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岁邵逸夫退位:人生比戏更精彩
集娱乐圈教父、富豪榜常客、慈善大家三重身份于一身,捐助内地30多亿港元,几乎每所高校都有“逸夫楼”
再大的帝国,也有创始人离开的那天。邵逸夫宣布2010年1月1日起正式卸任TVB行政主席。
几乎每次出场都有正当妙龄的港姐搀扶;几乎每所高校都有“逸夫楼”,这恐怕是我们这代对邵逸夫最直观的印象。他太老了,102岁,和我们差着好几辈,几乎与整个中国影视史同龄。
邵逸夫叱咤娱乐圈大半个世纪,打造邵氏、无线两个电影、电视王国,培育了数之不尽的演艺人才,更是香港乃至全球最高龄的在任上市公司主席,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校园建筑遍布中国各个城市。这位老人所经历过的百年,远比他所拍摄的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都要精彩动人。
十里洋场 少年暗生“娱乐心”
邵逸夫1907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邵氏兄妹八人,逸夫排行老六(成名后被尊称“六叔”)。有趣的是,邵逸夫和大哥邵醉翁、二哥邵村人、三哥邵山客的名字如出一辙,皆源于陶渊明的田园诗篇,原为“号”,叫惯了也就成了“名”。
邵逸夫自幼接受英文教育,中学时进入美国人开办的“青年会中学”读书,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当时的上海十里洋场,娱乐事业已经相当蓬勃。耳濡目染之下,少年邵逸夫暗生“娱乐心”。
邵家四兄弟都没有继承父业,全部投身娱乐圈,并弃本名而改别号依次为醉翁、村人、山客、逸夫。长兄邵醉翁由买卖电影片子到放电影,再到后来独树一帜,成立中国电影史上赫赫有名的“天一影业公司”,开始自己拍电影。
邵氏兄弟下决心买来一部电影摄影机,1924年出品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故事片《立地成佛》,影片获得极大成功。旗开得胜的邵氏兄弟为之欢欣鼓舞,之后一口气拍出《女侠李飞飞》、《义妖白蛇传》和《孟姜女》等黄梅调古装戏,深受观众喜欢。
邵醉翁自己是制片人兼导演,妻子陈玉梅领衔主演,老二邵村人做编剧,老三邵山客主管发行,刚刚中学毕业的邵逸夫也被兄长们拍的片子搞得心痒难耐,在片场中觅了一个“伙计”之职。由于邵逸夫勤奋又肯钻硏,很快,从摄影、编剧到导演,电影制片各个环节他都了如指掌。
险渡大洋 成中国有声电影鼻祖
1926年,刚从中学毕业的邵逸夫应三哥邵山客之邀开拓南洋电影市场。创业的时日里,最使邵逸夫难忘的,是和哥哥一起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搞流动放映。他们像苦力一样,扛着放映机和影片,在烈日下长途跋涉,深入到华侨众多的农场去放露天电影。
经过努力,走遍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大小乡镇,兄弟俩在新加坡站稳了脚跟,1930年挂牌成立“邵氏兄弟公司”,先后买下了多家戏院,专门上映“天一影业公司”的新电影。
1929年到1933年,美国的经济危机引发了世界性的经济萧条。不少电影院也不得不关门停业。邵氏兄弟毅然决定拍摄有声电影。1931年,邵逸夫前往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途中轮船触礁沉没,命不该绝的他抱着一块小舢板,在茫茫大海上飘了一夜后获救,并从美国好莱坞买回所需的“讲话机器”。
邵逸夫从美国回到新加坡后,在他的电影院里安上了有声设备。在邵逸夫摸爬滚打出一身电影制作的真功夫后,1932年,他高价请来粤剧名伶薛觉生担任主演,自任制片和导演,拍出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轰动一时。这一成功不仅使邵氏公司转危为安,也让邵逸夫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有声电影的开山鼻祖。
上世纪30年代中期到二战前,邵氏兄弟在东南亚一带已经拥有139家电影院和9家娱乐场,成了声名显赫的大富豪。
半百创业 “娱业大王”风云港岛
1957年,邵逸夫正式移师香港,以50岁年纪为开辟事业新天地而搏命。1958年,邵逸夫在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并建成制片厂。这便是后来闻名遐迩的邵氏兄弟电影制片厂。此后,从这里拍摄的影片源源流向邵氏电影发行网,每年高达40多部影片,远远超过香港其他电影公司的影片产量。邵氏影城全盛时期,员工超过1300人,被外国媒体誉为“东方的好莱坞”。 就在这座电影城中,邵氏兄弟先后拍摄了1000多部电影。
1965年,邵逸夫开始进军电视业。他合资创办“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即“无线电视”)。上世纪70年代末期,电影业开始走下坡,受到来自电视的威胁和挑战,精明的邵逸夫立即收缩电影业务,转投无线电视。1980年,邵逸夫接任董事局主席一职,并增持股权,成为最大股东。随后他集中力量经营所属的电视明珠台和翡翠台,将“邵氏影城”的明星和香港演艺界的精英都网罗到门下,使“无线”制作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电视剧集纷纷出笼,收视率急剧上升,压倒其在香港的竞争对手“亚视”,雄视港岛,影响扩及中国内地、澳门、台湾和世界各地华人社会。时至今日,仍然是香港免费电视“一哥”。
兼济天下 邵逸夫成慈善大家
