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传奇画家李青萍资料及一生作品回顾赏析

2017-09-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很久之前就想写一写关于李青萍,这位被世人遗忘的杰出女画家.她的前半生轰轰烈烈,后半生却蹇迫孤苦.她一生为绘画而生,拒绝婚姻,拒绝爱情.徐悲鸿曾为她的画集作序,为她画肖像.齐白石站在她的画作前赞叹不已.刘海粟更是感概地对她说,能成为画坛先驱的唯有你我.这位女画家究竟有什么极高的天分才华,不妨先从她的资料了解先吧.李青萍,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女画家,早在上一个世纪的30年代就已蜚声国内外画坛.她的画作奇想联翩,浪漫多彩,处处显露出独创的艺术魅力.画坛巨擘徐悲鸿亲自为她选辑.作序.出版<青萍画集>;丹

很久之前就想写一写关于李青萍,这位被世人遗忘的杰出女画家。她的前半生轰轰烈烈,后半生却蹇迫孤苦。她一生为绘画而生,拒绝婚姻,拒绝爱情。徐悲鸿曾为她的画集作序,为她画肖像。齐白石站在她的画作前赞叹不已。刘海粟更是感概地对她说,能成为画坛先驱的唯有你我。这位女画家究竟有什么极高的天分才华,不妨先从她的资料了解先吧。

李青萍,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女画家,早在上一个世纪的30年代就已蜚声国内外画坛。她的画作奇想联翩,浪漫多彩,处处显露出独创的艺术魅力。画坛巨擘徐悲鸿亲自为她选辑、作序、出版《青萍画集》;丹青大师刘海粟赞曰:“今之西画引进中国,只有你与我为先躯!”白石老人为之题词称颂。她的画展轰动东瀛,以其绝妙奇特的泼彩画震惊中外,成为一代画坛女杰。而她丰富传奇的个人经历,折射出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轨迹。

李青萍原名赵毓贞,又名李瑗,1911年出生于湖北荆州。李青萍的先祖是马来半岛华侨,家族是荆州大族。15岁时,她因逃避国民党川军连长逼婚,改名李瑗,乘船逃亡武汉,投靠在教育部任职的四叔赵季南。

1932年,19岁的李青萍考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上海美术学院前身)图音系,开始学习西方油画,接触到表现主义、抽象主义、印象派等现代美术流派。在1935年新华艺专的毕业展上,李青萍的两幅用色新奇、技法独特的画作吸引了前来观展的徐悲鸿的注意。徐悲鸿惊赞:“好一个新派女画家!”

在南洋的教学生涯成为李青萍生命里独具魅力的一笔。因才华出众,她被马来西亚驻上海领事馆招聘为吉隆坡坤成女中艺术部主任。在吉隆坡,李青萍从当时沦为橡胶工的印度著名泼彩画家沙都那萨那里学到泼彩画艺。在马来西亚,李青萍再度见到前去办展募款的徐悲鸿。李青萍帮助徐悲鸿寻找展览场地,做笔记记录,发动人脉买画募资。徐悲鸿则亲自为李青萍画像,并为她选编4本《青萍画集》。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刘海粟劝李青萍到国外发展,李青萍虽然持有英国护照,却不顾战乱,毅然选择归国。彼时李青萍画名甚隆,她在武汉、上海、北平、天津、广州、重庆、台北等地频频办展,画展所得均捐给抗战牺牲的烈士家属和受灾民众。蒋介石夫人宋美龄、上海市市长吴国桢等都曾是她画展的赞助人。

男人因孤独而优秀,女人因优秀而孤独。有一段芳华在国北独自绽放,她比烟花寂寞。著名艺术大师李青萍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既有跃上巅峰的风光无限,也有跌入谷底的悲惨磨难,93岁的老人阅尽人间潮起潮落,云卷云舒,大彻大悟。除了绘画,别无他求。

绘画是李青萍生命的唯一,生活的全部,为了绘画她放弃了爱情。晚年靠捡垃圾为生,在破布上用捡来的油漆继续作画。直到文革结束,落实政策时仍无人知这腌臜老太会画画,她唯一的要求也是“让我画画”。从七十画到九十搁笔,终生未嫁,孤苦一世。她画的抽象表现主义生前少有知音,我们现在不妨重新再回味她的天才之作。

青萍老人的画,既有来自其父祖的中国泼墨写意画的基因,又有经过科班训练的扎实的写实功力,她曾得到印度泼彩画家沙都那萨亲传技艺,又从马蒂斯、毕加索、凡·高、波洛克等那里广受启迪,而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和艺术风貌。

