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代表诗人虞集 揭开不为人知的身世背景

2017-09-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虞集是元代著名元代著名学者.诗人,自幼聪明,3岁即知读书,4岁时由母亲口授<论语>.<孟子>等听毕即能成诵,9岁时已通晓儒家经典之大旨,可真是一位神童.那么,小编带您去了解一下虞集的生平简介以及作品.(1272年-1348年),字伯生,号道园,世称邵庵先生.少受家学,尝从吴澄游.成宗大德初,以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李国子助教.博士.仁宗时,迁集贤修撰,除翰林待制.文宗即位,累除奎章阁侍书学士.领修<经世大典>,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虞集

虞集是元代著名元代著名学者、诗人,自幼聪明,3岁即知读书,4岁时由母亲口授《论语》、《孟子》等听毕即能成诵,9岁时已通晓儒家经典之大旨,可真是一位神童。那么,小编带您去了解一下虞集的生平简介以及作品。

(1272年-1348年),字伯生,号道园,世称邵庵先生。少受家学,尝从吴澄游。成宗大德初,以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李国子助教、博士。仁宗时,迁集贤修撰,除翰林待制。文宗即位,累除奎章阁侍书学士。领修《经世大典》,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虞集素负文名,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诗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人称“元诗四家”。

虞集祖籍仁寿(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为南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孙,其父虞汲曾任黄冈尉,宋亡后,徙临川崇仁(今属江西省)。其母亲是国子祭酒杨文仲之女。祖辈皆以文学知名。虞集于南宋咸淳八年二月二十日(1272年3月21日)生于湖南衡阳,正当宋末,兵戈扰攘,为避战乱,随父迁居江西崇仁二都(今石庄乡)。

集学识渊博,能究极本源,研精探微。精于理学,为元代“儒林四杰”之一。他认为道德教化是国家治本的大事,选用人才必须为众所敬服。主张理学应贯穿于雅俗之中。为元代中期文坛盟主,诗文俱称大家。文多宣扬儒家传统,倡导理学,歌颂元室。诗风典雅精切,格律谨严,深沉含蓄,纵横无碍。其诗歌风格于精切典雅中见沉雄老练,体裁多样,长于七古和七律,与杨载、范梈、揭奚斯齐名,人称“虞、杨、范、揭”,为“元诗四大家”之一。一时朝廷宏文高册,多出其手。在其诗作中,有不少作品涉及抚州故土的山水风土人情。

《虞集全集》是元人文集整理的新成果,元人诗文集现存大约有250种左右,在元代各类史料中比重最大,具有极高的价值。元人诗文集中大量的诗、词、曲、谣谚、小说、专著、传注、语录、笔记、年谱、行纪等内容,是研究元代文史者所不能忽视的。因此对于元代重要历史人物和具有很高史料价值的一些元人别集专门做系统细致的整理点校,仍为学界十分需要。

虞集传世著述数量甚为庞大,流传最广的是《道园学古录》,又有《道园类稿》,其中部分内容为《道园学古录》所无。元刊本还有《道园遗稿》、《翰林珠玉》、《伯生诗后》等多种,此外在其他典籍中还收有不少虞氏的诗文。点校者王颋先生尽力搜集了各种版本和散见各处的诗文,整理汇集构成《虞集全集》,此外还收集到与作者相关的传、行状、神道碑以及时人的唱酬文字编成“集外”,附于本书之后。可以说是迄今最完整的虞集的“全集”。

虞集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类稿》各50卷,《虞文靖公诗集》等,虞集的散文多数为官场应酬文字,颂扬权贵,倡导理学。当时宗庙朝廷的典册,公侯大夫的碑铭,多由他撰写。但也有一些书信传记文章,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性情。

