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敬之信天游 贺敬之:《讲话》直到今天都是新鲜的

2017-09-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新华网北京5月23日电(记者廖翊)"我在写歌词.秧歌剧.歌剧,以及诗歌时,首先想到的是观众和读者,想到的是与广大的人民群众相呼应.毛主席<在

新华网北京5月23日电(记者廖翊)“我在写歌词、秧歌剧、歌剧,以及诗歌时,首先想到的是观众和读者,想到的是与广大的人民群众相呼应。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我来说,印象深刻,影响终身。”

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9周年之际,著名诗人、剧作家,文化部前副部长贺敬之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作上述表示。

87岁的贺敬之说:有些往事随着时光流逝渐渐模糊、淡忘,但《讲话》对自己的艺术道路、人生道路有着重要意义,永远不会忘记,“它的精神、思想直到今天都是新鲜的!”

贺敬之表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时,他只是延安鲁艺文学系不满18岁的学生,“延安文艺座谈会开会期间,鲁艺参加座谈会的老师何其芳、周立波等,每天从杨家岭会场回来,都给我们传达会议情况。”

延安文艺座谈会结束约一个星期,毛主席亲自到鲁艺给师生们作讲演。贺敬之记忆犹新。

“这是我第一次正式见到毛主席。我就坐在第一排,离得非常近。主席穿着旧军装,打着补丁。就是在这次演讲中,他提出了著名的‘大鲁艺’‘小鲁艺’的命题。毛主席说,你们这个鲁艺还是小鲁艺,还有个大鲁艺,那就是广大的社会、广大的群众,你们要到人民中间去,要到火热的斗争中去。以非常通俗的语言表达了人民艺术家与人民、与社会的关系。这跟《讲话》的精神完全一致。”

贺敬之还记得,讲演中,针对当时延安部分外来干部脱离群众、轻视群众的现象,毛主席还谈到了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本地干部和外来干部――也就是“洋包子”和“土包子”之间的关系问题,提出不要摆知识架子,并引用了柳宗元散文《黔之驴》进行阐释,给师生们很大教育。

“毛主席绝不轻视知识分子。他发表《讲话》时,亲自约请已经到延安的艾青、丁玲、肖军等非常著名的作家谈话,并且对他们给予很高评价。”贺敬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