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魔在人世的吟唱 小提琴之王帕格尼尼
尼科罗·帕格尼尼是意大利小提琴及吉他演奏家、作曲家,属于欧洲晚期古典乐派,早期浪漫乐派音乐家。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小提琴大师之一,对小提琴演奏技术进行了很多创新。他才华横溢,风流倜傥,他一度挥金如土,赌博成性,与妓女鬼混。那双拉琴的手,那双抓住音乐翅膀的手,一只伸进了肮脏的赌场,一只伸进了狐臭飘香的妓女幔帐。他把金质的音符当作了筹码,输掉了不仅是自己的尊严,还有人格。
脱掉音乐的盛装,帕格尼尼背上了桎梏一样的债务,他被饥饿、疾病困扰着,最后不得不将心爱的小提琴变卖度日。他的小提琴要比约瑟夫·托查的杰西(意大利制琴名师瓜尔内里·德尔·杰苏1739年制造的小提琴,托查为它取名为杰西)命运还惨。有人说,帕格尼尼的双手和灵魂,被撒旦掌握了。在帕格尼尼辉煌的时期,人们聆听他的演奏时这样说:“才华横溢的大师你拉错几个音符吧,那样我们觉得你还像人类。”
帕格尼尼的手是不可思议的,一般小提琴家必须在高把位才能用1、3指在两条弦上拉出八度音,但据说帕格尼尼可以用四根手指在四条弦拉出四个八度,这相当于在手掌弯曲状态下,食指和小指指尖要相距至少20公分以上。帕格尼尼的身材瘦长,拉琴时情绪激越,如痴如醉,如魔鬼附身,技巧十分精湛。在帕格尼尼五十八年的音乐生涯中,共创作了二十四首小提琴随想曲,包括《钟》、《狩猎》等名曲。
但帕格尼尼还算是幸运的,当他堕落到穷困潦倒的时候,一个善良的贵妇人,像天使一样降临到他的身边。这个贵妇人叫荻达。荻达清楚地知道,拯救帕格尼尼的生命和灵魂,必须从他的双手开始。因为帕格尼尼的堕落是双手开始的。首先,荻达将帕格尼尼接到乡村自己的一个别墅,对他开始了三年的精心调养:生活上的多滋味调养,心灵上的仁爱抚慰,还有音乐上的指导辅助。荻达手把手地教会了帕格尼尼吉它演奏指法,使他学会了用手指拔出与长笛相似的泛音和双音。帕格尼尼重新找到了手感和乐感,并创造出了小提琴演奏新技法。《狩猎》是帕格尼尼二十四首小提琴随想曲第九曲的别名,其中一段双音,像是狩猎号角声,就是从荻达那里学来的。
他13岁开始旅行演出。从十余岁起,帕格尼尼跟着许多不同的老师学习,包括了Giovanni Servetto和Alessandro Rolla,但是对于这早来的成功,他没有办法妥善的处理。在他十六岁时,他就开始赌博和酗酒,就在这个时候,荻达拯救了他,把他带到她的家去,在那里他又开始学习小提琴,共学了三年。
在这三年之中,他也弹奏吉他。1805年他担任卢加宫廷乐队小提琴独奏家。1825年后,他足迹遍及维也纳、德国、巴黎和英国,他还会演奏吉他和中提琴。在他的《二十四首随想曲》中,表现了高超的技巧。1840年5月27日夜,这位被誉为“小提琴之神”和“音乐之王”的人离开了人世,年仅五十八岁。
行板(andante)。帕格尼尼的原作是两个声部的,高音声部是一条歌唱性的旋律,低音声部是在另一根弦上的颤音音型,它提供了和声与节奏的背景。李斯特简单地把这个形式转移到钢琴上,但增加了音响的厚度,情绪上也变得深重而富于激情了。此外他还加上了引子和尾声,他们是响亮的和弦与横扫键盘的快速音阶。
富于幻想的行板(andante capriccioso),原作的引子颇有气势,主题是快速流利的音阶与有力的断奏相交替,中段是八度技巧的展示,然后再现主题。李斯特没有改变原曲结构,只是加强了各种因素。从钢琴的技巧上来看,这是一首相当复杂的曲子,尤其是两手双音的快速半音阶下行,实在令人生畏。后来他为一般的演奏家写了一段稍容易些的乐句来代替这个双音半音阶下行。
小快板(Allegretto),这首练习曲有个小标题,狩猎(法la chasse),这是因为它的开头模仿了铜管与木管的声音,后面又有像马儿奔跑的轻快音型。这本来就是一首颇受人们喜爱的小曲,音色明亮纯净,带些幻想的意味。李斯特发挥了钢琴玲珑剔透的音响特点,听上去更加令人愉快。
急板(Presto),这个主题很著名,后来勃拉姆斯和拉赫玛尼诺夫都有根据它而写的杰作。它本身是一首变奏曲,帕格尼尼在一个简洁的主题上展示了各种演奏技巧,李斯特也在这里发挥了钢琴的特性------宽广的音域,对比鲜明的音色,使得原曲获得了更为丰富的音响和更加辉煌的效果。
帕格尼尼的手是不可思议的,一般小提琴家必须在高把位才能用1、3指在两条弦上拉出八度音,但据说帕格尼尼可以用四根手指在四条弦拉出四个八度,这相当于在手掌弯曲状态下,食指和小指指尖要相距至少20公分以上。帕格尼尼的身材瘦长,拉琴时情绪激越,如痴如醉,如魔鬼附身,技巧十分精湛。在帕格尼尼五十八年的音乐生涯中,共创作了二十四首小提琴随想曲,包括《钟》、《狩猎》等名曲。
