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举债学生捐款 要求每人至少捐款1000元
针对媒体报道“英山一中要求高三学生每人捐款1000元替学校还债一事”,英山县委日前要求县纪委迅速进行调查,责令英山一中马上整改,收取的捐款资金于5月7日当天全部退还。
根据目前的回应,英山一中为适应新高考发展形势,计划筹备通用技术实验室建设,需投入大量资金,部分家长出于好心以家长委员会名义发动捐款,得到一些高三学生家长的响应和自愿捐款,捐款由所在班级家长代表或班主任收取。
而据该校老师的说法,此次学校负债高达3000万,为了还清债务,学校便邀请新老校友为学校捐款。
当然,倘若学校暂时遇到了困难,部分家长发动捐款,可以理解。但从曝光的微信记录看,很难说这种捐款是纯粹“自愿”。
一些班主任划出1000元底线,甚至放话“少于1000元,将不接收捐款”;个别班主任在家长微信群中点名道姓通报家长捐款金额,使得一些低收入的家长左右为难。如此“自愿”几乎与逼捐无异,不仅违背了捐款初衷,损害了学校形象,也伤害了学生和家长的感情。
英山是国家级贫困县,人才培育是当地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但当地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特别是教育经费相对短缺也是不争的事实。学校若是为了适应新高考发展形势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本无可厚非。
但举债3000万,不是个小数目。资金的筹措是否合理、规范,资金的使用是否正当,也应受到严格检验。
近年来,我国大中小学越发意识到校友捐赠的重要性,纷纷打出了“校友经济牌”,但很多学校在开拓社会资源、规范捐赠管理等方面仍显“技穷”。比如,此次该校捐赠倡议被班主任层层加码,“自愿”异化为“逼捐”。
其实,校友捐款也是学校募集资金的重要渠道,但为避免伦理冲突,募捐对象只能是老校友,而非在校生及家长。因其与学校之间存在直接的利益关联,他们并不是恰当的募捐对象。
从根本上讲,破解学校从学生身上薅羊毛的现实困境,还得在增加教育资源供给、强化教育监督管理等方面突破,真正以资金保障支撑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唯此,方能有效杜绝此类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