这位以“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为人生信条的影视巨子,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汶川的大地震,牵动着港人的心,香港各界人士纷纷解囊捐助。邵逸夫及夫人邵方逸华女士在得知灾区学校遭到严重破坏,学生受到严重伤亡后,立即向教育部表示捐款1亿港币,为灾区师生重建校舍,使他们早日重返校园。
多年来,邵逸夫一直稳居香港超级富豪排行榜上,但他视金钱为身外之物,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是港岛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
自1985年后,邵逸夫20多年来,一共向内地捐助了34亿港币。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1亿多元港币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对于中国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
正如他所说:“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邵逸夫视教育为立国之本,为此,多年来他尽心尽责,不遗余力,在古今中外捐资助学史上,邵逸夫当之无愧可称为第一人。由于长期致力于慈善事业,累计向内地捐赠款物达34亿港元的香港百岁老人邵逸夫先生被授予“中华慈善奖终身荣誉奖”。
1990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为表彰邵逸夫对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贡献,将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
另外,媲美“诺贝尔奖”的邵逸夫奖也是由邵逸夫先生于2002年11月创立。首届颁奖礼于2004年9月7日在香港举行。邵逸夫奖基金会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医学及天文学三方面有成就的科学家,颁授100万美元奖金以作表扬。并设有数学奖、天文学奖、生命科学与医学奖共三个奖项;它是个国际性奖项,形式模仿诺贝尔奖,由邵逸夫奖基金会有限公司管理。
档 案
私人资产估计超百亿
邵逸夫叱咤影视圈和商界八十载,除了拥有邵氏兄弟和TVB两家上市公司,在新加坡也持有大量物业,保守估计其私人资产值超过100亿港元。
目前,他持有其上市旗舰企业邵氏兄弟公司74.58%股权,市值达56亿元,其持股市值有42亿元。同时,他通过邵氏兄弟公司和邵逸夫基金,控制市值超过200百亿元的TVB32%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
经历过两段婚姻
人们习惯于被港姐簇拥着的邵逸夫,因为他的旗下美女如云,但实际上,邵逸夫只经历过两段婚姻。
他于1937年与年长他5岁的黄美珍在新加坡结婚,两人育有二子二女。这段婚姻维持了50年,直到1987年黄美珍85岁时于美国病逝。
邵逸夫的现任太太方逸华于1931年出生于上海,随母亲长大,早年是个歌星,在南洋一带很受欢迎。两人于1952年邂逅,此后四十余年,方逸华一直在邵逸夫身边帮他打理邵氏和无线的日常业务。直至1997年,两人才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正式注册结婚,当时邵逸夫90岁,方逸华则是61岁。
造就众多璀璨明星
1967年邵逸夫创建香港无线电视(TVB),并于1971年开设了被誉为“港星摇篮”的训练班,香港演艺圈“黄金一代”如: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郭富城、刘嘉玲等顶尖巨星,乃至大导演杜琪峰等都出自这个训练班。
TVB在邵逸夫带领下好戏连台:《上海滩》《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鹿鼎记》等巨制捧出了“五虎将”黄日华、刘德华、梁朝伟、苗侨伟、汤镇业;女星则在汪明荃、赵雅芝、郑裕玲后,又捧出陈玉莲、曾华倩、戚美珍、黎美娴、刘嘉玲等各具特色的花旦。值得一提的是,“四大天王”的人选和称号也由邵逸夫一手操办。
◇纪录
邵逸夫传奇百年
1907年农历10月出生于浙江宁波镇海,原名邵仁楞。因为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故人称“六叔”。
1928年,赴南洋协助兄长发展电影发行公司。
1934年,邵氏兄弟第一部有声电影在港推出。
1957年,从新加坡正式来香港发展,接管邵氏公司业务。
1958年,与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制作电影,邵逸夫任总裁。
1965年,与利孝和、余经纬等创办无线电视台,于1967年11月19日开台启播。
1980年,邵逸夫以无线电视最大股东出任董事局主席至今。
1990年,中国政府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名为“邵逸夫星”。
1991年,美国旧金山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以表彰他在社会公益方面所做的贡献。
1997年,在美国拉斯韦加斯迎娶方逸华,时年90岁。
2002年,创立‘邵逸夫奖’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医学及天文学三方面有成就的科学家,授予100万美元奖金。
2006年,获台湾金马奖颁“终身成就大奖”,香港电影金像奖颁“世纪影坛大奖”。
2006年,因患肺炎一度入院,虽无大碍,但透露出要退休的意思。
2007年,邵氏兄弟公司成立五十周年,邵逸夫迎来百岁诞辰。
本版均据南方人物周刊、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