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笔给你,你来写 西游乱象怎么就这么多
“吴承恩在《西游记》开篇写到“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意思就是“XXXXXXXXXXX””,诸如此类言论,基本等同:大家坐好,我要开始吹牛扯淡了。它本身的意思就是它的本心,不用掌握宇宙真理的谁谁谁告诉它自己是谁谁谁。每每看到“真正看懂《西游记》的人根本没几个”“西游记背后的真正的阴谋家竟然是他”“西游记XXXXX(此处鸡汤)”,每每看到这种总有鸡皮疙瘩,从这个角度来说作者是成功的,然而哗众取宠只能说你开心就好。来来来,抓一个算是最成功的吹水版本之一,斗到他怀疑人生。
这个版本是这么说的,认为读懂《西游记》就懂得了世间所有苦难的真谛,从而懂得人生的真谛。更认为没有一定年龄没有一定阅历的人是完全不能看到《西游记》“心里话的”。更是推崇《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之首,别的先不说,这个BUG先摘了,喜欢钱的还认为钱是天王老子,现场采访记者还会说“TA是我见过最XXXXXX”。接下来论故事情节、文化内含、文学成就、影响力、思想纵深等等乌漆墨黑一堆,怎么评?这种小细节且先放过。
之前说到这个版本认为西游记是人生投影,是指出真谛,也就是说是心学的典范。OK,可以打住了,狭隘二字。重头戏来了,情节想象力倒是还可以的。完整版本替作者演绎一回吧:常见的版本基本上围绕取经团队、神仙妖怪来说事,也是我们大家比较常讨论的内容。这个版本别出心裁,认为唐僧、悟空、八戒、沙僧、龙马其实是一个人。悟空是心,唐僧是身,八戒是情欲,沙和尚是本性,龙马是意志力。孙悟空师从菩提祖师,拜山斜月三星灵台方寸,斜月三星的字谜解之是“心”字。三星是三点,斜是那一勾。所以心的弟子,也是心。
《楞严经》说心有七十二相,故孙悟空也就有七十二变,世间唯人的心最善变,瞬息间七十二变。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黄帝八十一难经》说“人昼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是以金箍棒是气。能够上达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大能通天,小之则如绣花针是什么呢?不就是人的气度吗?孙悟空绝技之一的筋斗云,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正好是灵山的距离,就是在表达:灵山再远也就是心的一个念头就到了!
善恶只在一念之间,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师徒五人在西天路上打妖怪,指的就是在人生路上除心魔的一个人生经历,取经是一个修心蜕变的过程。是以,真正的灵山,就在他们(我们)的心中。唐僧刚开始求取真经之路时,遇到乌巢禅师传授他一部《心经》,也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只是唐僧一直没有领会深意,一直到抵达灵山的时候,由孙悟空出言点醒了他,他才如醍醐灌顶。因为要靠心来点醒自己,才能明白,而且那时候心魔全都除掉了,也就领悟了。
“定心真言”紧箍咒通过让心疼了又疼来完成定心、约束心。通过这个法宝收伏孙悟空后,算是归正了(自己)那颗瞬息七十二变的心。孙悟空跟着唐僧一上路就出手打死了六个强盗,在原著中,六盗之名分别是“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身本忧、意见欲”,这就是佛经里说的六根。孙悟空棒杀了六根,说明六根清净方是取经之本。白龙马是意志力的体现,人的意志在最开始的时候就像一匹野马,只有确定了前进的目标,才能脚踏实地一往无前的取得真经。
收伏小白龙,暗示心意合一,志向坚定,就没有到不了的灵山。后来的八戒和沙僧就位,“身、心、情、性、意”团队就以最完美的姿态组成了。后面又举了很多具体的打怪经历,无一不是对于心境的打磨,打的不是怪,是寂寞。还真是,消灭内心的空虚,从而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为了什么而奋斗。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要去做什么云云。不爱举他的破例子,也没有逐一反驳、怼他的价值。因为原著一开始就跟我们平时看到的版本不同,西游记根本是一本不能上荧幕的小说。
