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绝句》的英译和赏析

2017-07-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赏析]常用偶句,也是杜甫绝句的艺术特色.有的前两句散行,后两句对偶或者反过来,先偶后散,还有通篇用两联对偶写成,如<解闷>中的"侧生两岸"

【赏析】

常用偶句,也是杜甫绝句的艺术特色。有的前两句散行,后两句对偶或者反过来,先偶后散,还有通篇用两联对偶写成,如《解闷》中的“侧生两岸”一首,《存殁口号二首》及这《绝句四首》都是。

用偶句写绝句诗,一般说来,由于十分整齐,容易失之板滞,不如散句之流动宛转,跌宕多姿,能以风神取胜。但对技巧熟练,工力深厚的作者说来,还是能够运用自如,从偶句中体现散句的长处,不至于相形见拙。杜甫是最杰出的律诗大师,精于对偶,所以能够将这种形式极其成功地运用到绝句中来。初唐诗风,沿袭齐、梁,在绝句中也常见偶句,但当时的律诗和律化的绝句这些形式都还在完成的过程中,没有达到成熟的阶段,因此在用字遣词和谐声协律方面,并不很谨严工整。诗人们所写的绝句,也以通首散行的为多。到了杜甫,才有意与诸家立异,别开生面,继承初唐,加以发展,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篇以对偶见长的绝句。

杜甫在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经过长途跋涉,由甘肃到成都,辛苦地经营草堂,定居下来。到了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又因徐知道作乱,弃家流亡梓州(今四川三台县)等地。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听到严武重返四川,担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他觉得有了依靠,才又回到草堂。这时他心情比较愉快,就将所见所感,随意收入诗篇。《绝句四首》,就是其中一部分。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首句写黄鹂之和鸣自得,(黄鹂即黄莺。)此句写白鹭之一举冲霄。草堂位于锦江之滨,堂畔有柳,堂外绕江,所以黄鹂鸣于柳中,白鹭飞于江上。以翠绿的杨柳衬托娇黄的鹂鸟,以碧青的天空衬托雪白的鹭鸶,着色已极鲜明艳丽,而在这色彩强烈的对比中,首句还添上了调谐的音响,此句又加入了飞翔的动作。真是前人所说的诗为有声之画。诗人欣赏了景物的美丽,又分享了它们的和谐与闲适,在这两句中表达得非常充分。

第三句写窗中所见之雪岭,第四句写门前所泊之江船。从草堂的西窗望出去,正对岷山。岷山积雪,终古不化,所以说是“千秋雪”,而用一“含”字,好象雪岭就在窗中。这一句,或许是受到谢眺《郡内高斋闲坐,答吕法曹》“窗中列远岫”的启发,但比较起来,显然青出于蓝。草堂门外江边,停泊着船只。这些船只直行东吴(长江下游江苏、浙江一带),行程极远,所以说“万里船”。窗含岭雪,从小见大,以千秋见时间的漫长。门泊吴船,从近到远,以万里见空间的遥远。杜甫重返草堂,虽比流亡梓州等地的时候,生活远为安定,心情也比较舒畅,所以对周围一切景物都感到亲切有味,但少年时代的回忆,始终吸引着他去重作吴越之游。因此既觉岭雪之可亲,相看不厌,又觉吴船之在目,颇想东游。两句只写景,而情即在景中。

此诗从表面上看,确如杨慎《升庵诗话》所说,是一句一景,“不相连属”,但它们却统一于诗人自己的形象中,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前两句写诗人的心境与景物融成一片,与物俱适,后两句是诗人触景生情,自抒客怀,有如《文心雕龙·神思篇》所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对偶工整而情调自然,语言朴素而形象鲜明,实在是一首好作品。但胡应麟《诗薮》却讥讽它是“断锦裂缯”,这种论调,只能证明他自己对这首诗并不理解而已。

这种以两联工整的对句组成的七言绝句,在杜甫以后,其他诗人也有写得很精彩的。这里,我们试举柳中庸的《征人怨》为例。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金河,即伊克土尔根河。唐时在其地置县。玉关,即玉门关。青冢,王昭君的墓。相传塞外草白,只有昭君墓草独青,故名。黑山,即杀虎山。以上四个地名,除玉关外,都属于唐代的单于都护府,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的南边。这首诗写的是一位隶属于这个都护府的出征军人的怀归之感。

第一句写其年年长途跋涉,来往边城。第二句写其天天跃马横刀,从事征战。(马策,马鞭。刀环,刀头上的环子,此处即指刀。)第三句写塞北气候之寒冷,虽然已到暮春三月,而青冢仍然积着白雪。第四句写塞北山河之雄壮,黄河西来,绕过黑山,又复南流。(这后两句既可理解为是写自然风景,同时也可理解为承上两句,写人的行动,即在春天还下着雪的时候,人才返回青冢;伴随着万里黄河,人又从远道绕到黑山。其形象是非常富于暗示性的。)这首诗以两组对句组成,也是各自一景,而通过这些似有连系似无连系的画面,塑造出一位征人的形象。而诗人所要表达的征人之“怨”,则只用“岁岁”、“朝朝”、“复”、“与”等字轻轻点出。机杼与杜诗全同,而其属对精工,着色鲜艳,也可相匹敌。

