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2018-04-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元素周期表>,我将从前端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特色六部分来展开我的说课.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元素周期表》,我将从前端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特色六部分来展开我的说课。

在前端分析中我主要向大家阐述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学情的分析。

1、本节课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主要分为元素周期表、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以及核素三部分,计划分为三课时进行讲解,本次说课的内容为第一课时元素周期表。

下面我将从知识类型和逻辑顺序两方面来对教材进行分析。

从知识类型来看,元素周期表知识属于理论性化学知识,它反映了元素内在的变化规律。这类知识主要用来指导学生学习化学的框架结构,加深学生对化学事实性知识的理解,促进化学知识的有效迁移。

从逻辑顺序来看,元素周期表知识既对必修一中元素知识进行规律性总结,又对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部分进行了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由以上两点可以看出,元素周期表知识在高中化学知识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2、介绍完对教材的理解,接下来我将进行学情分析。

首先,从学生的一般特征来看,根据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学说,高一的学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虽占优势,但很大程度上还属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

同时,根据前苏联教育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我们的教学应该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考虑学生的初始能力,确定教学的起点;同时考虑学生可能达到的水平,寻找最近发展区。

学生已在初中化学中接触过元素周期表,对元素周期表的大体结构有较为浅显的了解。而且在必修一中学生已经对Na、K、Al、Fe等金属元素以及N、S、Cl、Si等非金属元素进行了学习,初步具有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这便为学生的初始能力,我们的教学起点当从此入手。

那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将这些分散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同周期表联系起来,清晰地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这便是学生可能达到的水平。

基于以上分析,并结合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及内容标准,同时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在知识与技能层面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对元素周期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个认识应该包括对于周期、族的划分依据;周期、族中的元素个数等。

在此基础上,还要将化学1中的元素知识与之联系,能准确地找出常见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在过程与方法目标层面,学生应该在元素周期表发展史、及元素周期表设计依据中初步掌握归纳法这一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最后,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学生能够从元素周期表发展史的学习中体会科学研究的不易,从而认识到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同时,还要从周期表规律性知识的学习中体会规律的客观存在。

在进行了教学前端分析及教学目标分析之后,下面我将从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谈谈我对教学的分析。

1、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化学Ⅱ主题一物质结构基础的相关内容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常见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对于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这部分知识,通过教学过程中动态周期表的展示,学生较容易理解和掌握。而常见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这部分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没有困难,但知识零碎分散,记忆起来较为困难。因此,我将常见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3、那么,针对这些重难点,并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类型、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新课改的相关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学案导学、引导——发现与讲授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其中穿插多媒体展示。

学生则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将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本课时的教学主要包括新课引入、新课教学、小结和巩固练习四个环节。

在新课引入环节,主要采用学案导学的方法,通过预习导学案,让学生在课前做好本节课的准备。上课之初,首先让学生进行课前实践活动汇报,即各小组将自己收集的关于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史展示给大家。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元素周期表。

学生汇报完之后,教师进行适当地补充与总结,并用多媒体展示事先整理好的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史,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思路。这样的导课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汇报过程中学生也能一步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发展,以及元素周期表的设计依据。

帮助学生更好地深入了解元素周期表。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元素周期表发展的艰辛与漫长,进而认识到科学研究中需要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这对于达到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与情感态度目标都有一定的帮助。

在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后,进入新课教学环节。本环节主要采用引导——发现与讲授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其中穿插多媒体展示来辅助教学。

首先,抛出第一个引导性问题——多媒体展示用excel绘制出的以前18号元素的原子序数为横坐标、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纵坐标的柱状图。提出问题,“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最外层电子如何变化?”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使学生自己得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数发生重复的变化”类似这样的结论。

随后引出周期性变化的概念,从而自然得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这个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够认识到元素周期表设计的依据,又能够体会规律的存在。对于知识目标及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有一定的作用。

随后,多媒体辅助教学——用多媒体展示动态的元素周期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动态元素周期表,增加了周期表的动感,吸引学生的同时加深了对周期表的记忆。

紧接着,抛出第二个问题——元素周期表有多少个周期,多少个族?每周期、族的元素原子结构有什么特点,比如说原子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等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从刚才的动态周期表中寻找答案。这些问题是导学案中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深入,学生通过自学讨论,结合学案引导,能够得出相应的答案。

随后采用多媒体辅助下的讲授法,采用直观的方式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进行适当的补充及总结。这步教学能够使学生初步了解归纳法,促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

接下来,进一步深化问题——每个周期和每个族所含元素种类及个数是否相同?周期表中的不同颜色代表了什么?从之前对周期表的动态展示及层层剖析,学生在这一步应该能得出较为准确的答案。教师随即做适当的补充总结即可。

以上的教学环节主要针对重点一,即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下面随即进入第二个重点,同样也是难点的教学——常见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由于这部分知识较为零碎分散,同时较为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为了增加趣味性,对于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主要以学生活动的方式进行。本环节主要以一个多媒体展示的随堂练习为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找出常见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到这里,对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已基本完成。

接下来就进入小结环节,本环节主要通过多媒体板书进行,将本节课所学知识点进行系统地总结,特别对于重难点要重点标注。

小结之后,为巩固本节课的教学,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量的练习题进行随堂练习。此处练习以较为基础的陈述性知识为主,主要考察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对元素周期表结构的掌握情况。随堂练习之后就要给学生布置课后任务,即运用导学案对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进行课前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