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老师代课40载月薪150元 代课教师工资为何如此低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一直代小学的课程,2000年以后学校的小学老师多起来了,我便开始带幼儿班。”宋玉兰说。宋玉兰第一次作为老师走上讲台时还是个学生。1975年的一天,生产队的领导找到17岁的宋玉兰,问“村里小学没有老师,你能不能给孩子们上上课。”坐在教室里她回忆说,“当年我是边上高中边给小学代课,没想到一代就是40年。”
保守估计,在这个现在有1200多人的小村子里,宋玉兰累计教出了上千名学生。不少家庭,大人孩子两代人都出自宋玉兰门下。现在,幼儿班的小朋友小轩(化名)的妈妈,便是宋玉兰在上世纪90年代教过的学生。小轩的妈妈说:“村子里哪家哪户没有宋老师的学生?虽然是一个村的乡亲,但村里人都不按辈分叫她,而是习惯喊‘宋老师’。”
在宋玉兰家,她拿出一张上世纪90年代积善学校的教职工合影,照片上有10多位老师;现在,这些老师外出打工的打工,退休的退休,坚持到现在的只有她一个人。宋玉兰指着其中一个人说:“这位老师也是代课教师,工资太低了,养活不了家,前几年出去打工了。”
宋玉兰回忆,刚当上老师时她是挣工分,全年是280个工分;上世纪80年代,每月可以赚50元,在当时的农村,这收入还算不错;到了90年代,月工资涨到100元,家里的开支开始不够用;2000年以后,她的收入又涨了30元。
现在,宋玉兰每月工资只有150元,一年结一次,到了年底才能拿到1800元。“代课老师退休后一点保障也没有,现在也不敢退休。”超过退休年龄2年的宋玉兰说,“自己能干一年是一年。”
为了维护权益,宋玉兰坦陈,自己堵过领导的门,拍过领导的桌子,但十几年来始终没有解决。宋玉兰平静地说,“以前被气哭过,有时一天都吃不下去饭,哭过后再接着给孩子们上课。”
记者咨询陵川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据介绍,当地在2000年前后有一次民办老师转公办老师的机会,之后十几年来再也没有转为公办老师的名额了。并且,这位负责人说,“幼儿教师一直没有正式编制,很多时候都是挤占小学教师的编制名额。”
南阳市内乡县有一位义务教书27年的编外教师张彩青,她既是老师,又是保姆和厨师,同时还是5个山里孩子的“妈妈”。除了文化课,张彩青还经常教导孩子们要知恩感恩,她既要负责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还要关照他们的生活。在这只有一个老师的学校里,张彩青既是老师,又是校长;既是保姆,也是“代理妈妈”,有的小孩子甚至称她为“老师妈妈”。村支书称,张彩青是编外教师,一直没正式待遇,村里群众心疼她,就到镇政府反映此事,后来镇里协调中心校为她每月发放四五十元工资,后来涨到八十元,从去年开始调整到一年(10个月)八千元。
为了让政府兑现十多年前的承诺,安徽省界首市数百名“教师”2015年7月6日在界首市政府、教育局等单位门口,拉开“641名教师恳求政府履行合同,同工同酬”的横幅。上述“教师”中的一员、界首市代桥镇刘寨小学的音乐代课老师张黎明说,十多年前,包括他在内的600多人先后就读了界首市“艺体班”,“当时政府承诺我们毕业后会和普通师范生一样划入事业编制,后来却让我们当了十年多的代课老师,每月拿着几百元的工资”。
据报道,当地教育局局长回应称,“教师”们所述情况系历史遗留问题,十多年前因国家政策变动,原本可以包分配的“艺体班”学生无法再被划入编制,只好被安排到各乡村小学代课,每月由界首市财政部门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给他们划拨生活补贴。目前界首市政府已经成立专门小组处理此事。
专家熊丙奇曾针对安徽界首代课教师维权事件发表评论称,即使没有编制,也不能不保障这些没有“教师”编制、身份,却干着教师活的人员的薪酬待遇。这是明显侵犯这些“教师”的合法权利,当地政府实际上是以编制为借口,想廉价使用这批人员,完成当地的教育任务。没有依法履行对教育的投入、保障责任。
熊丙奇分析称,近年来,有关代课教师问题的性质,越来越清楚,以前,社会舆论普遍认为,担任代课教师的教师,能力与素质不及正式教师,因此,不能享受与正式教师一样的待遇,后来,才发现,这些教师就从事和正式教师一样的工作,对完成基层、农村义务教育任务有着重要贡献,他们之所以得不到正式教师的身份,是政府部门不想依法履行教育投入责任——有的代课教师的待遇不到正式教师的一半,就是在当地有足够的编制之后,政府部门也不是把有10多年甚至几十年教学经历,实践已证明完全符合条件的代课教师转为正式教师,还用“合同教师”、“临时教师”之名,继续使用、对待这些代课教师,有的还在清退代课教师之后,再把这些“教师”聘回,担任“合同教师”。对上应付清退代课教师的行政任务,对下不履行政府该承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