狮驼岭把一切交代得很清楚:某些人亲属吃了无数人,尸横遍野枯骨成山就在师徒四人还有“意志”之前摆着。也在诸佛神仙的眼睛里倒映着,每个影视版本都不能解释清楚,每个信誓旦旦要解西游的人也捋不清楚,所以大家都匆匆带过,去凸显法力神通,亲戚关系,以为表现了什么,揭露了什么。实际上这些东西已经超出他们的理解范围了,已经不在他们的“真理之中”了。
孙悟空原型是什么,学术界尚有争议。也就是说,写这些东西的人他自己都不能自圆其说,偏偏冠以无数“真·真·真·真·真”,“是·是·是·是·是”。真是你了个妹啊。盖棺定论是真理,甚至功过难评也是真理。不把吴承恩几百万字吃透,不把里面所有的典故、原型搞清楚,不把吴承恩整个心理活动摸清楚,功课做不足,怎么解?就像汉武帝,我们今天仍在受他的行为影响,谁去给他定个论。有人可以超过他,比他更厉害。但没有什么完全到位的评价。
比如说厉害、残暴、英明、伟大,都是片面。更何况这么一部无数勾连,不尽延展,环环相扣之下又有无数环环相扣的鸿篇巨著?打个比方来说,如来舅子大鹏精为什么会在狮驼岭?给两只低等下人的低等下人坐骑当哪怕是名义上的小弟?有人就要给我分析孔雀大明王菩萨和文殊普贤的地位,佛教成员构成,吴时的现状乃至吴的世界观怎么来的。这就是为什么要强调原型,灵感的源头才是本意构成的最重要元素。
这是一部来自现实的超现实刻画小说,绝大多数作者开篇就是谬论,实在没有必要去争什么。《西游记》你开篇就用了《东游记》的套路,还聊什么?其他的情节或者说解出来什么了,就是想象力丰富的见仁见智,更是没什么好讨论的,就是萝卜青菜的问题了。倒也不用上纲上线。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上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随便一部经典,让一亿个人来解,有三亿种意思。现下比较有知名度的是林夕版本:“心和眼,口和耳亦没缘分”。是,实际上已经不是心经本身了,眼下太多的西游版本、解说实际上就是这类自我演绎,每每冠以“不知、真义、隐藏”。不妥,想瞎扯什么大家随意,看懂、看出什么个人自由,然而天赋人权之外尚有王法人伦,是以准则耳。
林夕为了写歌词或者本身向佛都好,至少人家悟出自己的东西不会去宣扬“此者真”。而太多的个人或者团体,为求某些目的,常常口不择言语无伦次地大放厥词,演绎或者变迁的本身在于升华、发展,而不是曲解。比如说,《白蛇传》演变了几个百年最终成为最后的样子,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经过一千多年胖了几大圈;然而这是善意的、进化的、完善的、向前的,如果不能,就请放过西游记。
可能它的本身不够完美,但是已经把要说的话说完了,要传达的意思带到了;臆想总是在毁灭幻想。很多版本的作者其实是有成就的:吴承恩表示:在本文作者的教育下,现在终于弄明白自己的小说到底要表达什么了。取经四人组以及“意志”有多少丑态,原著有分晓。包括悟空传在内,若非要冠以西游真解,都是妄言。
有意思的说法也不是没有,比如有个倒述版本:如来派师徒四人与小白龙去东土大唐去传教,在一路上遇到了各种妖怪,打来打去发现他们都是有后台的,无论怎么作恶都不受惩罚,八戒和沙僧觉得太黑暗了,无奈一个躲进了高老庄,一个钻进了流沙河,只有悟空坚持正义一路斩妖除魔护送师傅东去传教。结果天庭对悟空实在忍无可忍就和如来达成协议——我们可以保证唐三藏平安到长安,不过你得把孙悟空这个刺儿头给办了, 如来同意了,在一翻阴谋之下,白龙重伤坠入山涧,悟空败了,被压在了五指山下,而唐三藏却抛弃了孙悟空,孤身来到长安,在长安传完教,被封为御弟,享受完荣华富贵,寿终正寝。
就这样过了五百年, 悟空终于从五指山下逃了出来, 一声不吭 ,把天庭搅了个天翻地覆, 天庭被逼无奈许诺让猪八戒化为人身,封为天蓬元帅,沙和尚封为卷帘大将,只要他们能够杀掉孙悟空。最后的最后,因为兄弟相残而心灰意冷的悟空去寻找菩提祖师解惑,然后他封印了修为,回到花果山,陪着猴子猴孙过完了平凡的一生,最终在花果山的山顶化作了一块石头……喜欢就好,但切莫扭曲,这是所有人的损失。假的久了,就是真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