(作者 沈祖棻)

时局的动荡,政治的昏暗,使杜甫对现实政治产生了绝望情绪。759年秋天,他辞去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到了秦州,又经同谷辗转流浪到成都。但成都也不是太平安身之地。不久,由于蜀中军阀混战,使杜甫不得不离开成都,再度过流亡生活。764年,正当他买舟东下,返回日夜思念的洛阳时,严武又被任命为成都府尹兼南节度使。“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旧唐书·杜甫传》)严武的入蜀,使杜甫喜出望外,他抱着“身老时危思会面,一生襟抱向谁开”(《奉待严大夫》)的心情,在这一年的三月,携妻子重返成都,回到了他辛苦经营的草堂,渴望着在国家艰难的时候,同严武畅叙怀抱。

杜甫的生活,由漂泊又暂时稳定下来了。再说,“殊方又喜故人来”(《奉待严大夫》),在异乡会见老朋友,给他带来了很多安慰。诗人在花费了心血、倾注着感情的草堂里,觉得景物格外明媚迷人。看,这首绝句里描绘的景物多么美好!诗的前两句写近景、动景,写有生命的东西。

“两个黄鹂鸣翠柳”,两个黄鹂在依依的翠柳中婉啭鸣叫,翠柳构成了黄鹂鸣叫的背景。诗人既不形容鹂声如何动听,也不描绘黄鹂上下跳跃时如何悦目,只用一个“鸣”字,更加表现出禽鸟那种怡然自得的神态。

“一行白鹭上青天”,一行白鹭飞向湛湛青天,青天构成了白鹭的背景。这一行白鹭,既不是一飞冲天,也不是回旋翱翔。一个“上”字,表现它们那样闲适、那样悠然,看来平淡,却很传神。

这两句诗,写得具体、细腻,在诗人看来,整个大自然都充满生机、充满了情趣,逗人喜爱。这是诗人捕捉到的眼前景。

后两句诗写远景、静景,写无生命的东西。

“窗含西岭千秋雪”,写山。岷山终年积雪,一片皆白,是很有名的。诗人从窗口向外望,可以看到西山的积雪,这雪,把整个西山装扮得银雕玉琢,俨然是玉龙飞舞的水晶世界!于是诗人想象飞腾;这雪是千百年来一直积存下来的呀!“千秋”,写历史的久远。千年积雪存到现在,那雪之大就不言可知了。这是从时间的角度写积雪之深、之广。“含”字好在:一、形象,好象西岭的积雪,不是在广漠的山野,而是衔含在窗子里;二、有暗示作用,它通过窗口所能看到的部分,可以启发读者想象从窗口看不到的更广大的空间;三、写出了人的感情,杜甫对他亲手经营的草堂是很有感情的,“台亭随高下,敞豁当清川。惟有会心侣,数能同钓船。”(《寄题江外草堂》)甚至在流离之中,逢人去成都,他都会嘱请别人去看看他的成都草堂。这“窗含”二字,把窗外的锦绣乾坤,同草堂联系起来,变成了草堂美景的一部分,表现了诗人对草堂茅屋的无限喜爱,表现了诗人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的心情。

“门泊东吴万里船”,写水。草堂在成都郊外,万里桥及浣花溪的西面,临近锦江。诗人曾经这样描述过草堂的地理位置:“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结庐锦水边”等等,可知草堂是面山临水的。草堂附近的合江亭,是船只停泊的地方。“万里”,写空间的广阔。把这些船与万里之外的东吴联系起来,说它们是要去东吴的船,这是因为诗人虽然对草堂的环境很满意,很有感情,但却一直在向往着去蜀游吴。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虽然设想了离蜀的路线,但因为没有经费而未能成行。此后他经常表示:“厌蜀交游冷,思吴胜事繁。应须理舟楫,长啸下荆门。”(《春日梓州登楼二首》其二)于是由门前的船只,想到了万里的东吴,流露了去蜀之吴的感情。这句是从空间上加以推想,给人以天地广阔,江流万里之感。“门泊”二字,又是用万里山河来衬托草堂的美好。

后两句与前两句不同,它不仅写出了眼前景,而且包含了诗人丰富的想象。这首绝句通过景物描写,表现了杜甫对无限春光的由衷喜悦,从而反映了他闲适的生活和开朗的胸怀,同时也流露出对去蜀游吴的向往。

诗只有四句,写黄鹂、写白鹭、写积雪、写泊船,这四种不同的事物,有静有动,有远景、有近景;既有黄鹂、白鹭、翠柳、青天这样鲜艳明丽的色彩,有黄鹂呖呖这样圆润美妙的声音,又有白鹭飞天的神态。一句一幅景色。四句诗,句句皆对:一、二两句,三、四两句各组成一联对偶句。同一句中也有的用对偶如黄鹂与翠柳对、白鹭与青天对。这种工整的对仗,起到了互相勾联的作用,使不同事物之间互相映衬,共同组成一幅生机勃勃、情趣可掬的春景图。

在描绘这幅图画的时候,不用典故,不雕琢字句,就象平常说话一样,语语自然、明白,然而创造出来的意境却如浓酒一样醇厚有味。千百年来,人们读到它,都会被诗里的盎然春意所陶醉,这也就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宋王安石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