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的故事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黄宾虹

2018-02-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黄宾虹(1865-1955),名质,字朴存.原籍安徽歙县潭渡村,生于浙江金华县.因潭渡村有滨虹亭,中年更字宾虹.先祖黄凤六就是一

      黄宾虹(1865-1955),名质,字朴存。原籍安徽歙县潭渡村,生于浙江金华县。因潭渡村有滨虹亭,中年更字宾虹。先祖黄凤六就是一位知名的新安派画家,“滨虹亭”三字就是他用隶书所书。父黄定华,字鞠如,虽是商人出身,但好吟诗、作画,尤其善画梅竹。所以,黄宾虹在幼年时期就深受艺术的熏陶,走上了艺术道路。

      黄宾虹5岁开始读书,老师赵经田是位多才多艺的秀才,会弹琴,也会画山水兰竹。黄宾虹在师长和父亲影响下,从小喜欢绘画和篆刻。6岁时便开始临摹家藏的沈廷瑞的山水画册。

后来又从倪逸甫学画和篆刻,11岁时,仿《飞鸿堂印谱》等学篆刻,已能临刻邓石如印谱十多方。12岁回原籍应童子试,名列前茅;并于歙县临摹董其昌、查士标诸家真迹。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画更加用心,凡遇名家作品从不放过。14岁时,考取金华丽正、长山两书院。16岁肄业于金华丽正书院后,便外出游览名山胜水,寻师访友,曾到杭州西湖、金华北山、安徽黄山、九华山以及浙江永康等地。

      20岁上,在父亲催促下,黄宾虹再次回歙县应县试,落榜后,决计放弃科举这条路,而以学书、学画、学金石考证等自己喜爱的技艺以立身存世。乃于1885年回到潭渡村居住,仔细研究前代名家的作品,画了大量的习作,对明代沈石田、董其昌、明末的渐江、石溪、石涛等人画作反复揣摩,又认真研读了黄氏祖先的著作。

这一时期虽不太长,但使他既领悟了各家的长处,把握了各家的特色,又对各家之不足有所发现,为他后来在艺术上的长进打下了一定基础。

      1886年,黄宾虹补廪贡生,在人文荟萃的扬州任两淮盐运使署录事,此期间曾就师于郑珊学山水,从陈崇光学花鸟,并浏览了很多金石书画,扩大了他的艺术视野。其中,郑珊所画山水,沿袭龚半千的艺术风格,自然浑厚,用墨独具匠心,对黄宾虹后来的画作影响很深。

      黄宾虹青壮年时期,正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之际,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更加严重的危机。维新派力求革新图强,黄宾虹也深受康有为、梁启超变法维新思想的影响,关心国事。

1895年,康有为在京师发动“公车上书”,黄宾虹致函康梁表示支持,并阐述他个人的见解。同年在上海,通过朋友介绍,与谭嗣同得订文字之交。此时的黄宾虹,已不像少年时那样,只痴迷于艺术了。他认为“政事不图革新,国家将有灭亡之祸”,开始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他在继续吟诗习画的同时,每天天不亮便起床舞剑,并常到岳营滩(相传是岳飞扎营的地方)去习马练武,期能有朝一日效命国事。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黄宾虹获悉谭嗣同被害之事,痛愤不已,作挽诗一首以悼英杰。因有人向官方告发黄宾虹与维新派有不寻常之关系,黄闻讯后,于1899年春天经上海潜赴河南开封,年末才重回歙县。

      1906年,黄宾虹到许承尧在歙县办的新安中学堂教国文,与陈去病、许承尧、江炜、汪律本等过从甚密,并组织了“黄社”,寓纪念明末清初之进步思想家黄宗羲之意。黄社以议论诗文为名,实际上带有明显的反清政治色彩。1907年,黄宾虹又秘密为同盟会筹款,因此被人告发,直指他是“革命党人”,被清政府下令通缉。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化装逃到上海,在上海一直待到1937年。

      在上海的前20年,他主要从事编辑工作。1907年到1911年间,他担任《国粹学报》编辑,协助邓实、黄节等编辑《国粹学报》、《国粹丛书》、《神州国光集》等书刊画册,这些书刊都具有一定的民族主义倾向。

在《国粹学报》上,黄宾虹发表了他的处女作《滨虹羼抹》一文的《叙摹印》及他论画的第一篇文章《滨虹论画》以及《叙造墨》、《叙村居》等篇。这些著作,已充分显示了他在金石书画方面的造诣,使他兼具了学者和画家的双重身份,这时他已进入中年。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黄宾虹兴奋不已,手制白色大旗一面高悬,以示庆祝,并积极为倾向革命党人、宣传孙中山学说的《真相画报》写稿、插图,先后在《真相画报》发表了山水《焦山北望》、《海西庵》等画,并撰写了《论上古三代图画之本原》、《论两汉石刻图画》、《论东坡开文人墨戏画》、《论徐熙黄筌花鸟画之派别》等文,探索国画艺术的发展历史及流派的演变。

