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怎么理解“陈行甲离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逐步加大了从严治党的力度,尤其是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擎起从严治党新旗帜,从严治吏、反腐倡廉已经成为中国政治新常态。
这样的背景下,伴随着党风政风显著好转的同时,也出现了官员频频辞职的现象。12月2日,全国优秀县委书记陈行甲辞职的消息瞬间传播开来,刷新了官员辞职的记录,陈行甲再次被广泛关注。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理解"陈行甲离职"?
关于陈行甲,笔者最初是从他11月初的一篇深夜撰文《有些贫困户被好政策养得"浑身不舒服"》开始了解的。当时,这篇文章一经传播,即可引起广大网友的热议,当然,褒贬皆有之。笔者当时看过之后,也没太在意,只是认为这是一篇地方官员在压力山大的脱贫工作中的内心宣泄,抑或是切实心得吧,无非就是谈了很多扶贫干部早就想讲却不敢讲的问题。
却没想到仅仅一月的时间,再次传来重磅新闻,他居然辞职了。这次的博文倒显得非常平和,沉稳,甚至包含着不少依依不舍之情。
但,纵观前后两则新闻,感觉内中的缘由并非那么简单。首先,来看几个关键事件。2011年10月,陈行甲满怀豪情地踏上了巴东的土地。2015年6月,陈行甲被评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2016年7月,一份举报材料列举了陈行甲六大罪状,9月陈行甲被湖北省委定为"州级领导干部人选考察对象",同月陈行甲向湖北省委提出辞职。
10月,陈行甲向新京报记者表露去意,11月初深夜撰文《有些贫困户被好政策养得"浑身不舒服"》,12月2日微博宣布辞职。可以看出,陈行甲的辞职并不寻常。
最关键的两则消息是今年7月的那份举报材料,内容就是"自我竭力炒作、捞取政治资本,思想意识差;心胸狭隘,借反腐泄私愤,做人品质差等"。可见,举报者对陈行甲在巴东几年的工作是全盘否定的,是戴着有色眼镜评价他的。
而陈行甲在回复州纪委函询的话则是"捞取政治资本是否属实,我无法自证,我将用将来的行动证明其不属实"。10月则对记者讲"再做下去,就是刷简历,那不是我想要的"。原来,他的"实际行动"就是辞职。很显然,他的辞职跟这份举报信有直接关系。
再忠诚的党员干部,也都希望得到最起码的认可和尊重,尤其受到"举报"时,更需要组织及时地调查澄清和必要的思想安抚,否则,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枷锁",将成为优秀干部不可承受的重负。中央人才政策强调,要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在当前人才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假若党政机关的相关工作机制不能跟上人才竞争步伐,则陈行甲这样的优秀人才必然要被社会企业所挖掘。这是最值得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