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溪字典 王竹溪:编撰字典的物理学教授
湖北公安人。物理学家、教育家,我国热力学统计物理研究的开拓者。1935年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1938年回国。撰写了《热力学》《统计物理学导论》等我国第一批理论物理优秀教材,为建立我国理论物理教学体系奠定了基础。发明汉字新部首检字法,独立编纂《新部首大字典》。
1934年夏天,王竹溪参加并通过了第二届公费留英学生考试。因为与剑桥大学物理学教授狄拉克的一段缘分,王竹溪被狄拉克推荐给统计物理开拓者之一的富勒门下,成为他的物理博士研究生。
1935年8月,25岁的王竹溪与乔冠华、季羡林、谢家泽等人结伴,共同踏上奔赴欧洲的旅途。
在剑桥大学,他与华罗庚、干毅等人多有往来,相谈甚欢,报效祖国的信念又令他们联结得更为紧密。狄拉克也与王竹溪建立起了深厚的师兄弟情谊,不仅在一起研究学问,还经常请他到家里做客、下象棋,周末还经常相约一同郊游。
愉快的时光总是短暂易逝,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震惊国内外,王竹溪和同学们虽身在伦敦,仍然通过报纸、电台密切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无不为家国兴亡而忧心忡忡。他们纷纷写信,并联名发电报给国内有关部门,要求尽早归国抗日。虽然这些旅英学生都是公费留学,生活不甚宽裕,然而国难当头,他们踊跃捐款,支援国内抗日。
在剑桥大学学习的3年里,王竹溪在统计物理学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先后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刊》等权威性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1938年7月,王竹溪完成了博士论文《吸附理论及超点阵理论的一个推广》,顺利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有好心的外国朋友曾试探地问过王竹溪的就业去向,他的回答斩钉截铁:回到祖国去!
不久,一封由校长梅贻琦、理学院院长吴有训、物理系主任周培源签发的聘书,跨越重洋寄到了王竹溪的手中。他满心欢喜,接受了西南联大破格聘他为理学院物理系教授的邀请,立即决定乘船回国,与他同行的还有钱锺书。
周培源后来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说:“当时德国法西斯在欧洲尚未发动侵略战争,而祖国的大片土地已经被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所践踏,如果竹溪有半点私心杂念,单为他个人图安逸、贪享受着想,以他的才华与学术水平,他完全有条件在西方国家里找到一个教学或科研工作。但是,他没有这样做。”
首登讲台的王竹溪意气风发,不仅赢得了学生们的一片称赞,连昔日的老师也大为惊奇,而此时,王竹溪还不满28岁。
在西南联大期间,为了躲避敌机的狂轰滥炸,教师们一般都住在离城几公里以外的农村,每天步行往返,住的房子大多下层养牲畜,楼上睡人。王竹溪依然安之若素,一心扑在教学和科研上。除了完成物理系的教学任务外,他还兼任工学院的课程,并带领杨振宁、李荫远从事一项统计力学问题的研究,还在《中国物理学报》和国内外其他科学刊物上发表多篇有关热力学、统计物理学的文章。
做好本职工作之余,王竹溪旁听了很多课程。姜立夫开设的高等几何课,他几乎每堂必到。此外,由于从小受到古典文学的浸染,王竹溪对于中国文字很有兴趣,他认为中国辞书部首太多、翻阅不便,1943年,他编撰了一部部首相对简单的字典,为此他还曾在文字学家、西南联大中文系副教授唐兰的“说文解字”课上旁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