以下两点。
首先,曼施坦因认为希特勒过多干预军事决策的细节。曼施坦因并非认为希特勒不该管军事,只是他认为希特勒应该贯彻普鲁士长期以来采用的“任务指挥法”。也就是多进行要达到的战果这样性质的布置,而非具体如何执行战术这样的指挥。
比方说,让曼施坦因的第11集团军攻陷塞瓦斯托波尔就是一次“任务指挥”,因为从始至终,希特勒没有具体干涉过任何如何攻陷塞瓦斯托波尔这样的细节。而其他时候,尤其是战争后期,希特勒出于对战局的忧虑和对权力的把控,开始深入到战术层面,关注每一个师、每一个团的部署。
曼施坦因形容这种做法是希特勒一直试图效法拿破仑,但是实际上,希特勒虽有一定的作战天才,但是并没有正规系统的军事指挥训练,希特勒奉行非常保守僵化的“寸土不让”防守战略,苏军在1941年试过这样的战略,几乎让他们覆灭,可是希特勒在德国处于防御时,却仍然这样死板。因此,他不是拿破仑却做着拿破仑的事情,不肯把作战交给优秀的德军将领。
其次,曼施坦因认为希特勒性格上的缺陷是:乐于倾听但固执,面对自己抉择困难的时候,就会拖延决策。曼施坦因说哈尔德和蔡茨勒等参谋总长们,往往要通过几天的漫长会议才能让希特勒相信某种观点。并且每次遇到了败势,一个撤退或是增援的命令,往往要通过前线指挥官数次飞返大本营和他争论才能得到。
心态上,希特勒是不愿意任何一场失败的,也不愿意丢失一寸占领的土地,因此每次撤退或者突围,他在决策时都很挣扎,他的做法就是拖延做决策。这个在战局瞬息万遍的东线是致命的,往往第一天只需要一个集团军就可以达成的救援任务、一周后纵使派去三个集团军都未必能做到。
读者大可以说曼施坦因是中伤、是推卸,但是曼施坦因对希特勒的评价中肯与否,我相信通过其他史料,不难得出结论,曼施坦因的大部分观点绝不是信口开河。希特勒的固执、揽权和贻误战机在东线战场上根本就不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