其晚年劫后之作,更加热情奔放,挥洒自如,内涵深沉,炉火纯青。很难想象这样充满狂放风格的画作出自一个又瘦又小的年近九旬的老太太之手,随着笔者研究的深入,对照画家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终于明白这一系列作品实际是画家为自己的人生“画”传,只有经历了这丰沛的人生,才能产生来自心底的、使人震撼的创作,并具此奠定其一代大师的美术史地位。

《孤独的夜行人》,不是一幅再现性的写实场景,而是一种人生感觉的表现,一切都在意绪的营造中呈现出一种特定的氛围和气息,画面以意象表现性组合为特点,简洁、率意的用笔与刮刀的配合,制造了幻境般的街巷感觉,逆光的运用,突出了夜行人的孤独感,强化了无所皈依的飘泊者惨淡的愁绪。在这幅尺寸不大、用笔精练的作品中,画家以“孤独的夜行人”为题表达了自我的心境与精神的印迹,事实上,这是真正而纯粹的自我表现,这是人生履痕的留影。

《闹春景》,以红、橙色为基调,一扫此前的压抑郁闷氛围,画面转为火热炽烈,谕示着生命活力的回归,象征着画家重又开始的新生活;作品的形式结构颇有马蒂斯的形式意味,不重客观现象的真实传达,而以变形、夸张、简约的意象符号,去表现内心蓬勃的意绪,这件作品重在表达一种欢愉的情绪与感觉,以中国民间“闹春景”中的日常素材为符号,如跑驴、骑独轮车、推花车这些中国民间喜闻乐见的元素,被画家以平面化的空间处理,分布在不同的位置上,并有意消除了情节性、叙述性以及文学性,而代之以空间关系的分割与空间中意象组合的几何式关系,画面中被减弱的是时间因素,强化的是空间因素,进而实现在同一时间内获得不同空间景象的同时呈现。

《溪流》仍然是以抒情意绪为主的油画,画家汲取印象派与立体主义的夸张和主观手法,借以表达自然诗意与内心主题共鸣的本质性意义,在黑、蓝、绿组成的整体情调中,黑与白的对比,成为主要语言,使溪流成为跳出幽深色调的夺目意象;简洁的色彩与手法,传达出大自然生命的奥秘,在动态的画面上,我们时时感到画家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的人生理想和艺术追求。

《富士山》是借助笔触运行方向的不同,来表现自然奇观,横向的笔触中红、绿色象征原野,蓝绿为天际,而垂直的蓝白色则为山峰,画面辽阔深远,富士山高耸奇伟,境界阔大,在有限的空间中表现出无限的自然诗境,尽管署名为“富士山”,但它不是一幅写实的风景画,而是画家内心波澜不惊的写照。

饱受悲惨命运折磨的李青萍经历过战争、文化大革命的无情批斗,犹如后印象画派大师梵谷传奇凄美的一生般,于中西艺术史有异曲同工之处,于画面的摧残充分显露出挣扎,是如同梅花越冷越开花,越挫越勇的精神斗士。在鲜明的色彩后不知暗藏多少的无奈以及几分的遗憾。李青萍的艺术是她的一切,也因此,她用生命谱出的绘画是世间最美丽的景象,被遗忘已久的才女李青萍是近代中国抽象绘画大师,于艺术历史上已经佔有不能被取代的地位。

李青萍去世于2004年,享年94岁。于她逝世的十週年,台北敦煌艺术中心于2014年的夏天举办了李青萍的绘画收藏展,共邀大众一同回味往事,品味经典,再现纯美的年代。

1986年李青萍获得“平反”。1987年,在七十多高龄的李青萍的要求下,江陵县委将李青萍的养女李美璧调到荆州工作,照顾她度过晚年。在养女照料下的十几年,是李青萍磨难过后最后的安稳日子,虽然经济不宽裕,但她又能潜心画画了。李美璧回忆,有一次李青萍犯高血压卧床,凌晨四点,她突然觉得自己好些了,便叫李美璧帮她把桌子抬过来,她要画画。“她就是一个画痴。”

2003年,经企业家陈秋葵和魏新引介,上海美术馆馆长李向阳和批评家尚辉前来探望已因瘫痪卧病在床的李青萍。尚辉说:“我们在她卧榻的隔壁,看到了藏在床下的一箱90年代以后的作品。”这些画作已经潮湿、破损,可遮盖不住的笔触的华彩,让人无语凝噎。“她的后半生过的是鬼魂一样的日子,可她却创造出这么光彩照人的艺术!”

李青萍将这一百幅画作捐给上海美术馆,由于张之先、陈坚的资助,李青萍画册也终于在老人去世之前出版。

心疼老人为艺术奉献了一生,担心破损的画作无法使老人获得公正的评价,李美璧也将李青萍留给她的一捆画捐给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