如《陈□小传》写宋代进士陈□守常州以身殉城的事迹,褒扬其忠义。又如《答刘桂隐书》对刘氏不出仕,十分称赏,赞扬刘"霜降冰涸而松柏后凋,沙砾汰除而黄金独耀"。这里对忠于赵宋王朝的人物的歌颂和他在诗歌中流露的民族意识是相通的。

虞集有些诗还写及了民生疾苦,如《次韵陈溪山□履》、《杞菊轩》等。此外,他对元统治者推行的民族仇杀政策,颇表不满。他更多的诗是赠答应酬、内容空泛的作品。虞集生长在社会和平安定时期,他 的诗词一般都写得清和淡远。一派承平气象,如《无题》诗表现一种朦胧的境界,《闻机杼》则呈现雅淡的画面,《腊日偶题》、《听雨》、《宫词》等给人一种安详幽静印象。虞集的诗风格严峻,声律圆熟。

虞集所作散曲,今仅存《折桂令》一首,前人颇为称颂。元陶宗仪《辍耕录》谓“虽一时娱戏,亦过人远矣”。吴梅《顾曲麈谈》云:“先生(虞集)文章道义,照耀千古,出其余绪,尤能工妙如此,询乎天才,不可多得也,此种‘短柱’句法,自元迄今,和之者绝少,唯明徐天池《四声猿》中,曾一仿之,后不一见也”。王季烈《螾庐曲谈》评价说:“虞学士集之《折桂令》咏蜀汉事云云,通篇用‘短柱格 ’,语妙天成。”

书法亦是大家,曾与赵孟頫同在翰林院共事,赵孟頫是他的上级,书法自然受到赵孟頫影响,观其作品,深得晋人韵味,清朗蕴藉之气不减赵氏。陶宗仪式《书史会要》称他“真行草篆皆有法度。古隶为当代第一。”明代书法家李东阳说:“书家者流,所谓人品高、师法古者,伯生殆兼有之。”

书迹主要留于鉴赏题跋,传世作品还有《刘垓神道碑铭》墨迹本(上海博物馆藏)为大字真书,可见钟繇、苏轼笔法,曾为奎章阁篆印两方“奎章阁宝”、“天历之宝”,可见他的篆书在当时也很出众。虽为当时重要书家,流传作品不多,风格也不甚鲜明。

《听雨》虞集

屏风围坐鬓毵毵,绛蜡摇光照莫酣。

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赏析: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诗。开篇营造出一幅凄清的场景:鬓发稀疏的诗人,独自一人枯坐于屏风之间,红烛发出摇曳的光影,照在他那醉意朦胧的脸上。屏风独坐,黄昏烛影,加上暮年独饮,从内到外,均透露出几分孤寂落寞的情味。

此时诗人正沉浸于往事的回味之中,慨叹仕途生涯使自己失去真我。然而,诗人内心深处仍然保有一份真情,它在春雨淅沥中,又重新勾起对家乡江南的思念。这里,京国与江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露了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厌倦之情。

《风入松·寄柯敬仲》为元代词人虞集所著,通过对自己往年奎京阁当值的情景的描述,意在唤起朋友柯敬仲对当年生活的回忆。

原文:画堂红袖倚清酣,华发不胜簪。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书诏许传宫烛,轻罗初试朝衫。御沟冰泮水挼蓝。飞燕语呢喃。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银字泥缄。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翻译:

在彩绘的厅堂里,姬妾清闲、畅意,独有自己自发纷纷脱落,连管子也插不住。多次晚上在金銮殿值宿,春风轻柔,万花齐放,惹人停住车马流连。在柔软的春风里,无数次在金銮殿前值夜,为皇帝起草好诏书后,换上轻罗朝衫,宫人执灯(将我)送回归学士院。皇城的御沟里的边沿还有残冰存在,但残冰的边沿却是蓝汪汪的水在晃动,燕子呢喃迎春。帘幕重重,春寒还没消退,还有谁、敢给你寄信慰问呢?春日江南,杏花盛开,烟雨蒙蒙,如诗如画,令人心醉而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