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台湾最具地方特色的名小吃 不吃白来了
天妇罗是日式料理中的油炸食品,用面粉、鸡蛋与水和成浆,将新鲜的鱼虾和时令蔬菜裹上浆放入油锅炸成金黄色。吃时蘸酱油和萝卜泥调成的汁,鲜嫩美味,香而不腻。
它不是某个具体菜肴的名称,而是对油炸食品的总称,具体的种类则有蔬菜天妇罗、海鲜天妇罗、什锦天妇罗等。虽然是油炸品却是非常的鲜美,至于吃哪种就要看个人口感了。
台北士林夜市有一种小吃叫“大饼包小饼”。原来是一张白色面饼中包着一块敲碎了的脆脆的酥饼,一般分有甜咸等不同口味,现在更是发展到什么花生、椰丝、香芋、咖喱、麻辣等各种滋味。
自1980年代流传至今;据说最早是相邻两家店,一卖大饼一卖小饼,生意普通,有天,两家店老板灵机一动,把大饼拿来包小饼,竟大受欢迎,从此诞生了大饼包小饼。
新竹米粉与新竹贡丸齐名,为台湾新竹市的名产。新竹米粉之所以会名闻全台主要在于当地特殊气候所致。每年中秋起迄翌年清明,东北风长驱直入到新竹后,受地形影响导致风势转骤,变为干燥的风,也因此造就了新竹第一名产。
新竹贡丸的发迹有相当良好的两个条件:1、新竹的米粉,2、新竹的风;制作米粉所剩馀的大量米糠和米浆水,正是作为养猪业最好的饲料,而贡丸原料就是猪肉,质优量多的猪肉是新竹贡丸最大的本钱,再加上新竹的刮风非常频繁,贡丸刚煮好时利用风势让它快速冷却增加其弹性,美味的猪肉加上充满嚼劲弹性,就是新竹贡丸美味的秘诀;新竹地方也常以米粉汤加入贡丸一起食用,更加深贡丸、米粉为同等名产的形象。
台湾因为地属亚热带,气候炎热,所以甜品也特别的发达;今天要说的是台中的传奇—蜜豆冰,蜜豆冰对老台中人而言有着深厚的感情与回忆,对不少从小吃蜜豆冰长大的朋友,是记忆中念念不忘的味道。
想赶走酷热暑气,来一碗招牌“刀削蜜豆冰”,色香味俱全的招牌蜜豆冰,风靡台中七十年!多达12种的配料有大豆、绿豆、汤圆、芋圆、地瓜圆、蜜饯、时令水果等,搭配用特制的刀具咔滋咔滋的脆冰和淋上特殊的香蕉水,新鲜丰富的配料、独特的香味。
彰化肉圆是台湾彰化县的特产,据传是由位于彰化市的一名肉圆摊业者吴许水桃所创。肉圆外皮多以甘薯粉制作,内馅视各家口味不同而有差异,但多数店家用猪后腿肉制成的绞肉,佐以香菇为主。 调理方法先将肉圆连同容器放入蒸笼蒸熟,固定外型,待食用时,再油炸而成。
彰化肉圆的主要材料是特选番薯粉(清明节后产制),上等猪肉、香菇、蛋黄、冬虾、竹笋配葱、玉桂香料。经过配制炊蒸,即是圆形表皮润泽富弹性的半成品。放入不温不燥的油锅炸上数分钟,捞起浇洒特制的佐料——糯米、花生、芝麻、糖搅拌而成的甜酱,加上上等壶底酱油。吃起来感觉皮脆馅香,味道可囗。
棺材饭,前身是用西式酥盒加上鸡肝等中式配料做成的。一开始不称棺材饭,而为鸡肝饭。据说在三四十年前,台湾有一位姓许的师傅,他品尝了一种名叫“鸡肝饭”的点心后,觉得口味很特别,于是回家研究改良,终于制成了一种令他更加满意的点心。
但如何给这种点心取个新的名字呢?他想来想去没想出来。有一天,他忽然发现新的点心怎么看怎么像棺材,于是就决定命名为“棺材饭”。或许由于制作特别、口味特殊,加上名称的“怪”与“邪”,最后这种点心受欢迎的程度,远远超过了“鸡肝饭”,成为台南至今盛行的独特小吃。
虱目鱼肚汤,是台湾大街小巷最常见的料理之一,新鲜的鱼肚加上些许姜丝、米酒熬煮的鱼肚汤,阵阵迷人的香味,清甜的汤头与软嫩的鱼肚,让人胃口大开,不需要多余的调味,就是一道美味的料理。
而喜欢重口味的人,也可以在品尝鱼肚时,沾上些许的芥末酱油,微微呛辣的口感,搭配上富含油脂的鱼肚,绝对让您一试上瘾!如果要吃美食之前先点一道是最好了,鱼汤也是非常鲜美的。
台湾大肠包小肠的糯米肠、香肠,通常都先经过炭烤,而糯米肠切开后,也会再涂抹酱油膏等酱料。是台湾1990年代兴起的一种特殊小吃,说穿了很简单,就是将体积较大的糯米肠切开后,再夹住体积较小的台式香肠,即成为“大肠包小肠”,与美国的热狗有异曲同工之妙。
台湾某些地区的夜市也会提供豪华版本的大肠包小肠,除了香肠之外,还会加上各种如蒜头、花生粉、酸菜等配料,藉此创造更丰富的口味及口感。
烤鱿鱼是中国大陆及台湾各地都有的一道街头烧烤。将整条鱿鱼或将两侧切成丝,一般都是手掌大的小鱿鱼,放在烤具上,加入辣椒等配料,进行烧烤,将烤好的鱿鱼穿成串,一般一串只有一条鱿鱼。
但不同的是,由于某些地区禁止煤烟,所以就将鱿鱼放在铁板上,煎制鱿鱼。两者的味道,都差不多。由于它可以一边走路一边吃,这样就可以达到一边逛街一边品尝美味的目的,所以很受逛街人士的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