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能装的十个人 刘皇叔上榜
王文韶:装聋
王文韶(1830~1908年),清末大臣,字夔石,号耕娱、庚虞,又号退圃,祖籍上虞梁湖,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历经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咸丰二年进士,权户部主事,同治间任湖南巡抚,光绪间权兵部侍郎,直军机,后任云贵总督,擢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奏设北洋大学堂、铁路学堂等,旋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官至政务大臣、武英殿大学士。
王文韶,官运亨通,显赫一时。据李伯元《南亭笔记》记载,王文韶一进入清廷权力中枢军机处后,就“耳聋愈甚”,一日,二大臣争执一事,相持不下。西太后问王文韶意见如何,他莞尔而笑,不做答复。西太后再三追问,他仍笑而不答。西太后说:“你怕得罪人?真是个琉璃蛋!”他仍笑如前。
很显然,王文韶装聋意在躲事避风头,首鼠两端,谁也不得罪,以此来避免被同僚倾轧。当然王文韶的装聋最终被人识破了,并因其圆滑模棱至极,被讥为“琉璃球”、“琉璃蛋”。但识破归识破,讥讽归讥讽,王文韶做官却做得八面玲珑、左右逢源、只升不降。
杨信:装哑
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玩了一回“杯酒释兵权”的把戏,便解除了将他黄袍加身的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张令铎等人的兵权。紧接着,赵匡胤起用张琼担任殿前都虞侯这一重要军职,但仅过了两年,这位救过赵匡胤性命、性情耿直的都虞侯便遭人诬告,最后被迫在狱中自杀身亡。之后,这一要职由既没有战功也没救过皇帝性命的杨信顶替。
杨信上任不久,就突发哑病,口不能言。好在杨信有个贴身家童能够准确“破译”杨信的哑语,每当杨信入朝上奏,或传令军中,只需杨信手掌比划几下,家童就能把杨信的意思准确表达出来,丝毫不影响杨信运转自如地掌控军队。于是赵匡胤更加信任杨信,不仅保留了杨信的官职,而且于翌年授予杨信节度使一职,后又将殿前司的高级职位也交给了他。但让人想不到的是,哑了11年的杨信竟然在临死的前一天奇迹般地“康复”了,至此,时人才知道,原来杨信在装哑,为了避免其前任的覆辙而装哑。
管宁:装义
管宁(158~241年),字幼安,与华歆、邴原并称为“一龙”。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时,与邴原及王烈等人一起到辽东避乱。他在当地只谈经典而不问世事,管宁喜欢讲解《诗经》、《书经》、谈祭礼、整治威仪、陈明礼让等教化工作,人们都很乐于接受管宁的教导,管宁于是颇受人们爱戴。后来中原渐渐安定,到辽东的人们纷纷回乡,惟独管宁仍不打算离开,曹魏几代帝王数次征召管宁,他都没有应命。正始二年(241年),管宁病故,时年八十四岁。著有《氏性论》。
管宁割席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在华歆锄地时刨出金子时,管宁虚伪地表示不屑一顾。东汉末年的生活水平之低,金块的价值几何,即便不愿意自己使用,也大可以拿出救济贫民。而此人为了表现自己的所谓“高义”,做出对此物不屑的举动,虚伪而反常态。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华歆到底是不是这样的人呢?三国志说华歆“清纯德素”,他位极人臣,却终生廉洁自奉。将曹操赠送的礼品全数送还,魏文帝时,华歆官拜相国,但“歆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那么管宁呢,终生碌碌无为,只顾自己而无视当时东汉末年百姓荼毒的现状。说此人高义,不如说此人自私而虚伪,以诋毁朋友,无视苍生为自己树立牌坊。
祢衡:装牛
祢衡(173年-198年),字正平,平原郡(今山东德州临邑德平镇)人。个性恃才傲物.和孔融交好。孔融著有《荐祢衡表》,向曹操推荐祢衡,但是祢衡称病不肯去,曹操封他为鼓手,想要羞辱祢衡,却反而被祢衡裸身击鼓而羞辱。后来祢衡骂曹操,曹操就把他遣送给刘表,祢衡对刘表也很轻慢,刘表又把他送去给江夏太守黄祖,最后因为和黄祖言语冲突而被杀,时年二十六岁。黄祖对杀害祢衡一事感到十分后悔,便将其加以厚葬。
祢衡属于什么样的人呢,用今天的眼光看,此人患有极端的偏执病症,首先自己没有做出任何可以证明自己才能的举动,就对别人进行肆无忌惮地诋毁。就好比一个来论坛的新人,不由分说就把论坛从管理员到版主到知名人士全部骂一遍,而别人质疑他时,他就摆出老子天下第一的姿态。骂张辽许褚,骂荀彧郭嘉,骂到一钱不值,可惜祢衡自己既非孔明也不是周郎,只能和黄祖这样的渣滓混在一起,最后还被人家宰了。
孔融:装谦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第19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经刘备表荐兼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
