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云峰的事迹 于蓝荐赵丹演许云峰艺术家畅谈经典背后的故事

2018-05-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赞歌>演唱者胡松华—— 做各民族人民的儿子 创作于1964年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凝聚了3000多名文艺工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赞歌》演唱者胡松华—— 做各民族人民的儿子 创作于1964年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凝聚了3000多名文艺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以歌舞诗的形式,艺术地再现了我党带领各族人民走上光辉道路的伟大历程。

其中,才旦卓玛、王昆、郭兰英、胡松华等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老一辈歌唱家演唱的歌曲流传至今。其中,胡松华作词、编曲并演唱的《赞歌》,反映了各族人民翻身解放的喜悦与感恩之情,几十年中广为传唱。

"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高举金杯把赞歌唱……"这首《赞歌》是1964年我受命于周总理指示,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而创作的。

40多年来,我在国内外演唱了数千遍,力求常唱常新,许多海内外同胞告诉我,他们对这首歌百听不厌。也正是在人民厚爱之下,我经常思考作为一名边疆文艺工作者,如何才能创作出为各族人民长久喜爱的歌曲,用歌声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这首歌诞生在一夜之间。1964年是新中国诞生15周年,周恩来总理建议排一部音乐舞蹈史诗,反映党领导全国人民翻身解放、建设新中国的历程——这就是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大部分主创和主演人员住在当年的老西苑饭店,日夜奋战。开始我的任务是唱好《松花江上》这首歌。一天夜里,《东方红》总指挥部传达了周总理的指示:在"伟大节日"这一场里增加一首蒙古族音乐风格的男高音独唱歌曲,以增强喜庆气氛。

我连夜创作歌词,歌词通过后立即编曲。天亮时,这首歌随着初升的太阳一同诞生,并定名为《赞歌》。经过两三天紧张的排练,我们在舞台上迎接了周总理、陈毅元帅等领导人的审查,他们看后高兴地一遍通过!

有一天时乐蒙老大哥鼓励我说:"松华,我看了你的排练,很好!我能在半夜写出《遵义城头霞光闪》,那离不开我多年积累的部队生活体验;你能在半夜写出《赞歌》,那是你多年边疆生活的厚积薄发,尤其开头那段蒙古族新长调写得好,唱得美!

这首歌唱出了各民族翻身解放的豪情……" 写《赞歌》时,我恰好从内蒙古大草原体验学习回京不久。在内蒙古,经过莫尔吉胡大哥介绍,我认识了草原长调歌王哈恰布,得以跟随他回到故乡,系统地学习了古典牧歌长调的"诺乎拉"特殊技艺。

 我们住在锡林郭勒盟牧民的蒙古包里,我和牧民一样穿蒙古袍、吃蒙古饭、骑蒙古马,在马背上边放牧边学唱长调。

那时没有录音机,我就用耳朵和嗓子"录"下了多支牧歌……如果没有这些积累,别说一夜,就是五夜也编创不出《赞歌》。 而这仅仅是我们边疆文艺工作者多年来身体力行的"四同式"深入生活的小片段。

从1950年成立中央民族访问团,党就大力提倡文艺工作者要和少数民族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歌舞",我有幸加入其中——共和国第一批边疆文艺工作者的光荣团队。1952年中央民族歌舞团正式成立,费孝通老团长进一步提出我们每年三分之二的时间都要在边疆生活、学习、创作、演出。

我调入中国交响乐团后,心仍在边疆。我这一生大部分时间就是在边疆度过的,前几年到阿诗玛故乡参加学术活动时,彝族兄弟们见面还欢呼:"我们的阿黑哥回来了!

"去年到草原深处参加纪念成吉思汗圣典歌会时,蒙古族兄弟提前为我过了80岁生日…… 我的歌声要面对几十个民族,这就要求我懂得少数民族歌唱艺术的审美习惯并"化"在自身血脉中,同时保护其艺术本体的特质,这样才能让众多民族都喜欢。

为此,我总结出"广学古今中外法,扎根边疆保元真",简单来说就是"爱人民所爱,美多民族之美"! 我很感谢党和祖国用民族政策和文艺政策培育了我,让我在几十年里深入到40多个少数民族中间,学习他们的文化和歌唱艺术。

今年我已81岁,"我们民族的儿子"——依然是许多少数民族人民给我的最高奖赏,是我心中最有分量的荣誉,做好众多民族的儿子依然是我努力的方向。