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雅玲学术造假 中科院院士涉学术造假 4位推荐人要求对其除名

2017-10-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近日,中科院院士王正敏被学生王宇澄举报涉嫌学术"造假"及"克隆"的风波仍未停止(本报曾连续报道).2005年,王正敏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时

近日,中科院院士王正敏被学生王宇澄举报涉嫌学术“造假”及“克隆”的风波仍未停止(本报曾连续报道)。2005年,王正敏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时候,一共有7位院士推荐人。

昨天,7院士中有4人写联名信,提出中国科学院应当将王正敏除名。中科院回应,将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处理此事。

“这个是地地道道的学术造假。我们选取院士,哪怕是有一篇论文有一点瑕疵,不是说作假了,瑕疵都不行。科学院不允许这样的人存在,不允许这样带着作假的人存在。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新垣,系王正敏推荐人之一”

学术造假

数十篇文章涉嫌造假

据了解,王正敏2005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时候,一共有7位院士推荐人。最近,其中4位推荐人写信要求中科院对王正敏予以除名。这4位写联名信的院士是: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的刘新垣、戚正武、洪国藩、姚开泰。其中,刘新垣是著名分子生物学家,一直在中国科学院生化与细胞研究所工作。姚开泰是著名病理生理学家,现为南方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4位院士在联名信中列举了王正敏涉嫌论文造假的内容,一是他将个人专著《耳显微外科》中的大部分内容拆为14篇文章放在他自己主编的《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上发表。这些都是假论文。二是他把非研究性的一般性文章(43篇),冒充正式研究论文放入院士申报材料中。

“这个是地地道道的学术造假,我们选取院士,哪怕是有一篇论文有一点瑕疵,不是说作假了,瑕疵都不行。科学院不允许这样的人存在的,不允许这样带着作假的人存在。”刘新垣说。

推荐人坦承审查不严

姚开泰院士说,中国科学院对这样的情况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表态,“他有那么多都是抄袭的,他不符合我们科学院院士的标准。”

据了解,《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中院士候选人行为守则》明文规定,“被推荐人附件材料”的提供者要对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包括不得编造学术、专业技术经历和国籍证明,不得作虚假陈述,不得提供关于研究成果等方面的不实信息。

“实际上我们也是审查不严,我们承认有责任的,”刘新垣说,他们当时只看了推荐材料,并没有审查《增选候选人论著目录附件材料》。“当时就听人家说,就是有一个老的资深科学家,他们单位(复旦大学)也向我们推荐,我们相信了,我们相信了单位(复旦大学)。”

对此,中科院回应称,正在了解相关情况,将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处理此事。经调查若有违背院士行为准则的,根据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可给予警示、批评、警告直至撤销其院士称号的处理。

昨天,记者致电王正敏,对方未对此事作出回应。

中科院称将严查此事

中科院相关负责人表示,2012年11月,该院学部收到复旦大学附属耳鼻喉医院王宇澄对其老师王正敏院士的投诉,学部随即致函复旦大学,要求对投诉情况进行调查核实。2013年9月,学部收到复旦大学回函和调查报告。中科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常委会开会进行了专题研究,并成立了由相关领域院士组成的专门工作小组进行进一步核查和研究。对媒体报道的一些投诉信未涉及的新问题,正在了解相关情况,将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处理此事。

中科院为维护院士群体的声誉,对院士违背科学道德行为制定了严格规定,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中的有关规定、《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违背科学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等。

该负责人介绍,按照相关程序,学部对收到的投诉,首先转交院士所在单位或归口主管部门调查处理。若有违背院士行为准则的,无论是在增选过程中还是当选院士后,学部都将根据相关程序进行调查。中科院院士选举分六个学部进行,对院士的处理也是首先由相应学部进行调查,根据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由其所在学部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可给予警示、批评、警告直至撤销其院士称号的处理,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

克隆风波

承认曾仿制国外产品

王正敏院士研发团队核心成员沈义虎曾表示,他亲自参与破解国内同类产品的芯片,从而使得研究团队仿制出人工耳蜗。但王正敏院士在3日新闻发布会否认仿制人工耳蜗,“只能看到图形,因为很多东西解密不出来,克隆不到”。

而在发布会之后,王正敏接受央视采访时又转变了言论,称他们拿到的澳大利亚人工耳蜗,并不是标准的人工耳蜗,但他们也对这个芯片进行了分析,并送到外面的单位进行检查,绘制了芯片中的线路图。

王正敏称,仿制的芯片线路板经过验证,发现不符合临床实际,无法使用。他的研究团队随后在上个世纪90年代找了一家民营公司自主研发了该芯片。

“当时买了澳大利亚的产品回来,我亲手给它全部打开模仿,负责解剖和分析”,沈义虎称。

对于沈义虎说法,王正敏并不认同,“所谓检阅就是把芯片拆分检查,我们没这个设备,也没这个仪器,他怎么做这个工作呢。”

据悉,复旦大学表示将启动复查。

师生之怨

因职称评定两人积怨

据学生王宇澄回忆,2004年底,王正敏一直在努力为自己办院士增选工作。为了方便工作,王正敏将自己的一间办公室腾出来给王宇澄使用。由于准备相关材料任务量大,王宇澄自己常常工作到半夜。

但随后,推荐王正敏的院士中有人过世了,推荐人不足。王宇澄便通过自己的亲属为导师找到两名推荐人。最终,有7位院士对王正敏教授进行推荐。

2005年12月,增选院士名单公布,王正敏当选,成为医院唯一一位院士。

“是王宇澄说科学院有些院士愿意来见我”,王正敏认为,在申报过程中,他自己的推荐人也基本够了,“我是个比较清高的人,如果人家没有这个意图,对我没有了解的话,我是不会去找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