帕格尼尼可以在一个把位上用四根弦演奏出三个八度,这在今天看来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他的灵活性也许是由于马凡氏综合症或Ehlers-Danlos 综合症。他的指法,比如双音技巧,换指八度(和十度)和左手拨弦在当时都被认为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但却是当代年轻小提琴家们的常规训练科目。几乎半个世纪后才由约阿希姆和伊萨依带来了可以和帕格尼尼相提并论的小提琴技巧跳跃式发展。很多作曲家都对帕格尼尼的a小调第24随想曲很感兴趣。李斯特、勃拉姆斯、拉赫马尼诺夫、卢托斯拉夫斯基和很多其它作曲家都为这个作品的旋律创作了变奏曲。
帕格尼尼在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却备受疾病的折磨。他从小就病魔缠身,一生中几度死里逃生。4岁时一场麻疹和强直性昏厥症,已使他快入棺材。7岁又险些死于猩红热。13岁患上严重肺炎,不得不大量放血治疗。46岁时,突然牙床长满脓疮,只好拔掉几乎所有的牙齿。牙病初愈,又染上严重的眼疾,幼小病弱的儿子于是成了他的“拐杖”。1828年以后,他的演出越来越少。过50岁后,关节炎、肠道炎、喉癌等疾病不断向他袭来,后来他的声带也坏了,成了哑巴,只能靠儿子按他的口形作翻译来与人沟通,可见他一生的成就来得多么不易。
帕格尼尼是一位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但为了隐藏自己独创的演奏技巧,他不肯将自己的作品出版。他去世10年后,人们才将他的作品编辑出版,总共包括:50首小提琴曲杰出,其中《二十四首随想曲》的某些部分曾被李斯特、舒曼、勃拉姆斯、拉赫玛尼诺夫等人改编成钢琴曲;12首小提琴与吉他奏鸣曲,其中6首为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吉他的四重奏;6首小提琴协奏曲,其中《b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钟声》)是他的代表作,主要特点是演奏技巧精湛,尤其是首尾两个乐章遥相呼应,精彩迷人,无愧于它的标题《钟声》。
小提琴家中间任何人也没能拥有像帕格尼尼那样巨大的声望。在同时代人的眼里,他似乎是个谜,是个奇人。有些人认为他是天才,另外一些人又把他看成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冒牌大师;他的名字即使在生前就已经和一些莫名其妙的奇谈怪论结下了不解之缘。
《帕格尼尼大练习曲》(Grands Etudes de Paganini)S141共六首,作于1838年,呈现给舒曼的夫人克拉拉。除最有名的《钟》取自小提琴协奏曲外,其余五首均取材自帕格尼尼的《24首随想曲》。它较少被演奏,也许是趣味性不够:它只是单纯的断奏琶音练习。不过其中的远距离跳跃,也是足够让演奏家下功夫的。
勃拉姆斯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是根据意大利著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所作的《24首小提琴随想曲》中最后一首的旋律而创作的一首钢琴变奏曲。原曲有两个部分:Ⅰ和Ⅱ。该曲为a小调,近于急板(Quasi Presto)。勃拉姆斯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由主题与十四个变奏组成。在这首作品中勃拉姆斯一反常态,把这首作品创作成为一首相当炫技的钢琴作品,勃拉姆斯本身在作品出版时把这部作品的标题定为“写给钢琴的练习曲: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本文针对Ⅰ中的音乐展开分析。
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交响作品气势磅礴,情绪复杂多变。从本首变奏曲中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像第一册中的变奏一,情绪紧张,节奏急促,音乐有着十足的活力,像是一个颇具气势的乐队,带着贝多芬式的音响效果。而到了第十一变奏,全曲起伏不大,在一片淡淡的色调中,上下声部级进进行,寥寥几笔便表现出与之前完全不同的宁静优雅的感觉。第十二变奏也是我最为喜爱的一段,勃拉姆斯运用超八度分解和弦式织体,展现出宛如一颗晶莹剔透的水晶般透明的音乐形象,给人一种轻松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