世人都知道他的孔融让梨的故事,似乎是很懂得尊老爱幼。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当时有很多梨子,孔融让哥哥们拿大的,说自己小,应该让给哥哥们。这时候就是经典的那幕,大人觉得这孩子很懂事。但是接下来呢,孔融还有弟弟,他又让弟弟们也拿大的,这时候大人就奇怪了,又问他,他回答是,弟弟们比自己年幼,应该让给弟弟们。这时候还有些人蒙在鼓里,但是也有人看出孔融虚伪的双重标准,赤裸裸地给自己戴上道德面具,于是指出他幼时就如此城府,长大后不知会如何。所以孔融后来做出抛下全家老小与妻子不顾,自己逃命的无耻举动,也就不难理解了。
姜太公:装样
姜尚(前1156~前1017年),名望,吕氏,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寿至139岁先后辅佐了六位周王,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东海海滨人。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意不在鱼,而在于王侯。七十岁的姜太公没有机会的到周文王的觐见,便只能通过一些其他的方法来吸引注意力。
钓鱼,很普通的举止,而且,钓鱼的人满河边有的是,谁注意你呀?姜太公的“独特”之处在于:找一个容易引起人注意的地方,拿着一副没有鱼钩、鱼饵的钓具,你说能钓着鱼吗?这不是装样,是什么?。不过,这一“招儿”,果然产生了轰动效应,周文王还真的被吸引了,他要看看这个怪老头究竟何许人也,于是,君臣的 “缘分”就这么来了。都说姜太公的钓鱼——愿者上钩,但姜太公的钓鱼,是文王咬了姜太公的钩呢,还是姜太公咬了文王的钩呢?真不好说。不管怎么招,机会还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司马懿:装病
司马懿(179~251年),三国魏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全权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西晋王朝的实际奠基人,其孙子司马炎称帝后,被追尊为宣皇帝。
司马懿年轻时即追随曹操,成为其得力助手。但后来,曹操逐渐察觉司马懿“有雄豪志”,又发现他有“狼顾之相”,因此对太子曹丕说,司马懿不是甘为臣下的人,必会干预你的家族之事。
正始八年(247年)五月,司马懿伪装生病,开始不问政事。次年冬,河南尹李胜要到荆州任刺史,曹爽让他行前去拜望司马懿,借机察看司马懿是真病还是假病。李胜到来后,司马懿让两个侍婢扶持自己,要拿衣服,拿不稳,掉在地上,还指着嘴说渴;侍婢献上粥来,他用口去接,汤流满襟;李胜本是荆州人,说要担任本州刺史,而司马懿故意错听成并州,而且说话时是上气不接下气,让人初看完全是个老年痴呆症患者。李胜告辞后随即向曹爽做了“如实”禀报:“太傅只差一口气了,您就用不着担心了!曹爽等从此便不再防备司马懿。
而司马懿表面装病,实际上也在暗中布置,麻痹敌人,伺机消灭曹爽势力。最终成功篡权曹魏,建立东晋。
高洋:装傻
高洋(529~559年),东魏权臣高欢次子,南北朝北齐政权的开国皇帝。公元550年,逼迫东魏孝静帝禅位,自立为帝,时年仅21岁,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开国皇帝。
高洋幼时偶尔流露出某种天才的迹象,可是长大后,他给人最熟悉的形象却越发往弱智儿方向发展,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整日衣冠不整,脸上拖着两条大鼻涕到处乱跑,让诸兄弟也瞧不起,三弟高浚更是在高洋随从面前常常羞辱他。
高洋人生的转折点发生在公元549年的那个秋天!那一年,已接任大将军一职的高澄被不堪受辱的家奴奋起刺死!危机发生后,二十岁的高洋立刻率领一支人马火速杀向事发现场,处死了杀害哥哥的相关人员,并封锁消息,使得局势迅速被控制住。接下来,高洋立刻赶回高家老巢晋阳接管兵马大权,一扫往日形象,大会父亲的勋贵旧臣。
东魏傀儡皇帝孝静帝不得不给他封了一堆职衔:使持节、丞相,旋即晋升齐王。高洋,其貌不扬,沉默寡言,其实大智若愚,聪慧过人,深沉有大度,装傻水平堪称一流!
刘备:装哭
刘备(161~223年),三国蜀汉开国皇帝。明明是个卖草席草鞋的,偏偏到处说自己是汉室宗亲,中山靖王之后,哄来皇叔称号;明明大耳垂肩,双手过膝,怪人一个,偏偏要说自己相貌堂堂,仪表不凡,鸿福齐天。但就是这样的一介草民、最弱的主,却在三分天下中分得一杯羹,这离不开他的大智若愚,还有他那副装哭样。有学者戏言,刘备是“一哭得天下”。有歇后语佐证:刘备的江山——哭来的。
有人统计过,通篇《三国演义》描写刘备这主儿的哭多达三十多次,恰似一娘们儿,“桃园结义”:哭得关张两兄弟,左膀右臂,生死效命;“三顾茅庐”: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哭得诸葛亮抛妻别子,远离家园,跟着刘备颠沛流离,倾其一生智慧,成就大业;
面对比自己强大的敌人构成威胁时,主动示弱,机敏一哭,掩藏锋芒,笼络人心,化解危机,刘备以哭厚黑天下。刘备哭的本领天下第一,装的程度可谓三国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