袁世凯上台后,《真相画报》被迫停刊,黄的探索文章暂时中断,但他已在对国画的历史发展和流派演变的梳理中得到许多启发,并注意吸取其中的教训,又将之运用于自己的绘画实践中,从中加以印证、比较,使他的理论得到充实和发展,这些努力,为他后来的笔法论、墨法论积累了一定的资料。

      1915年,黄宾虹在《上海时报》工作,筹安会成员谢连荪来拉他北上为袁世凯称帝效力,黄不为所动。

      这一时期,除了从事绘画和篆刻之外,黄宾虹还在神州国光社、商务印书馆、有正书局等处工作,有机会欣赏了不少古今名画,参加编印了《神州国光集》、《神州大观》、《历代名家书画集》、《中国名画集》等。

主编过《艺观》双月刊,兼任过《国画月刊》编辑;还编纂了《美术丛书》和《金石书画编》。尤其是和邓实合编的《美术丛书》,先后费时十余年,全书160余册,汇集了中国的大量美术论著,内容包括书画、雕刻、青铜、玉石、文艺、词典等类,尤以书画类为多,堪称一座艺术博物馆。

      在上海的后十年,黄宾虹离开出版机构,开始了教授生活。上海各美术学校先后聘请他去教授国画和画论,他曾任暨南大学中国画研究会导师,昌明艺术专科学校、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教授,中国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后又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并到各地去讲学。

就其艺术道路而言,他任编辑期间是他师传统的阶段,而这后十年,他在传艺授徒之余,纵情于祖国的秀丽山川,是师造化(大自然)的阶段。当时他虽已年过六旬,但身体健康,精力旺盛,曾先后登临山东的历山,漫游江苏的虞山、太湖,上浙江的天台和雁荡,又去江西,游匡庐,入福建,游武夷,入广东,登罗浮、游越秀……在真山真水间寻求画法的来源和奥妙。

正因为此,他对祖国山川了如指掌。

      1937年5月,黄宾虹应北平古物陈列所之请,赴北平审定故宫南迁书画。当时并兼任国画研究室导师,及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讲师。刚到北平两个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平津相继沦陷,黄宾虹想脱身离开北平,未能如愿。

无奈之际,他“终日杜门,唯厂肆中人以金石、书画造门,无不容纳”,“日多杜门整理拙稿”。1940年,伪北平文物研究会荐举他为美术馆馆长,他予以拒绝。80岁时,北平艺专的日本负责人提出为他举行“庆寿会”,寿堂已设,他也拒不参加。这期间,他曾作《禾离图》、《黄河冰封图》以抒发他对祖国河山沦丧的哀痛。

      抗战胜利,他异常高兴,在致友人函中,说自己“无异脱阶下之囚”。

      在北平艺专留任教职一年多后,于1947年夏才得南返上海,稍后应国立杭州西湖艺术学校之聘,任该校国画教授,寓居杭州西湖栖霞岭19号。这时他已是80多岁的老人了。回杭州前几天,徐悲鸿在他画的巨石上添画一只展翅的雄鹰,表达他对黄宾虹雄心未老、继续翱翔的美好祝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宾虹不仅以极大的热情从事绘画和著述工作,还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所长和华东分院教授,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和上海分会副主席等,他每天兴致勃勃地开会、作画、著述,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1955年,在他90岁诞辰时,华东文艺界为他举行祝寿会,华东行政委员会授予他荣誉奖,称他为“中国人民的优秀画家”。同年3月25日,黄宾虹因患胃癌病逝于杭州,葬于西湖南山公墓。逝世前,他嘱咐家属把自己一生历尽艰辛所存的书籍、字画、金石、拓本、碑帖以及自作书画、手稿等共一万零一百余件全部捐献给国家。政府将其生前居住之杭州西湖栖霞岭19号辟为“黄宾虹纪念馆”。

      黄宾虹一生周游中国名山大川,重视写生,画稿万余幅,有《黄山纪游册》、《浙东纪游诗画册》、《浙赣纪游册》、《蜀游画册》、《黄海松涛十二图》等。50岁前黄宾虹研习传统,临摹前人,50岁后,取精用弘,陶冶宋、元人的画法,变挺劲秀丽为浑朴苍劲。

70岁左右,山水画作品已达外师造化,神领意和,变异合理而来去自然的境界。70岁后形成独特风格,作品兴会淋漓,浑厚华兹。尤精墨法,有时于浓、焦墨中兼施重彩,并以“明一而现千万”的表现手法,再现山川神貌。亦善花卉虫鱼,奇崛有致,并精金石、书法、文字、篆刻之学,对画论画史尤有研究,识见精辟。(张淑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